兔科形態

兔科形態種類體形較大,體長250~700mm,體重400~7000g,與一般哺乳動物相反,雌體比雄體大。耳一般狹長,基部管狀;尾短;後肢較前肢長,適於奔跳,前後肢均5趾,但第1趾甚小,足底有毛;有頰囊。乳頭3~5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兔科形態
  • :兔科
  • 英文名:Leporidae
  • 分類:哺乳動物
外形特徵,頭部,軀幹,尾巴,四肢,頭骨特徵,顱部,面部,下頜骨,牙齒,生殖系統,雄性生殖系統特點,雌性生殖系統特點,

外形特徵

兔科(Leporidae)種類體形較大,體長250~700mm,體重400~7000g,與一般哺乳動物相反,雌體比雄體大。耳一般狹長,基部管狀;尾短;後肢較前肢長,適於奔跳,前後肢均5趾,但第1趾甚小,足底有毛;有頰囊。乳頭3~5對。

頭部

鼻孔周圍皮膚無毛。上唇中央有縱溝,把上唇明顯分成兩辯,形成所謂“兔唇”;下唇單片。上、下唇匯合,構成三辯嘴。鼻孔上面的皮膚,俗稱鼻片或前唇基片,以及左、右上唇的皮膚能蓋住鼻孔,在奔跑時防止更多的空氣進入鼻腔,不致嗆風,影響呼吸。嘴外有鬍鬚,有觸覺作用。眼側位,視野較大,容易發現天敵,迅速奔跳;但向正前方看東西時,不如眼位在頭前方的動物(如人類)清楚。耳朵長,呈圓筒狀,耳長為耳寬的數倍,外耳殼上的外耳孔特別長。耳根部細,耳殼豎立,轉動自如,收聽聲音後迅速辨別聲源。稍遇驚掠,便逃逸(圖1)。

軀幹

野兔頭與軀幹的比例為1∶5。從外觀上看,頸部明顯,軀幹成為兔類最重要的主體部分(圖2)。軀幹可分胸與腹兩部分。胸腔小,其容積為腹腔的1/7~l/8。腹腔大,是由於兔類是草食動物,腸較食肉動物長,外其盲腸特別大,有螺旋式折皺,而兔類由於不會反芻,要在盲腸內富集大量維生索,由分泌物形成的欽囊包住,構成欽糞排出肛門後立即吞食,進行雙重消化,所以其盲腸較其他草食動物更大。兔類背部有明顯的彎曲度。奔跑時,背部先彎曲,再伸直,伸屈自如。

尾巴

兔類尾短,尾毛長,因此從外觀上看,兔類的短尾呈毛簇狀。奔跑時,尾翹起,尾面靠近體背,有助於減少空氣阻力;求偶時,尾擺動,若尾背與尾底毛色不同時,如草兔尾背白色中央有個大的黑縱斑,尾腹毛色純白,對異性有誘惑作用,面性分泌物氣味溢散,誘惑力隨尾擺動更增強(圖3)。
圖3圖3

四肢

後肢明顯比前肢長,有利於奔跑和跳躍。奔跑時,兔類腰部弓曲,兩條腿儘量向前伸,後腳的著陸點可超過肩部的位置,身體伸直後,後腳蹬地而躍起,身體向前上方躥出後,前腳再著地時,一次奔跳跨度可達3m。奔跑速度可達55~70 km/h。向上躥跳的高度可達1.5m;高速奔跑時,向上躥跳的高度可達2.5m。後腿的脛骨與腓骨癒合,有關節與跟骨相連線。後足5趾,第一趾退化。我國兔類後足平均長91~148mm。後足掌有毛,在雪地或泥地上奔跑時防滑。前足短,不能抱食物,但卻有較強的撲擊力。如鷹來捕捉時,野兔先向後縮身子,然後猛向前躥跳,用前足猛撲,前爪猛抓,鷹遇到突襲,稍退縮時,野兔迅速逃逸。前足5趾(圖4)。
圖4圖4

頭骨特徵

顱骨上面弧度較為明顯,上頜骨兩側具有明顯的骨質網狀構造,鼻骨向後擴大,有眶上突,顴骨略為伸出鱗骨突後方。眼眶近乎垂直,兩眼各朝向外側,因而視野較廣。額骨在眶間略為凹陷。門齒孔很大,與齶孔匯合。硬齶主要由上頜骨構成,呈一狹窄骨橋。聽泡小,長不到顱長的16%,內無海綿狀組織,外耳道管狀。頰齒列外側呈弧形,最後上臼齒很小,門齒四周均被以琺瑯質,第1對上門齒齒端切緣各有2個不甚明顯的弧形齒突,正面看4個齒突均在或幾乎在同一直線上。下頜骨後部甚為發達;髁突和隅突較大,冠狀突退化(圖5)。
圖5圖5

顱部

位於頭骨的後半部,內有顱腔,主要是保護腦(圖6)。兔類腦不發達,顱部相應較小。顱部背面骨片成對排列,依次為額骨和頂骨,頂骨後緣有l塊頂間骨。兔類(Hares),僅為兔屬(Lepus)種類,頂間骨至成年後與上枕骨(枕骨由圍繞著枕骨大孔的上枕骨、基枕骨和1對外枕骨組成)癒合。穴兔類(Rabbits),如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頂間骨與上枕骨終生不癒合,可以作為兩兔形類的重要鑑別特徵之一。顱部兩側各有l塊顳骨。顱部的腹部有l塊蝶骨,由基蝶骨、翼蝶骨、前蝶骨和眶蝶骨組成。其中,冀蝶骨向腹前方伸出l對突起,叫冀突;兩側翼突間的空窩叫冀內窩,在兔類分類上十分重要。兔類冀內窩寬,兩側翼突近乎平行;穴兔類翼內窩窄,兩側翼突向內彎曲呈弧形。蝶骨前方有l塊篩骨。眶蝶骨大,沒有真正的翼蝶溝。聽泡無內鼓骨,僅由外鼓骨所組成。
圖6圖6

面部

也稱吻部。背面有鼻骨、前頜骨和頜骨各1對。側面在上頜骨顴突和鱗狀骨(位於頂骨兩側,為組成顳骨的一個重要部分)顴突之間,有l塊顴骨(又稱為軛骨),將前後兩個顴突相聯接,構成顴弓,為眼眶的下緣。顴弓前上方,有淚骨。腹面有鋤骨和齶骨。門齒孔與齶孔合併,形成1個大孔。因此,在孔的後緣,齶骨甚窄,與部分頜骨形成齶橋。齶橋後面是冀內窩,後鼻孔由此通出。Miller(1912)曾用齶橋的最短縱徑與緊接齶橋後面的冀內窩寬度之比,來區分兔類和穴兔類。兔類的翼內窩寬度大於齶橋長最短縱徑,穴兔類的冀內窩寬度小於齶橋長最短縱徑。Miller標準僅適用於歐洲的野兔,對於我國的華南兔、東北兔和東北黑兔,此標準尚需修訂,因其翼內窩較寬,齶橋比一般免屬種類稍長,出現翼內窩寬與齶橋長近乎等長,甚至齶橋長稍小於翼內窩寬的現象。但是,以冀內窩較寬來鑑別免屬,卻是可行的可靠依據。兔類面部這些形態各異的骨片構成了鼻腔與咽腔的上緣,並與顱部骨骼構成眼眶(顴弓包括在內)。框下孔並不擴大,僅有血管和神經通過,並沒有肌肉。頜骨在吻部兩側有窗格式小孔(圖5,6)。

下頜骨

由l對齒骨所構成。左右兩側在前端由下頜間軟骨聯結在一起。髁窩為淺卵圓形,橫置;冠狀突不發達(圖7)。
圖7圖7

牙齒

上頜有兩對前後重疊的門齒。第一對上門齒大,呈鑿狀,後面l對門齒小,為極細的圓柱狀,沒有切跡,位置緊貼在第一對上門齒的後面。上、下門齒咬合時,由於下頜僅有一對門齒,所以下頜門齒與第二對上門齒咬合到一起。第一對上門齒的切跡平直。而鼠免科(Ochotonidae)的種類,雖然也具有前、後重疊的上門齒,但第一對上門齒的切跡呈V字形,左右兩側第一上門齒的切跡聯接到一起,則呈w形(圖8)。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野兔還有第三對上門齒,但出生後不久,這對位於最外側的第三對上門齒便消失。
圖8圖8
圖9圖9
頰齒為單側高冠齒。上頰齒唇面高,舌面低,齒面傾斜;下頰齒則與上述相反,舌面高,唇面低,齒面也傾斜。頰齒呈稜柱形,無齒根,可終生生長。上臼齒的橫斷面近似等腰三角形。左右兩側上頰齒列的間距寬,下頰齒列兩側的間距窄,因此上、下頰齒咬合時,僅能頰齒的一側(圖8-9)。咀嚼食物時,主要靠下顱骨左右移動,使所吃的植物纖維在齒的橫列齒突上被切割成碎段。由於上、下頰齒是斜著咬合,所吃的植物性食物即使外皮光滑,但在咀嚼時既經咬住,就不會滑脫。頰齒的這種構造具有草食動物的顯著特徵。

生殖系統

雄性生殖系統特點

沒有陰莖骨,睪丸的位置在陰莖的前面。這種特殊睪丸位置,僅在有袋目的袋鼠科(Macropodidae)中見到,真正有胎盤的獸類中不多見。胚胎期,睪丸在腹腔中。出生後1、2月齡時,睪丸下降至腹股溝(鼠鼷部)內,但由於睪丸小,不易發現。2.5月齡以後,陰囊逐漸顯出。成體睪丸在繁殖季節降到陰囊,但因兔類一年繁殖多次,因此睪丸基本上在陰囊中,偶然才縮至腹股溝或腹腔內。兔類腹股溝管終生不封閉,便於睪丸下降至陰囊或縮回腹腔中。其陰莖前端沒有膨大的龜頭,長約25mm。靜息狀態時,陰莖向後伸向肛門附近的方向,與其他獸類前伸至腹壁臍部方向不同。
圖10圖10

雌性生殖系統特點

有1對子宮,左右子宮分離,沒有形成子宮體和子宮角,子宮直通輸卵管,每側子宮直通陰道。這種子宮類型叫雙子宮。胎盤扁而圓,內皮充血(圖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