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拇外翻

兒童拇外翻,症名。表現為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拇外翻
  • 表現: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
  • 屬於:足病
  • 成因::遺傳因素
科學治療,常見病因,

科學治療

腳的功能只為承受身體壓力和移動,都是力的作用,很多足部疾病都因受力不科學引發,一般是非手術非藥物,都靠足部輔具來矯治。

常見病因

1、腦部和神經疾病以及其他疾病
2、骨內原始胚漿缺陷
3、創傷
4、平時負重、行走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分布要求
5、真菌感染
扁平足定義:
扁平足指足縱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時足弓塌陷,內緣接近地面,測之足縱弓及橫弓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實體超過標準線(足跟至足第三趾中點連線)即為扁平足。其發病率占人群的7.1%。在站立時內側足弓出現下陷現象,足部平貼地面。使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造成足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
姿勢性平足症:
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徵可消失。
痙攣性平足症:
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扁平足成因:
(1)遺傳因素;(2)先天性足骨畸形;(3)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4)足內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痙攣;(5)外八字;(6)後跟外翻;(7)X型腿;(8)拇趾外翻;(9)肥胖;(10)老人性機體退化;(11)發育期骨骼生長過快;(12)營養不良;(13)長期穿穿過硬鞋底。
扁平足影響:
內側足弓下陷會影響步姿,失去足弓應有的彈性;使足部容易疲勞,甚至疼痛, 長期的扁平足有機會引起足部韌帶過份拉扯,容易產生小腿痛、膝痛以及腰痛。
扁平足保護:
穿著後跟杯加硬的健康鞋,配合生命立針對性矯形鞋墊, 使後跟保持垂直位置,同時承托足弓,減輕平足症,並預防併發症。學童亦應多做適當的彈跳性運動如足尖運動、跳繩等彈性運動,以強健小腿及足底的肌肉。
八字腳
通常人們走路和跑步腳尖都是朝前的。但有些人走步和跑步卻表現出內、外八字腳。內、外八字腳,是指在走和跑時腳尖是向內或向外的。它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的內、外八字腳。前腳掌內、外側緣與縱軸形成的夾角不超過5度,為輕度,5度以上是中度,10度以上是重度,引起內、外八字腳的原因有:
一、先天遺傳因素。
二、腿部和踝關節的力量不足。在短跑中,這種現象表現得尤為明顯,有的同學為了跑得快,就拚命後蹬,兩腳不由自主地向內或向外翻。
三、沒有掌握跑或走的正確姿勢。
四、生活環境的影響。
五、八字腳的形成原因還要從幼兒開始學步時談起。有的媽媽拿會走路的早晚來衡量寶寶的聰明與否,於是就急於讓寶寶學走路。由於寶寶身體處於發育階段,腳部力量不夠,學步及站立時,雙腳便自然地分開,使腳底面積加寬以增加力度來防止跌倒,結果產生雙腳自然分開的姿勢。
六、讓學步期間的寶寶穿硬質皮鞋就不科學了。由於小兒足部骨骼軟,腳踝部力量弱,皮鞋又硬又重,寶寶有一種“帶不動”鞋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態。提醒媽媽們,學步期,穿布鞋是最佳選擇。 七、由於寶寶體內缺鈣,骨骼本身的含鈣成分就低,再加上行走和站立時對骨骼的壓力,容易使雙側骨髖關節出現向外分的現象,形成“外八字”腳。所以,媽媽要注意,不要讓缺鈣的寶寶早學步,及時供給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多去戶外活動,預防佝僂病。
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一旦發現內或外八字腳,應注意及時進行糾正,如果父母某方本身就是內或外八字腳,必須密切注意孩子的走、跑姿勢,發現問題,及時利用生命立輔具糾正。
1、首先要加強腿部、腳弓和踝關節的力量練習。例如:原地雙腳併攏向上提蹬練習,原地或行進間高抬腿跑練習(幅度、速度自己掌握)。
2、掌握跑的正確技術動作,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反覆練習正確技術動作,使動作達到動力定型。
3、因生活環境影響而產生內、外八字腳的學生,要注意發展相應的肌肉。例如做一些內旋、外旋大腿的練習和勾腳背做由內旋、外旋腳踝的練習。
4、因習慣性動作而形成的外八字腳,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糾正外八字腳的習慣;而內八字腳,可參加舞蹈基本訓練。如做壓腿練習:一腳支撐,另一腳伸直放在約80厘米高的把桿進行前壓腿,要求被壓腿腳尖外旋。
5、使用專業的生命立矯形輔具進行矯正,經過一定時間的矯形都可以達到效果。
總之,無論內、外八字腳,只要有意識地進行矯形及各種鍛鍊,長期堅持正確走跑姿勢,就一定可以糾正。
O型腿
O型腿的定義
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
膝內翻的定義很容易因為看到病變形態想當然而混淆:膝內翻的定義並不是以內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脛骨的翻轉方向命名的。膝內翻,其膝關節成角是指向外側的,因此經常會被誤稱為膝外翻。
在雙足跟、雙足掌併攏,放鬆雙腿直立,如兩膝存在距離,就說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判斷O型腿的輕重程度。
所謂常態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雙腿和膝關節放鬆時,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主動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併攏,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為0的屬Ⅰ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大於0的屬Ⅱ度;
◆常態膝距在3-5厘米之間的為Ⅲ度;
◆常態膝距大於5厘米的屬Ⅳ度。
O型腿的形成原因
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於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走路外八字腳、稍息姿勢站立、長期穿高跟鞋、盤坐、跪坐、蹲馬步等等,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鬆弛。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當外側副韌帶鬆弛的情況下,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就會牽拉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形成膝內翻,即O型腿。由此可見,認為O型腿都是骨頭彎了,是一種誤解。為什麼普遍認為O型腿就是骨頭彎了?O型腿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並且,由於腿內側肌肉少,會導致雙腿間的縫隙別大。外側肌肉多,就顯得胯寬,下肢臃腫、腿短,上下不協調。
O型腿的危害
膝內翻主要是嚴重危害身材。 標準腿型,在雙足併攏直立時,雙膝關節、雙大腿、小腿的中段有三個接觸點,而膝關節上下和腳踝的位置則有三個菱形縫隙。 這種有張有合,的下肢曲線,就透著一種玲瓏的美。 O型腿並不就是腿骨彎了,而是小腿骨和大腿骨的膝關節夾角不正常,膝關節內旋了一定角度,所以醫學上稱為“膝內翻”。 而這個角度,是由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決定的,因而即使是成人,也能夠改變,可以矯正。 由於這個不正常的角度,雙腿曲線外移,下肢輪廓線外移,難免給人以下肢臃腫之感。 而且,O型腿的人,由於身體重量集中於膝關節的內側,承重線內移。這就使得在行走和站立時,大小腿都是外側肌肉用力多,而內側肌肉無法用上力。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腿部都是外側肌肉發達,而內側肌肉菲薄。 這造成的惡果,就是雙腿中間的縫隙更大;而雙腿外側輪廓線更進一步外移,下肢顯得更加臃腫。正常的膝關節,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於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台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X型腿的定義:
X型腿是指兩足並立時,首先是兩側膝關節碰在一起,而兩足跟則靠不攏,走路出現兩膝打架互碰的步態。雙腳併攏後只有膝蓋能接觸到,大腿小腿間都有縫隙。
X型腿的形成原因:
屬於生長期間的下肢變化, 一般會在四至六歲期間產生, 如四至五六歲以後仍然出現X形腿,其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遺傳或後天因坐姿不良如W形坐姿等形成。造成“X”型腿的主要原因有三種,一種是小兒的佝僂病,一種是先天的遺傳,另外還有一少部分是因為軟骨發育障礙,外傷,骨折等引起的後遺症,這種腿部的畸形不僅影響形與健美,對於人體健康也有較大的影響,膝外翻或內翻都破壞了膝關節的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這樣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的活動也受到影響,容易導致骨膝關節炎,對於這種腿形進行矯正,不僅能夠增進體形的健美,還可以改善膝關節受力分布不平衡的狀態。
X型腿的危害:
X型腿對膝關節的影響最大
X型腿見效膝關節是最早磨損的部位是髕骨,這是因為髕骨是下肢屈伸的動力“加力”裝置,即是伸膝關節時的一個“支點”。而X型腿正好是因為兩腿之間進行不斷的摩擦而使髕骨有一些損害。
膝關節的任務繁重,營養又相對較差,所以在人體所有的關節中,膝關節勞損和運動傷發病率都排在首位,“說得‘恐怖’些,我們的膝關節只有15年左右的‘好時光’”,其餘的時間裡,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出現不同類型的疼痛。而所謂X型腿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真正研究過的人會發現,X型腿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首先X型腿的人群,他們不僅僅會比平常人要磨損褲子的機率高得多,而且跑步的速度也是受一定的影響的。所以X型腿對於關節也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15歲以前:膝關節處於發育階段,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
15歲~30歲: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歲~40歲: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為膝關節緩衝運動帶來的衝擊。但由於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所以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預警信號”,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
40歲~50歲:在走遠路之後,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用手輕揉之後會緩解。在膝關節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緩衝震動、保持穩定。人體的60%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布,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50歲以上: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關節炎已經產生。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人到老年,相對於而言,關節會變的脆弱,而X型腿對於關節的影響也是相當嚴重的。因此對於這個事情,絕對不能小視。
X”形腿是指站立時,兩膝併攏時兩腳不能併攏,間隔距離為1.5 cm以上。它同樣是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營養不良,幼兒時期坐、走姿勢不正確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內收、內旋和股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種骨關節異常現象。它的矯正困難根大,但只要堅持,也會收到一定的效果。
生命立足部十大保健要點
1、不要忽視足部疼痛,它並非由單純的勞累引起,一旦出現足部疼痛,要請足科醫師診治。
2、經常觀察你的腳,注意你足部皮膚顏色和溫度的變化。如發現趾甲的增厚和退色,這可能是感染了灰趾甲的先兆。
3、經常洗腳,特別是足趾間,並且一定要擦乾。
4、修剪趾甲要平直,不可過深,小心修剪趾甲的邊緣和角部,修剪不當可導致嵌甲。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循環功能和心功能不良的病人,一旦形成嵌甲後,可導致不可治癒的感染。
5、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建議在下午,腳脹得最大時購買新鞋。
6、建議進行不同的運動時,選擇不同的特製鞋。
7、一般一雙鞋不要連續穿戴超過兩天。
8、避免赤足行走,以免發生外傷或感染。建議在夏天行走在沙灘或穿涼鞋時,要象身體其他部位一樣,在腳上塗抹防曬霜。
9、足部發生任何問題時,請不要自行處理,以免造成感染或更嚴重的問題。
10、如果您是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足科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