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搭車者

免費搭車者

免費搭車者(free rider)是指在公共事業中不出力,而且還從中獲利的人。例如,一個沒有付費而偷偷溜入捷運的人或沒有狩獵而偷偷獵取野生動物的人可被稱為免費搭車者。在環境心理學中,這是關於公共困境問題或是公共資源問題的理論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費搭車者
  • 外文名:Free Rider
  • 又稱:又稱搭便車者
  • 含義:消費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為
一、免費搭車者,含義,解決方法,

一、免費搭車者

含義

免費搭車者(Free Rider),又稱搭便車者,指不承擔任何成本而消費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為,有這種行為的人或具有讓別人付錢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動機的人稱為免費搭車者,而搭便車問題則是關於這一現象的理論解釋。
經濟學家從他們的角度將這類問題稱為公共利益問題(public goods problem)(Marwell & Ames,1979)。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即個人在自利心理的誘惑下,將試圖不需要由自己提供公共產品或者不必由自己為公共產品提供付費,而希望坐享他人提供公共產品。由於消費時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這類產品只要由人提供了,則其效應所及範圍內,人們都是天然能夠消費的而不管它是否為其消費提供了成本費用。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車的例子,例如許多輪船公司不肯興建燈塔,他們可以獲得同樣的服務,此種搭便車問題會影響公共政策的順利制定及有效執行。德國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車問題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額稅收對同樣享用高福利(醫療、教育)的低稅收貢獻者來說是被後者“搭了順風車”。
免費搭車現象緣於公共物品生產和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往往導致公共物品供應不足。同時,這種行為還會妨礙市場的自動調節過程。故而解決這種現象無論對社會成員還是社會利益的共同發展而言,都是有利且必要的。

解決方法

針對例如“搭便車”現象的公共困境問題,哈丁(1968,1998)提出了“彼此監督、相互認同”以控制過度消耗傾向的觀點。該觀點包括以下幾種方案:
公共資源的結構性改變。
結構性改變包括將共有的資源私有化,例如劃分領地歸個人所有而不是大家分享整個區域。形式上可採取普拉特(1973)的主張,即對保護行為增加獎勵和對過度獲取進行懲罰。
改變參與者之間社會關係。
實驗室模擬情境發現,通過社會關係改善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允許或鼓勵參與者育其他人就有關收益的策略進行交流也能促進資源保護(Bousa & Komorita,1996)。得到反饋和交流的群體能特別成功地維繫公共資源(Jorgenson & Papciak,1981)。
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另外,領導者進行的決策或制定的規則影響著公眾困境的結果。西皮(1978)的研究發現,成員參與選擇領導者以及參與關於如何使用有限資源的決策,有十分成功的保護結果。對其他群體成員的認同和群體內部凝聚力引導親生態的收益選擇(Brewer & Kramer,1986;Kramer & Brewer,1984),增加群體成員間的吸引力也有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