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調節

免疫調節

免疫調節是指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維持自身生理動態平衡與相對穩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調節是指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之間,以及與其它系統如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應答以最恰當的形式使機體維持在最適當的水平。

免疫調節是依靠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來實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疫調節
  • 外文名:Immunomodulation
  • 概念: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
  • 依靠免疫系統
  • 群體調節:MHC的種群適應性
免疫調節層次,免疫系統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雙向免疫調節,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過敏反應,

免疫調節層次

1、自身調節:免疫系統內部的免疫細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2、整體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
3、群體調節:MHC的種群適應性
免疫應答作為一種生理功能,無論是對自身成分的耐受現象,還是對“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在機體的免疫調節機制的控制下進行的。免疫調節機制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關鍵,如果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對自身成分產生強烈的免疫攻擊,造成細胞破壞,功能喪失,就會發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對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產生適度的反應(反應過低可造嚴重感染,反應過強則發生過敏反應),也可造成對機體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調節機制不僅決定了免疫應答的發生,而且也決定了反應的強弱。這一調節作用是精細的、複雜的。調節功能是作用於免疫應答過程中的多個環節。

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

種類: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場所。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分為淋巴細胞、吞噬細胞等。
淋巴細胞位於淋巴結、血液和淋巴液中,分為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

免疫活性物質是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
主要分為抗體、淋巴因子和溶菌酶
抗體:由漿細胞產生,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消化
淋巴因子:由T細胞產生,作用於B細胞使其增殖分化出漿細胞進而產生抗體
溶菌酶:主要由吞噬細胞產生,且淚腺、唾液腺也可產生溶菌酶

體液免疫

體液免疫的過程體液免疫的過程
1.參與的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2.免疫過程(如右圖)
感應階段:抗原進入機體後,除少數可以直接作用於B細胞外,大多數抗原都要經過吞噬細胞的攝取和處理將其內部隱藏的抗原決定簇暴露出來。然後,吞噬細胞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刺激T細胞產生淋巴因子。這種抗原呈遞多數是通過與細胞表面直接接觸來完成的。
反應階段: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小部分B細胞形成記憶細胞,該細胞可以在體內抗原消失數月乃至數十年以後,仍保持對該抗原的記憶。
效應階段:在這一階段,抗原成為被作用的對象,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可以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揮免疫效應。
3.結果:在多數情況下,抗原與抗體結合後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如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機體的免疫功能常常用亢進或低下來描述,而亢進、低下對於機體來說都是有害的。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功能夠保持相對的自身穩定,即免疫功能的相對平衡。T細胞亞群中TH和TS細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了T細胞網路,對機體免疫應答的調控和維持免疫平衡穩定起著重要作用。TH--即輔助性T細胞,是T細胞的一種功能性亞群,具有輔助B細胞及其他T細胞功能活性的作用,它除了表現出免疫應答的作用外,也能誘導其他T細胞亞群活性的活化。TS--即抑制性T細胞,它的功能是抑制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這兩種T細胞亞群各具有獨特的功能,不能相互轉變。然而,卻能通過它們間的相互作用而完成免疫調節作用,維持內環境的平衡穩定。

細胞免疫

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細胞內部,體液中的抗體就不能直接通過抗原直接發生特異性結合了,人體就要用過細胞免疫來消滅和清除這些抗原。
細胞免疫的過程細胞免疫的過程
1.感應階段(與體液免疫基本相同)
2.反應階段:T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小部分T細胞成為記憶細胞。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就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應T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反應,與除此免疫相比,二次免疫更快更強。
3.效應階段:效應T細胞與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細胞(即靶細胞)密切接觸,激活靶細胞內的溶菌體酶,是靶細胞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消滅。

雙向免疫調節

雙向免疫調節,是指體內各種因素對免疫應答進行正負雙向調節的作用。籍此使免疫應答適度,以維持肌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雙向調節表現以下兩個方面:
1、在排除外來抗原異物時,激活並加強免疫應答反應;
2、外來抗原物質排除後,可使免疫應答自限減弱以至終止。
所以說免疫系統也是一柄雙刃劍:它即能排除外來因素(異己)的侵襲,從而保證了我們的生命,又能因免疫系統的陰差陽錯導致疾病的發生,在免疫調節功能紊亂時,對外來入侵物質不能正常反應、清除,會降低肌體的抗感染、抗腫瘤能力,或者對"異己"抗原產生高免疫應答性從而導致超敏感性,易造成機體組織的免疫損傷,發生變態反應性疾病,我們把前者稱為"抑制",後者稱為"超敏"。
有時免疫系統也會打破對自身物質的不反應,而出現排斥自己的效應,則形成所謂自身免疫現象,如果造成了組織損傷,則可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心臟病等。

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

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例如愛滋病(AIDS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由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

自身免疫病

由於免疫系統異常敏感,反應過度,將自身物質當做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疾病。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反應。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過敏原,如花粉、牛奶、青黴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