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默夫婦(艾弗利·科爾曼著長篇小說)

克萊默夫婦(艾弗利·科爾曼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克萊默夫婦》是美國作家艾弗利·科爾曼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單身父親克萊默在妻子離家出走之後,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父親的故事。

1979年,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獲得美國奧斯卡五項大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克萊默夫婦
  • 外文名稱:Kramer vs. Kramer
  • 作品別名:克萊默夫婦之爭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美]艾弗利·科爾曼
  • 字數:150000
  • 首版時間:1978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克萊默夫婦是居住在紐約的普通夫婦,克萊默先生在外工作掙錢,克萊默夫人則在家照料4歲的兒子比里。然而克萊默夫人因受不了家庭壓力出走,留下了父子倆。
克萊默先生現在一方面要忙於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顧比里,生活陷入困境。
幸好在管家和鄰居的幫助下,克萊默先生逐漸適應了單身父親的生活。父子越來越親密,相依為命。
這時,克萊默夫人回來了,要爭回比里的撫養權,最終喬安娜對未來要承擔的責任感到懼怕,決定放棄兒子的撫養權。

創作背景

小說《克萊默夫婦》一出版便受到好評,在於其反映了美國社會現實。通過20世紀70年代的女權運動,美國婦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更多的女性爭取到了外出工作和自我實現的機會,在公共領域中男女平等得到了認可。正如喬安娜從大學畢業後便參加工作,男性和女性都享有均等的機會。根據對美國社會的調查,在1980年女性大學生的錄取率首次超過了男性,女性享受到了受教育權利,就業婦女的比例也從20世紀60年代的38%提高到了1984年的53%。根據1991年的調查,有60%孩子未滿6歲的年輕母親外出工作。當時的美國社會,女性接受教育和就業非常普遍,而婦女的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許多社會職業都為女性所開放,而女性在男女關係方面越來越主動,正如喬安娜與特德認識之前和一位有婦之夫有過感情瓜葛。女性的“妻子·母親·家庭主婦”的角色已不再是當時家庭模式的主導。

人物介紹

特德
克萊默先生在外工作掙錢,克萊默夫人則在家照顧兒子比里。克萊默夫人有著獨立心智、追求個人發展,卻困於父權社會的壓抑,不得不離家出走來調整自我。就這樣,克萊默先生一面忙於工作一面照顧兒子,生活陷入了困境。在管家和鄰居的幫助下,克萊默先生逐漸適應了單身父親的生活。
喬安娜
《克萊默夫婦》中,喬安娜是一位新時代女性,她家境良好,面容姣好,而且有著波士頓大學文科學位證書,並取得秘書資格,是一家公司公共關係部的行政秘書。在認識特德前,她和辦公室一個有婦之夫有過感情瓜葛。在眾人眼裡,她是最受歡迎的。自從婚後有了孩於,喬安娜便當上了全職母親。少之又少的社交生活加之受到女權主義的影響,喬安娜一度想外出找工作,而特德卻認為“那你的收入必須超過雇個管家,或是保姆,或是諸如此類的人的工資。我的意思是說,咱們的錢不多,不能因為你去工作而得不償失。”喬安娜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認為“我為孩子安排吃唱遊戲,安排得棒極了,我只配給他們安排吃唱遊戲,這就是我的工作。”此時,打網球成了喬安娜唯一的社會活動,當特德談論帶第二個孩子時,喬安娜不堪壓力,離開了特德和兒子比里。

作品鑑賞

小說是關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年代“殘破家庭”的反映和思考,它觸及到了現代社會普遍面臨的難題:家庭關係的解體。
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在父權制的統治下、在私人領域、在婚姻家庭中,女性未能享受到和丈夫平等的權利。在女性主義的關注下,婚姻家庭這個領域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爭取男女平等的重要場所。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女性在婚姻家庭中逐漸獲得離婚自由權、監護權和財產所有權等具體權利。而作為妻子的喬安娜並無法律規定全職照顧孩子的義務,而在她與特德達成的“原始契約”便是這樣。而社會更認同的是“原始契約”。所以當喬安娜離家出走,特德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時,更多的讀者對喬安娜抱著批評的態度而對特德則是表揚。
當喬安娜提出找工作時,特德卻認為妻子的工資收入只能支付家庭保姆從而打消了喬安娜的激情。在公共領域,喬安娜與特德是公平的:她受過教育,有能力自己掙錢,能夠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作為內部角色,在私人領域和家庭生活中,喬安娜卻不得不回歸“妻子”角色,養育子女、照顧家庭。“父親是掙錢養家的人”這一概念已植根於社會觀念中,在強調男性經濟提供者的角色的同時也構建了在家庭中男人同女性和兒童之間的關係。而女性作為“妻子”日常規章辦事,進行生育和撫養子女,並將這一步驟變成程式,融入日常生活,成為人類一種意識形態有了永恆的特徵,這就是“文化僵化”。
在當時的美國社會,大學畢業的喬安娜有能力找到工作,並可以在生完孩子後回歸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為自己爭取社會地位。而喬安娜婚後開始在家中照顧小孩,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當喬安娜想回歸社會工作卻被丈夫特德阻止,因為丈夫是掙錢養家的人,而妻子則是照顧丈夫家庭和養育兒童。這便是社會為女性所創造的“假平等陷阱”。它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公共領域的男女平等,在理論上男性和女性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而這一平等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可是在私人領域中,女性卻未享受到這一社會平等的權利。“文化僵化”讓女性停留在自己傳統的角色中。而小說中的喬安娜是備受非議的人物,她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她卻沒能擔負起作為母親的責任。在她接走兒子比里的那一天,她卻哭著說:“有那么多事要乾,那么多責任”、“我鼓不起勇氣”。

作品影響

小說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同名改編電影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五項大獎。

作品評價

一部令人震驚不已、令人捧腹大笑、撥動人心弦的作品,高尚深沉的情感,解釋了父愛對於男人來說意味著什麼,能讓他變成什麼樣的人。
——《出版家周刊》
非常動人的、敏感的作品,熟練的寫作技巧,融合了現實主義和幽默感。
——《洛杉磯時報》
飽含深情的敘述,讓觀點幾乎始終流暢完美地表達。
——《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艾弗利·科爾曼(Avery Corman) 暢銷書作家、劇作家。生於紐約,畢業於紐約大學,曾從事過廣告業。他的作品有《老鄰居》(1980)、《五十歲》(1990)、《完美離婚》(2004)、《地獄來的男友》(2007)等。生活在紐約,有兩個孩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