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朱自清著現代詩)

《光明》是現代文學家、詩人朱自清於1919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表達了時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的詩人,對光明社會的憧憬,對新的人生道路的嚮往。此詩內容有理性的思辨,卻通過假設的與“上帝”的答問方式,運用象徵和對比,把哲理熔鑄於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與晦澀之感,而顯得親切、活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光明
  • 創作年代:1919年
  • 作品出處:《蹤跡》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朱自清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光明
風雨沉沉的夜裡,
前面一片荒郊。
走盡荒郊,
便是人們底道。
呀!黑暗裡歧路萬千,
叫我怎樣走好?
“上帝!快給我些光明吧,
讓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著說,“光明?
我沒處給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1919年11月22日,發表於當年同月25日北京《晨報》上。後收錄在朱自清的第一本詩文集《蹤跡》中。
當時,作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正處於畢業前夕。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覺醒的年青一代,看到了改變社會的大“黎明前曙光”,他們憧憬美好的未來,尋找新的人生道路,同時也認識到面前的社會現實——中國大地仍是風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無盡的荒涼曠野。

文學賞析

此詩用今天的思想和藝術標準來看,可能較幼稚,但它是中國新詩初創時期的作品,而且是其中較好的篇章之一,人們必須用科學的歷史的觀點來分析,才能認識它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暴風驟雨,激盪著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心靈,在黑暗沉沉的舊中國揭開新時代黎明的曙光。覺醒的青年一代,憧憬光明的社會,尋求新的人生道路,他們面對黎明前的現實,中國大地仍是風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無盡的荒涼曠野。這時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朱自清,他唱自己的歌,也是他同時代人的心聲。這首詩寫出了這一代人對現實的認識,對光明的殷切呼喚和對前進道路的初步思考。
全詩十二行,以參差排列的詩句,明顯地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是四行。
詩的第一節,寫的是作者對於現實社會和民族前途的看法。以“風雨沉沉的夜裡,/前面一片荒郊”,象徵那內憂外患頻仍的時代和黑暗、困苦、腐敗的社會現實。“走盡荒郊,/便是人們底道”,夜沉沉,路漫漫,出路在何處。就像魯迅《彷徨》引《離騷》句作為題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朱自清比魯迅年輕得多,沒有達到魯迅那般深沉的憂憤,但他們的苦悶和探索精神卻是近似的,只是朱自清的詩的意象具有模糊性和浮泛性,多一層渺茫之感,是當時年輕一代的共同心態。
第二節寫道:“黑暗裡歧路萬千,/叫我怎樣走好?”“五四”前後曾出現五花八門的主義、學說、思潮,瀰漫於知識界,詩人把它們稱為“歧路萬千”,可見是難於抉擇,因而他向上帝呼喚:“快給我些光明吧,/讓我好向前跑!”在退潮以後濃重的黑暗中,他沒有頹唐、落伍、轉向或裹足不前,而依然執著地追求光明,準備著跑步前進。“上帝”,在這裡不是一個確指的形象。在中國傳統觀念里,“上帝”與“天”是同義詞,它是宇宙間萬能的主宰;在西方宗族裡,它是創世主和救世主。朱自清當時也是彷徨的,他是無神論者,而所以虛構出這個形象,意在表達上天入地求索的心境,渴望尋找到奔向光明的道路。
第三段假借“上帝”的答問,說明光明必須靠自己去創造。世事聽天由命的傳統觀念,向上帝祈禱的宗教虔誠,對聖君賢臣濟世拯民的幻想,一一被揚棄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創造光明,是那一代追求者經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無數次痛苦的實踐所得出的新答案;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就像《國際歌》的的歌詞:沒有救世主,也不相信神仙和皇帝,用自己的力量來創造新世界。朱自清的思想、雖然不能達到革命無產階級的認識高度,但也受到開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推動他的獨立自主意識的覺醒。儘管這首詩對現實的揭露以及所追求的新的生活道路和理想,都表現得淺顯而帶有浮泛性,缺乏思想的深度,但這正是那個時代較為普遍的青年們心靈的反映。今天的讀者讀這首詩確實不能被它感動了,但在歷史的意義上,它還存在著認識的價值。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阿瀅《朱自清的第一本詩文集》:“《光明》是詩集《蹤跡》中的第一首詩,這首詩寫於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當時中國正處於辛亥革命初期,中國命運前途未卜,一片混亂,國人處在迷茫之中。詩人便發出了‘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的呼籲。”
當代作家、學者朱光燦《朱自清及其〈蹤跡〉》:“此詩是朱自清所寫的第二首新詩,抒寫了他對於光明的憧憬和追求的迫切的心情……詩大致分為三節,每節四行,大體整齊語言也質樸、自然。”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余建忠《大學國文精讀》:“本詩在藝術上帶著新詩草創時期的特徵。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詩的傳統模式,實踐了當時提出的詩體解放的主張,較胡適的《嘗試集》還帶著舊詩的痕跡,又前進了一步。詩人完全拋棄了平仄、對仗以及傳統的韻調和意趣,純用白話乃至口,只求節奏自然,意象更新。”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揚州人”。在北京大學學習時參與“五四”運動,曾參與發起“中國新詩社”和創辦《詩》月刊,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抗戰勝利後參加反蔣反關鬥爭,拒領美國救濟糧,死於貧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詩歌集《雪朝》和《蹤跡》,散文集《背影》、 《歐遊雜記》等。其散文筆調清新,風格淡雅,開創了中國現代散文創作之先河。
光明(朱自清著現代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