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鏈

光合鏈

光合鏈(photosynthetic chain),即光合作用中的電子傳遞鏈。由光合作用的原初光化學反應所引起的電子在眾多的電子傳遞體中,按氧化還原電位順序依次傳遞的途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合鏈
  • 外文名:photosynthetic chain
  • 全稱光合作用中的電子傳遞鏈
  • 發生機制:光系統 I,光系統Ⅱ
  • 傳遞形式:循環式的電子流,非循環電子流
  • 能量轉換:光能→電能→化學能
技術原理,傳遞形式,能量轉化,轉化階段,主要意義,

技術原理

光合鏈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光反應中心周圍的天線色素分子吸收,匯集到反應中心,使色素P由基態提高到激發態用P*表示,通常吸收一個光子可以使一個電子的能量提高1V,因此P*是強還原劑,有很強的供電子能力。當把電子供給適當的受體後,缺失電子的P*是一個強氧化劑,極易激發出電子。 激發的電子沿著類囊體膜中一系列電子傳遞體轉移,組成光合鏈。
電子在光合鏈中的傳遞過程
電子在光合鏈中的傳遞過程,可以理解為光合作用中,受光激發推動的電子從H2O到輔酶Ⅱ(NADP+)的傳遞過程。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後,把能量聚集到反應中心——一種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引起電荷分離和光化學反應。一方面將水氧化,放出氧氣;另一方面把電子傳遞給輔酶Ⅱ(NADP+),將它還原成NADPH,其間經過一系列中間(電子)載體(也稱遞體)。
光合電子傳遞的主要載體有:質體醌(PQ);細胞色素b6(Cyt.b6);質藍素(PC);鐵氧還素(Fd)和Fd-NADP還原酶(FNR)。
光合電子傳遞的發生機制
綠色植物中,光合電子傳遞由兩個光反應系統相互配合來完成。一個是吸收遠紅光的特殊葉綠素a分子,最大吸收峰在700納米處,稱為P700。由P700和其他輔助複合物組成的光反應系統,稱光系統 I(PSI)。另一個是吸收紅光的特殊葉綠素a分子,其吸收峰在680納米處,稱為P680。由P680和其他輔助複合物組成的光反應系統,稱光系統Ⅱ(PSII)。兩個光系統之間由細胞色素b6-f和鐵硫蛋白組成的複合物連線。

傳遞形式

光合鏈中電子的傳遞有2種形式:
循環式的電子流
電子由PSI作用中心色素(P700)給出,被原初電子受體A0(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接受,經X(非血紅素鐵硫蛋白)及Fd(鐵氧還蛋白),傳到Cytb6(細胞色素b6),再經PC(質體藍素),又返回P700。
非循環電子流
光合鏈
如右圖圖中實線所示,由兩個光系統分別發生原初光化學反應後,引起電子按氧化還原電位順序傳遞,結果使水光氧化產生氧氣、H+及電子,所產生的電子最終傳到NADP+(氧化型輔酶Ⅱ),使其還原。在眾多的電子傳遞體中,僅PQ是電子及質子傳遞體。其他均為電子傳遞體。整個電子傳遞鏈像橫寫的英文字母Z,故亦稱Z鏈。

能量轉化

轉化階段

光合鏈中能量的變化有兩次起落。涉及兩個光合系統。可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光刺激P680或激發態P680*僅用幾微微秒的時間P680*的電子傳給脫鎂葉綠素(Phephytin Ph)這是一個Mg被H取代的葉綠素a,反應中心變成正游離基P680+。 光合系統ⅡP680+是強氧化劑,通過中間物Z從水中抽出電子,傳給質體醌(Plastoquinone, 縮寫QH2)。H2O和質醌的標準氧化還原電勢分別為0.82V及0.1V,它們的電勢差為十0.72V。電子之所以能逆流而上,是因為光系統Ⅱ吸光能使680nm光照下電子具有1.82V,足夠克服0.72V的電勢能障礙。Mn將電子從水中抽出,在形成O2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質體醌類似於泛醌,可接受氫成還原型。 電子從脫鎂葉綠素到質體醌有兩個中間受體QA和QB,電子先傳遞到QA再到QB再從QB傳遞到質體醌。QA和QB是兩種結合有質體醌的蛋白質。 QH2提供電子給細胞色素bf。細胞色素bf複合物具有4個亞基;34000細胞色素f,23000細胞色素b563,它具有二個血色素,由分子量為20,000的FeS蛋白和分子量為17,000多肽鏈組成。其作用與生物氧化中細胞色素b類似,起質子泵的作用。 細胞色素bf催化電子從QH2到質藍素(plasto cynin 縮寫為PC) QH2十2PC(Cu2+)——→Q十2PC(Cu+)十2H+與此同時將質子泵入類囊體膜內。細胞色素bf中的鐵硫蛋白參加質藍素的還原作用,在電子傳遞同時驅動基質中的質子泵入膜內。 質藍素是一個分子量為11000的水溶性蛋白質,它的氧化還原中心有Cu2+,它與蛋白質中的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兩個組氨酸殘基螯合,造成二價銅乎面的幾何形狀扭變,使銅易於轉變成氧化態從Q+1至+2。總之,在第一階段中,光合系統 Ⅱ從水得到電子產生氧,並通過細胞色素bf產生質子梯度和還原質藍素。
第二階段
光合系統I像光合系統II一樣,經光誘發成激發態,並使一個電子從P700*射出,激發態的反應中心變成P700+。P700+是弱氧化劑,它從還原的質藍素捕獲電子變成P700,可再一次激發出電子。受體A0接受P700*發出的電子成為A0-,它是十分強的還原劑E=-1.1V。高勢能的電子從A0-轉移至A,然後轉至鐵硫中心Fe—S),再至鐵氧還蛋白(Ferredoxin,縮寫為Fd)。鐵氧還蛋白是12000的水溶性蛋白,合有一個Fe2S2中心來。電子從鐵氧還蛋白通過鐵氧還蛋白—NADP+還原酶(feerrdoxin-NADP+ redutase)傳至NADP+形成NADPH,因為鐵氧還蛋白一NADP+還原酶以FAD為輔基,所以縮習為Fp0整個光反應是在膜與基質的界面上進,因此將質子攝入形成NADPH,使跨類囊膜的質子梯度進一步升高。

主要意義

關於光合電子傳遞途徑,比較普遍接受的為Z形方案,認為光合電子傳遞鏈是由PSⅡ和PSI以及連線兩個光系統的一系列電子載體組成,電子傳遞鏈上各個載體按其氧化還原電位高低,成Z形串聯排列。 PSⅡ的直接電子供體假設為Z,它與水的分解和分子氧的釋放相連,這部分反應需有錳參加。原初電子受體是去鎂葉綠素(Pheo),次級電子受體是醌(QA,QB)。PS-Ⅱ產生一個強氧化勢,從水中奪取電子,將水氧化,生成分子氧。PS-I的原初電子供體是PC,它和Cyt.f;Cyt.b6以及鐵硫蛋白(Fe-SR)都位於葉綠體類囊體膜的內側。原初電子受體(A0,A1)是單體的葉綠素a,次級電子受體X可能也是結合態的鐵硫蛋白(Fe-SA,Fe-SB),Fd則位於類囊體膜的外側,它與膜結合較鬆弛,因而易於分離PSI產生一個強還原勢,使Fd還原,然後把電子傳遞給Fd-NADP還原酶(FNR)和NADP+。連線兩個光系統之間的一個重要電子載體是PQ,它可以跨類囊體膜作往返移動。在它氧化態時,它靠近膜的外側接受來自Q的電子和類囊體膜外的質子;在還原態時移動到膜的內側,把電子傳遞給Cyt.f,並將質子排入類囊體腔內。PQ如此往返穿梭,在傳遞電子的同時,把質子從類囊體膜外傳人腔內,造成腔內外的質子濃度差,推動光合磷酸化作用,合成腺苷三磷酸(ATP)。這種來自水的電子,經過兩個光系統的推動和一系列電子傳遞,最後傳遞到NADP+的電子傳遞途徑,稱非循環電子傳遞。如果PSI激發的電子傳遞給Fd後,不用於NADP+還原,而是交回PQ,就構成封閉式的循環電子傳遞,其中有電子載體細胞色素b6(Cyt.b6)參加。當電子在PSI與PSⅡ之間從高電位向低電位傳遞時,與磷酸化偶聯,把一部分電能轉化成ATP中的化學能,而NADPH與ATP則用來推動光合碳循環中CO2的還原,從而完成光能→電能→化學能的能量轉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