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選

先秦文選

《先秦文選》針對中國古代散文的源頭先秦散文進行選錄,兼顧《尚書》、《春秋》等典籍及諸子百家的作品,介紹典籍及著者,並進行注釋與評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秦文選
  • 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2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太白文藝出版社
  • 作者:劉剛 喬力
  • 出版日期:200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80143X
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圖書目錄

導論
尚書
盤庚上
秦誓
春秋
僖公十六年
襄公二十三年
逸周書
克殷解
太子晉解
管子
小地想邀稱
晏子春秋
景公游於麥丘
晏子贖越石父厚雄淚
楚王欲辱晏子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古之善幾拔狼櫻為上者
小國寡民
論語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
子路從而後
左傳
鄭伯克段於鄢
曹劌論戰
宮之奇諫假道
晉楚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季札觀周樂
國語
邵公諫厲王弭謗
齊姜勸重耳勿懷安
王孫圉論國之寶
勾踐棲會稽
孫子
謀攻
九變
山海經
招搖之山
形天與帝爭神
夸父欲追日景
穆天子傳
秋水
夔蛇風目與心
惠子相梁
莊子行於山中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馮諼客乎促精孟嘗君
趙威后問齊使
莊辛說楚襄王
魯仲連義不帝秦
觸龍說趙太后
唐且不辱使命
燕昭王求士
呂氏春秋
去私
察今
去宥
慎小
公孫龍子
白馬論
荀子
勸學
天論
解蔽
箴賦
韓非子
孤憤
說難
五蠹
顯學
李斯
諫逐客書
禮記
曾子易簀
苛政猛於虎

文摘

非攻
今有一人,人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人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捆罪漿?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人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兵拒;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請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日黑,多見黑日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嘗苦日苦,多嘗苦日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義與不義之亂也。

序言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會天然地形成一種非常優勢,使得中國文學有可能在足夠漫長的時間裡創造出輝煌業績,給人類文明留下極為豐厚的精神遺存,供我們民族永遠懷想受用。不過,像許多事物都擁載著多元複雜屬性一樣,如果從對面角度來看的話,則又同時變作某種很沉重的承傳負擔。因為一旦面對這些山聚海積般浩繁汗漫的書冊卷章,便立即涌生出接受的困難困惑:你到底應該讀些什麼?究竟怎樣讀?而實際上又能夠讀得了多少?--局限於主客觀種種條件的制約,社會或個人都難以做到無論巨細差等,皆通體包納,所以,就必然性地出現了如何選擇乃至精選的問題,並進而牽涉到一系列的判斷觀念和運作標準。
新世紀伊始,直面自然人文等各學科門類的分工日趨專精細密、生活工作節奏緊張快捷:實用功利目強化而競爭異常激烈嚴峻的局面,現代中國早已疏離了古代農業社會那種伴青燈明月、細細把玩體味以窮年皓首的閒散心境與惟求任心適意、不需再計慮效果收益的淡泊無為態度。那么,已然產生凝定而屬於歷史的文學作品,怎樣才能夠跟隨不斷發展前進的時代步伐,仍成為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融人未來,並由民族走向世界市厚匙淚,張揚它永恆的美?換言之,永遠是人們感性的愉悅飛揚和理性上育導教化的絕不能被替代的必需。
顯學
李斯
諫逐客書
禮記
曾子易簀
苛政猛於虎

文摘

非攻
今有一人,人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人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人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滋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請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日黑,多見黑日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嘗苦日苦,多嘗苦日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義與不義之亂也。

序言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會天然地形成一種非常優勢,使得中國文學有可能在足夠漫長的時間裡創造出輝煌業績,給人類文明留下極為豐厚的精神遺存,供我們民族永遠懷想受用。不過,像許多事物都擁載著多元複雜屬性一樣,如果從對面角度來看的話,則又同時變作某種很沉重的承傳負擔。因為一旦面對這些山聚海積般浩繁汗漫的書冊卷章,便立即涌生出接受的困難困惑:你到底應該讀些什麼?究竟怎樣讀?而實際上又能夠讀得了多少?--局限於主客觀種種條件的制約,社會或個人都難以做到無論巨細差等,皆通體包納,所以,就必然性地出現了如何選擇乃至精選的問題,並進而牽涉到一系列的判斷觀念和運作標準。
新世紀伊始,直面自然人文等各學科門類的分工日趨專精細密、生活工作節奏緊張快捷:實用功利目強化而競爭異常激烈嚴峻的局面,現代中國早已疏離了古代農業社會那種伴青燈明月、細細把玩體味以窮年皓首的閒散心境與惟求任心適意、不需再計慮效果收益的淡泊無為態度。那么,已然產生凝定而屬於歷史的文學作品,怎樣才能夠跟隨不斷發展前進的時代步伐,仍成為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融人未來,並由民族走向世界,張揚它永恆的美?換言之,永遠是人們感性的愉悅飛揚和理性上育導教化的絕不能被替代的必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