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市醬油

先市醬油

先市醬油,四川省合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先市醬油是人與微生物共同作用至少三年形成的傳統調味品。它不僅是食鹽的健康代用品,而且融合了食材的各種味道,能使飯菜更加可口,只要添加先市醬油,就可做出味道鮮美的佳肴。

先市醬油以黃豆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釀造。具有色澤棕虹、味醇柔和、清香回甜、鹽度適當,無苦、酸、澀等異味,鍋煎不糊,久放無沉澱,不生花、不變質等特點。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先市醬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市醬油
  • 產地名稱:四川省合江縣
  • 品質特點:醬香濃郁,醇和爽口、鹹甜適度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3年第128號
  • 批准時間:2013年09月26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先市醬油又名“先市豆油”,以赤水河流域小麥大豆、赤水河水(井水)以及四川井鹽為原料,利用赤水河流域特有天然微生物發酵精釀而成,色澤棕紅,體態澄清,味道鮮美,餘味綿長,具有濃郁清香而醇和爽口、鹹甜適度而鍋煎不糊、掛碗不沾碗、久存而不生花等特點。
先市醬油先市醬油

產地環境

地形

合江縣分布有婁山山脈中部向北延伸的的兩條半山脈和一些中、低斷頭山,地形南高北低,形如肺頁。深丘占1/2,淺丘占1/3,低山地帶占1/5。海拔多在200-300米範圍。縣境山脈大體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屬華鎣山山脈南緣的丘陵地帶。區內由於地內營力和流水切割作用,形成海拔300—400米的孤丘坳谷間平壩地形。長江以南主要為婁山山脈支系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至境內,包括縣東部和西南部大部地區。

地貌

合江縣地貌分四種類型:
沿江台階地貌面積71.5平方千米,占幅員面積2.96%,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海拔高度一般210—300米。
低中丘寬谷地貌面積1179.4平方千米,占幅員面積48.86%。包括長江以北全部和長江以南部分地區。海拔300—400米。
高丘中谷地貌面積154平方千米,占幅員面積6.38%。主要分布長江以南各向斜低山下部和背斜翼部,海拔300—500米。
低中山窄谷地貌面積1009平方千米,占幅員面積41.80%。包括縣東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區。

水文

合江縣有長江赤水河兩大水系,大小河溪108條。長江在神臂城鎮大岸溪入境,至望龍鎮踩溪出境,境內長55千米。江面最寬(神臂咀外灌子口)約1000米,最窄約500米。常年流量每秒5.34萬立方米,平均流速每秒3.71立方米,最大流速5.07立方米/秒。有觀音溪、赤水河、小洋洞等大小河溪8條注入。入境高程216.4米,出境高程203米,落差13.4米。水流平緩,長年通航,是水上交通“黃金水道”。赤水河自九支鎮截角埡入境,至合江城南注入長江,境內長62千米。河床寬100—300米。常年流量每秒64立方米。有沙溪河、馬哮洞、佛龍溪、習水河等大小河溪8條注入。入境高程225.4米,入長江高程206米,落差19.4米。是川南黔北水上交通要道。

氣候

合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型,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357天。全縣常年平均氣溫18.2℃。北部淺丘和部分谷地18—18.3℃,積溫6570—6670℃;中部深丘地區16.7—18.1℃,積溫6090—6630℃;低山區海拔300—700米之間,常年氣溫15.9—18.1℃;中山區海拔700—1700米之間,常年氣溫15.3—9.9℃。河谷積溫6600℃左右,1600米高度積溫3800℃左右。從北到南氣溫由高到低,相差8.1℃,積溫相差3000多度。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348.9小時。一年中,11月一4月為456.1小時,3—7月為719.1小時,4—8月為831.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184.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70.9天。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優質水資源,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為先市醬油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為先市醬油提供了理想的釀造環境。
先市醬油先市醬油

歷史淵源

先市醬油傳統手工技藝歷史始於漢,興於唐。
據《合江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記載:先市醬園始於明末清初。
清乾隆元年(1736年),隨著川黔官辦鹽岸的建立,赤水河鹽運興盛,先市鎮鹽商船戶、縴夫雲集,醬油作坊增多。赤水河流傳的船工號子“赤水河,萬古流。上釀酒,下釀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醬)油”,反映了古代赤水河區域醬油業的興盛,也表明赤水河不僅有茅台、郎酒等美酒,更孕育出傳統佳釀,即先市醬油。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先市鎮鄉紳袁映濱(字海宗)創業“江漢源”醬園。為促進醬園業興旺,在釀造、制曲、發酵時,在廠區內三官廟祭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以保佑制曲、發酵過程中氣候、溫度、濕度等適中,保證醬油品質好、出油率高。
民國中期,“江漢源”醬園與鎮上另兩家醬園廠合夥經營,更名為“同仁合號”。“同仁合號”醬園有天然曬露發酵缸600多口遺存至今;並有多家醬油銷售店鋪,其中一家至今仍在經營。民國期間,先市醬油遠銷香港。
1956年,“同仁合號”醬園經公私合營,更名為“同仁合號先市醬園廠”。
20世紀60年代末,“同仁合號先市醬園廠”改制為國營“瀘州市合江先市釀造食品廠”。
2000年改制為民營。

生產情況

2013年,先市醬油獲得保護後,銷售量、銷售收入同比增加了20%。
先市醬油先市醬油

產品榮譽

先市醬油先後獲得了“四川省供銷系統產品優質獎”、西博會名優農產品、“四川老字號”、“瀘州市首屆知名商標”等榮譽。
2007年,先市醬油釀造技藝於被四川省政府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先市醬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先市醬油產地範圍為四川省合江縣現轄行政區域內赤水河沿岸5千米以內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1.大豆:蛋白質含量40%至52%,符合國家關於大豆的標準規定。
2.水:產地範圍內的赤水河水或赤水河邊的井水,符合國家關於飲用水的標準規定。
3.井鹽:選用井鹽,符合國家關於食用鹽的標準規定。
二、生產工藝
1.工藝流程:浸泡→蒸煮→冷卻→拌粉→制曲→發酵→淋油→暴曬濃縮→調配→滅菌→灌裝。
2.關鍵控制環節:
(1)浸泡清洗:黃豆經篩選、水洗後浸泡,夏季3小時,冬季5個小時,以豆粒脹起無皺紋為度。
(2)蒸煮:將浸泡後的大豆入木甑內,90℃蒸煮12小時,燜12小時。
(3)冷卻攤涼:將蒸煮過的豆料攤放到料台冷卻至33℃至35℃,手感不發燙。
(4)拌粉:豆料與小麥粉按10:3拌勻,保持黃豆顆粒完整。
(5)制曲:將拌和好的豆料放到竹扁內均勻鋪開,利用曲室內天然菌群,33℃至35℃培養45小時以上,至豆料上長出白色菌絲,繼續保溫5天,逐漸呈綠黃色成曲。
(6)發酵:採用日曬夜露高鹽稀態發酵法,鹽水濃度控制在18%至20%,發酵周期為三年以上。
(7)淋油:採用自然浸出法取油。醬坯成熟後,先在敞口陶缸中放入“秋子”(竹編的過濾器),再將成熟坯料放在秋子的四周,加鹽水浸泡,然後將浸出的醬油反覆澆提(楠竹製成的舀取工具)在秋子內舀取沖淋,經過48小時浸泡後便可取醬油。
(8)曬露濃縮:將所取的生抽醬油,放入敞口大曬缸中,沉澱、暴曬3個月(一個三伏天)以上。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澤棕紅,體態澄清,濃郁清香,醇和爽口,鹹甜適度,味道鮮美。
2.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全氮(以氮計),克/100毫升≥
1.5
胺基酸態氮(以氮計),克/100毫升≥
0.8
可溶性無鹽固形物,克/100毫升≥
15
3.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它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先市醬油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合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先市醬油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