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詞語釋義)

元寶(詞語釋義)

元寶,拼音yuán bǎo,元寶狀似中國鞋子的金錠或銀錠,通J且從前在中國當作貨幣使用。金元寶重五兩或十兩,銀元寶一般重五十兩。出自《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處士 任安,仁義直道” 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傳》:“州牧 劉焉 表薦 安 味素道度,厲節高邈。揆其器量,國之元寶。宜處弼疑之輔,以消非常之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寶
  • 拼音:yuán bǎo
  • 形狀:似中國鞋子的金錠或銀錠
  • 含義:喻不可多得的賢才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聊齋志異》篇目,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元寶
【拼音】:yuán bǎo
【基本解釋
[shoe-shaped gold or silver ingots] 大寶。。

引證解釋

1. 大寶。喻不可多得的賢才。
元寶元寶
《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處士 任安,仁義直道” 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傳》:“州牧 劉焉 表薦 安 味素道度,厲節高邈。揆其器量,國之元寶。宜處弼疑之輔,以消非常之咎。”
2. 我國古錢幣的一種名稱。“元寶”二字前常冠以年號、朝代等,鑄於幣面。因唐朝“開元通寶”誤讀作“開通元寶”而得名。
《舊唐書·食貨志上》載: 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 歐陽詢制詞及書。“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初, 太宗 改元 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 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
3. 我國舊時鑄成馬蹄形的銀錠。常作貨幣流通。
《元史·楊湜傳》:“上鈔法便宜事,謂平準行用庫白金出入,有偷濫之弊;請以五十兩鑄為錠,文以‘元寶’,用之便。”《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取出銀子,一剗都是五十兩一個元寶大錠,整整的六百個,便是三萬兩。”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紋銀大者為元寶,小者為錠。或重百兩,或重五十兩,以至二、三兩。”
4. 特指用錫箔紙折成、供祭祀時焚化的元寶形冥幣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兒》:“月光馬者,以紙為之……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廣東臨江山崖巉岩[1],常有元寶嵌石上[2]。崖下波涌,舟不可泊。或 盪槳近摘之,則牢不可動;若其人數應得此,則一摘即落,回首已復生矣。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1]巉岩:險峻的山岩。
[2]元寶:馬蹄形銀錠。

譯文

廣東臨江那裡的山,崖高險峻,常有元寶嵌在岩石上。崖下面波濤洶湧,船不能停泊。有人划船冒險靠近山岩,伸手摘取,可元寶牢牢嵌在岩石上,堅不可動。如果某人命里注定要得此寶,則一摘就落到手裡;回頭看時,剛才摘元寶的地方,又生出了新元寶。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