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二首(明代王守仁七律詩)

元夕二首(明代王守仁七律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夕二首》是明代詩人王守仁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元夕二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守仁
  • 作品出處:《王陽明全集》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元夕二首
(一)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①。
堂上花燈諸弟集②,重闈應念一身遙③。
(二)
去年今日臥燕台④,銅鼓中宵隱地雷⑤。
月傍苑樓燈彩淡,風傳閣道馬蹄回⑥。
炎荒萬里頻回首,羌笛三更謾自哀⑦。
尚憶先朝多樂事,孝皇曾為兩宮開⑧。

創作背景

每逢佳節倍思親,元宵之夜,詩人自然是要懷念親人的,而在這種時節,遠離親人的遊子更會感到寂寥,思鄉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這種感受如實寫來,更加顯得真摯、深沉。
此詩當是作於正德年間,其時,陽明貶謫於貴州。

作品注釋

①虛庭:空空的庭院。
②花燈:即燈花。諸弟:指在餘姚家鄉的兄弟。
③闈,古代宮室、宗廟的旁側小門(闈門,如今東西掖門。《儀禮·士虞禮記》)。重闈,舊稱父母或祖父母。
④燕台:原指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燕王以其招賢納士。後亦指幕府,如唐李商隱《梓州罷吟寄同舍》:“長吟遠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銷。”陽明先生於正德元年十二月下獄,二年赴謫,三年至龍場驛。期間,有《廣信元夕蔣太守舟中夜話》(廣信,治所在今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另,舊稱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稱元夕,與“元夜”、“元宵”同)一詩。故,把“燕台”釋為京城,不妥,因為時間上不可能。此處可以實指,如廣信,若謹慎,也可虛指。
⑤中宵:半夜。
⑥閣道:復道,棧道。此處似指驛道。
⑦謾:欺也(mán,《說文解字》),莫、不要(màn)。又通“漫”,聊且,明劉基《自天衣還城贈伯言》詩:“白眼嗣宗終嗜酒,青鞋子美謾尋僧。”。
⑧孝皇:明朝的孝宗弘治皇帝。

作品譯文

(一)
今晚的故鄉,當是正在鬧元宵,而我卻在荒村獨坐,一個人寂寞清冷。好在還有經書可以作伴,而車馬的往來喧囂,也不再相擾。春天來到,草閣的梅花率先開放,月亮照著空曠的庭院,積雪尚未融消。此時,家裡當是彩燈懸掛,弟兄聚集,然而,父母與祖母一定甚是思念獨處異鄉的我。
(二)
去年的今晚,身在熱鬧的城市,元宵節的銅鼓聲如雷響。今晚,樓房的燈彩在月光下暗淡,風中傳來閣道上來回的馬蹄聲。在萬里炎荒之地,常回首往事,夜深時,笛聲縈繞。還記得先朝的許多樂事,孝宗皇帝曾開禁兩宮。
西拉拉東扯扯翻譯說明:翻譯古文,不要太過拘泥於字詞,當以體悟當時心境、情境為先,然而也不能太過隨意,終究首重達意,寧可有些許“笨拙”。具體到本詩,“遺經”譯作“剩下的經書”,或者辭典上的“古代留傳下來的經書”(《漢語大辭典》),都是不妥。另外,花燈譯作“燈火通明”,則完全偏了。還有,把“燕台”釋作“京城”,也是不合理。

作者簡介

王守仁(1610-1695),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因他曾在紹興城外的陽明洞讀書講學,故白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他主張以心為本體,提倡“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於心”,提出“求理於吾心”的知行合一說。著作有《傳習錄》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