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六家

元六家:元代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的合稱。

基本介紹

  • 本名:元六家
  • 所處時代:元朝
  •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
  • 高克恭:字彥敬,號房山
  •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
  •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
  •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
  • 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
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年—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的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南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鑒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年),受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賞識,後官居一品,名滿天下。卒贈魏國公,諡文敏,故稱“趙文敏”。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同(今屬山西)人,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回鶻(現今新疆維吾爾族)人。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選充行台掾,擢山東西道按察司經歷,歷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時,官至刑部尚書。初學米芾父子,晚年糅合李成、董源、巨然等多家風格而自成一家。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與文湖州並馳,造詣精絕。《雲橫秀嶺圖》是高克恭山水畫代表作。尤以煙雨林巒的描繪最為精絕。
高克恭自幼聰慧好學,秉承家學,勤奮攻讀,博覽經史。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次年,遷授戶部主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官至監察御史。二十八年(1291年),高克恭出任江浙省左右司郎中。他以剛直不阿,辦事幹練而為眾臣稱道。
元大德元年(1297年),高克恭遷山西、河北道廉訪副使,改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在任上他建議“興學校,選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獄”,力主開科取士。大德三年(1299年),高克恭又入朝為工部侍郎。六年(1302年),任吏部侍郎。八年(1304年),任刑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在任期間,他體恤民情,賑濟災民,平反冤獄,改革吏制,無視權貴,伸張正義,受到平章事何榮祖的賞識。九年(1305年),調大名路任總管,他廉潔奉公,懲治貪官污吏,贏得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至大三年(1310年),他還歸京師,不久,逝世於燕京之南,終年63歲,諡文簡。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今蒼南縣)黃氏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台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吳鎮

吳鎮(1280-1354),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書,後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遂隱居,以賣卜為生。擅畫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乾濕筆互用,尤擅帶濕點苔。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精書法,工詩文。存世作品有《漁父圖》、《雙松平遠圖》、《洞庭漁隱圖》等。
吳鎮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遊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吳鎮於六十八歲(至正七年(1347年))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於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後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
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鬱、古厚純樸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後又一大家。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鬱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於其上,或行或草,墨瀋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相傳吳鎮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後不復爾。”後果如其言。
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
吳鎮墓現存於梅花庵內,梅花庵是紀念吳鎮的附屬性建築,在墓的東側,明萬曆間為守墓而建。位於魏塘鎮花園弄路西側。明泰昌元年(1620年)邑令吳旭和邑紳錢士升籌集款修理墓道、添建祠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華亭陳繼儒作《修梅花庵記》,並有董其昌書“梅花庵”匾額。後邑人曾幾次籌資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吳鎮墓與梅花庵,曾多次作過修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倪瓚

倪瓚(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乾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王蒙

王蒙(1308-1385),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山水畫受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乾濕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山高隱圖》《丹山瀛海圖》等。
王蒙的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年輕時隱居黃鶴山(今餘杭臨平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元末,張士誠據浙西,曾應聘為理問、長史,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惟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