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龍

兀龍

兀龍(學名Gyp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南非。它經常被認為是其他原蜥腳下目的幼體,但中國兀龍近期卻被認為是有效的物種。它的學名的意思是“兀鷲蜥蜴”,是因早期理論認為原蜥腳下目是肉食性恐龍而命名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兀龍
  • 外文名:Gyposaurus
化石發現,科學發現,

化石發現

南非兀龍(G. capensis)是由蘇格蘭醫生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於1911年根據部份骨骼命名的,這些骨骼包括了11節背椎及6節尾椎、肋骨腹肋、部份右肩胛骨、右骨盆、左腸骨、及大部份右後肢,都是從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上艾略特組發現。起初他認為兀龍是屬於可疑的Hortalotarsus。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等人於1976年將它定為近蜥龍異名,但Michael Cooper則於1981年認為它是大椎龍的異名,但不被廣泛接納。
1940年楊鐘健根據中國雲南祿豐組發現的大部份骨骼、部份頭顱骨,命名為中國兀龍(G. sinensis),並將多個標本編入此種;祿豐組的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加爾東於1976年將它歸類為祿豐龍的幼體,但董枝明則於1992年將此種歸類於近蜥龍。在2004年,加爾東及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則認為它有可能是一個有效及獨立的分類,但需要一個新的屬名。

科學發現

兀龍,原來是在1911年Broom根據南非洲OrangeFree省,侏羅紀早期地層中化石所命名的。這個恐龍屬到1976年,經過Galton與Cluver重新描述,他們注意到其實該化石與發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龍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龍這一屬名取而代之。
近蜥龍是一種極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腳類恐龍。1973年,貴州省108地質小隊,自貴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國近蜥龍(兀龍)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頭骨部份。經過研究估算,這種恐龍大約1.7公尺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