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券一代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 時下對中國年輕人來說,購買打折商品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下中國年輕人開始收集優惠券,以尋求便宜貨,催生了中國的“優惠券一代”。

簡介,現象,影響,

簡介

丁璨(音)對打折商品著了迷。她的錢包塞滿30多張購物折扣卡和數十張優惠券。她的房間裡堆滿免費贈品,從化妝品試用裝到鑰匙鏈。她經常天不亮就起床排隊,為的是能買到打折電影票。丁對節約的渴求並不是出於生活拮据,這位32歲的軟體測試工程師相對而言比較富裕。
捷運、商場和超市里,到處散發優惠券,幾乎每個大品牌都在提供打折卡。丁璨和一個打折網路論壇的其他會員聚在一家飯館交流購物心得。甚至連晚餐都是免費的,渴望曝光度的新的小餐館為丁這類年輕人提供晚餐。
這不僅僅是狂熱,對中國年輕人來說,購買打折商品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作為“優惠券一代”而出名,正在改變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商業模式。

現象

全球大公司和中國本土知名品牌都在向尋求便宜貨的中國人示好。對打折商品的渴望已催生出打折俱樂部、網上團購和散發優惠券的路邊小販。某國際汽車企業原計畫為一款新車進行為期3周的促銷,但活動一天就結束了,原因是由於每輛車打折20%銷售,不到4個小時200多輛車就被搶購一空。
這在中國是一個相對新鮮並以年輕人為主的現象。

影響

影響中國消費模式
隨著從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的消費主義才剛剛起步。當然了,美國人多年前就開始剪優惠券了。但在中國,這種趨勢卻對全球經濟具有影響。年齡在18歲到35歲之間的3.5億中國人的花錢習慣,被認為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和總有一天幫助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消費市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可不是你的祖母或家庭主婦在廚房裡剪下星期天優惠券,因為他們(中國年輕人)代表著未來”,業內人士說,“而且他們處在這個國家零售消費增長的前沿。”
中國非常重視節儉,這是貧窮一代中國人的遺產。機靈的消費者受到朋友和家庭的稱讚。電視節目也對那些通過團購和促銷商品而省下大量錢的人進行採訪。23歲的單雲菲(音)承認,打折令她多花了本不該花的錢,“我上癮了。不管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裡,總夢想著下一次交易。”
中國“優惠券一代”讓人羨慕
在美國媒體關注中國“優惠券一代”之前,埃及《新東方報》去年11月初就談到過中國的這個新現象。文章認為,“折扣消費”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雖然算不上什麼特別的“新生事物”,但對中國的物流建設和經濟發展頗有貢獻。同樣,這兩年,埃及人接觸到的優惠券也越來越多。在開羅“捷運超市”,有人會往顧客手中塞優惠券,各種商品的打折幅度一般在6折到9折之間。埃及《共和國報》的社會版編輯哈桑·里達喜歡用商家提供的優惠券購買手機和電扇等電器,據他介紹,很多埃及人為獲取折扣,現在也上網“秒殺”購物。談到中國人的“優惠券”消費,哈桑說,中國人口多,消費水平也比埃及人高,所以這種消費方式對阿拉伯人的影響遠沒有對中國人的影響那么大。
對於中國的“優惠券一代”,德國財經網相關評論說,中國年輕人的折扣消費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活力,這既拉動了中國內需,也對其他國家是一個好訊息。就職於德國汽車行業的經濟學家福利克博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德國企業來說,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甚至比美國還重要。德國企業非常重視中國年輕人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為此,德國企業正在悄然改變經營模式。比如,在德國消費汽車或電子產品,商家從不送配套產品和禮物,但在中國不這樣做就不行。
墨西哥《改革報》1月3日評論說,中國的需求決定了商品的全球定價。中國的“優惠券一代”,成了價格變化的推手。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馬埃斯特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優惠券一代”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年輕人強烈的消費欲望和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也是中國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的一個例證。他認為,中國的“優惠券大戰”還反映出中國商業領域的競爭非常激烈,行業充滿活力。
德國經濟學家福利克認為,這種優惠券消費模式對中國的影響要比對歐美國家的影響大。歐美人消費觀相對已成熟,即使身處“優惠券時代”,也不會像中國消費者那樣容易“一窩蜂”。由於中國市場比歐美市場複雜,很多商家為了搶奪市場,可以說“不擇手段”。這很可能導致過度使用優惠券,使很多消費者圖便宜買了用不上的物品。此外,中國有關消費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或者說執法還得跟上。在這方面,歐美管得嚴格,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折扣法》等進行管理。
優惠券消費成為大趨勢
北美消費券熱潮風行了上百年,而歐洲大陸為了顯示交易公平,認為打折的方式不能隨意使用。他們放下購物架子還是這幾年的事。2004年之前,德國幾乎沒有優惠券的立身之處。早在1933年,納粹政府就制定了所謂的《折扣法》和禁止除小飾品之外贈品的《贈品法》,並一直沿用到21世紀初。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平時打折不能超過3%。曾有一家大商場因為打折打得特別厲害,而且對使用信用卡的顧客有特殊優惠,還被其他消費者告到法庭,最終被罰2億多歐元。經過激烈討論,2004年德國對相關的零售法規進行了修訂,允許商店隨時進行優惠促銷,這被《圖片報》等德國媒體稱為“消費革命”。
現在,優惠券已成為德國人消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出現了“陪百克”這樣的“優惠券聯盟”,旗下會員商店有數十萬家。德國零售業聯合會的調查發現,自2004年放開優惠券政策後,零售商舉辦大減價活動的次數增加了兩倍多,此舉挽救了不少商家。該聯合會負責人表示,優惠券消費拉動了德國經濟2%左右,相當於德國的年經濟成長率。像前兩年推出的5000歐元的汽車優惠券,就非常成功。如今,德國各地政府部門非常支持這種消費,甚至還通過立法等方式進行推動。比如,德國政府要求電信、銀行、百貨連鎖店、媒體和電腦商等給16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優惠,企業由此可以獲得減稅。
據柏林工業大學學生麥克介紹,每個大學生第一天到大學註冊時就開始“優惠券生活”,學校發給每人一本優惠券,其中包括博物館和旅遊景點的打折券,以及去咖啡館、餐館、複印店、專賣店甚至理髮店的優惠券。像麥克這樣的學生在買手機時還能獲得20%到40%的優惠,月租費也只要交一半。有很多德國企業把優惠券主動送進高校,為的就是通過優惠價格抓住這批潛在的高收入人群。
西班牙人一直習慣在每年1月和8月的兩次大規模打折季時買廉價商品。只是最近兩年,一些大超市才開始在辦理會員卡時傳送優惠券。今年初,在馬德里、穆爾西亞、巴塞隆納等西班牙城市,一家品牌服裝店打出“裸著進去,穿著出來”的口號,承諾每天前100位穿著內衣進入商店的顧客都可以免費獲贈出店時穿上的衣服。這個點子一推出就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在西班牙失業率高達20%、內需低迷之際,包括發放優惠券在內的各種促銷手段顯得十分必要。
最近兩年的金融危機讓英國人的消費觀出現了變化。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報導,2009年,年收入在10萬美元的家庭用的優惠券最多。英國最大優惠券服務供應商偉樂思公司近期做了一項市場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英國人用優惠券的比例比2009年增加了40%。偉樂思公司歐洲區市場行銷主管查爾斯·德奧利表示,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狀況,商家們不得不繼續考慮優惠券這種促銷方式。而在英國物價上漲26%、生活成本提高22%的大背景下,人們自然會選擇能省就省。調查還顯示,使用網上電子優惠券、通過手機簡訊傳遞優惠信息在英國也越來越普及。
日本是個消費大國,商家也想盡各種辦法促銷。在日本,商家把“打折“稱為“買得”,意思就是“我讓利給你,你買便宜了”的意思。每到元旦,日本的百貨、電器商店會限量推出特別優惠的“福袋”,提前排隊等候的顧客多達上千人。在日本,優惠券隨處可見,電視節目中也專門有家庭主婦介紹如何用各種優惠券或信用卡享受優惠,甚至免費出國旅遊。
真的“買的沒有賣的精”?
各國“優惠券族”的構成和內心想法基本相似。德國零售商聯合會的調查顯示,德國“優惠券一代”占消費者的1/3,主要是16歲到30歲之間的青年人和30歲以上的家庭主婦。同樣,約有31%的英國消費者在購物之前都會找尋各類優惠券,他們並不完全是為了圖省錢,很多人還會有“滿足感”,覺得自己在理財上很精明。國際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2010年對全球55個國家的2.7萬名消費者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為了削減日常開銷,全球57%的消費者選擇在打折期間購物,40%使用優惠券,25%選擇就近購物。
優惠券消費成為熱潮,但提醒人們不要“熱過頭”的聲音也時常可以聽到。加拿大CTV電視台曾做過暗訪,結果發現在許多超市提供的用優惠券購買的商品中,夾雜有劣質、過期產品。另外,在網路下載的優惠券,也讓一些人上過當。“優惠券”給消費者留下“賺了”、“省了”的印象,然而結果往往是,消費者認為自己省了錢,卻花掉更多的錢。
儘管網路和虛擬優惠券越來越常見,但“老式”的印刷型優惠券還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不過,這也造成了巨大浪費,據加拿大優惠券協會統計,每年加全國散發的36億張優惠券中,真正被顧客使用的只有1/3左右,很多乾脆就沒人注意過,直接成了垃圾箱中的廢紙。
在埃及,對於優惠券的消費方式,也存在“買的沒有賣的精”的質疑。《金字塔經濟周刊》雜誌資深記者艾哈邁德·阿卜杜認為,真正受惠優惠券的是商家,使用者可以得到某種實惠,但其受益不及前者。同時,還有一個問題被提出,即不習慣使用優惠券的人,尤其是那些腿腳不便的老人或是沒有時間去找各種優惠券的人,他們在買同樣商品時仍得用原來的價格標準付錢,自然會覺得很不公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