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思想散論

儒道佛思想散論

《儒道佛思想散論》由嚴北溟和王雷泉編著,本書研究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由復旦大學出版社與2016年8月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道佛思想散論
  • 作者:嚴北溟、王雷泉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 頁數:243 頁
  • ISBN:9787309113730 
  • 定價:5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字數:252千字
自序,圖書目錄,

自序

這本《儒道佛思想散論》,收集了我多年來研究儒、道、佛三家哲學思想的二十多篇論文。我覺得,要開創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研究的新局面,首先就應當把目標放在聯繫實際上,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光榮任務服務。因此,本書“論”雖“散”,卻有一個總的看法或旨趣。對此,先在這裡簡要地談一談。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總結長期歷史經驗”這簡單的幾個字,包含著多少辛酸的回憶和多么深刻的意義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也走過不少彎路,現在回到“有中國特色”的“自己的道路”上來,這確實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思想理論戰線上撥亂反正的勝利標誌,是對堅持實事求是精神的毛澤東思想的真正發展。
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本書論述的屬於後者。目前建設精神文明、發展精神文明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令人鼓舞的事。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及其特色,都是歷史地、有規律地逐漸積累、形成起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社會主義不可能割斷歷史來憑空建設,故既要從當前實際出發,又應聯繫歷史實際,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任務放在重要的地位。毛澤東同志早年領導革命,就強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認為這是對革命有益的。也就是說,要結合歷史實際,進行“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內容之一, 也即是我們批判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的光輝範例。可是後來由於極“左”思潮泛濫,使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真理長期被淹沒而為歷史虛無主義所替代。“十年動亂”中,江青反革命集團不僅在現實生活中製造了無數冤、假、錯案,而且對死去千百年的歷史人物也翻出來打棍戴帽,妄圖達到他們篡黨奪權的罪惡目的。孔子是儒家創始人,當然第一個遭殃,還不知株連了多少古人、今人。比如,我只因寫過一篇論述孔子思想有積極和消極兩面的文章,說了一些公道話,就在山東孔子討論會上遭到關鋒的攻擊、辱罵;過了幾年,還得掛上“孔老二孝子賢孫”的牌子,和經學家周予同先生一起被押到曲阜討孔大會上去批鬥。那次,我親眼看到孔廟、孔林等珍貴文物古蹟遭受破壞的情形。江青反革命集團毀滅民族文化,大搞歷史虛無主義,真是達到了喪心病狂、無以復加的地步!
中華號稱“禮義之邦”,是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文明古國。作為黃炎苗裔,我們以有幾千年珍貴歷史文化傳統感到自豪,而孔子和由他創始的儒家是和這個傳統連結在一起的,這已為世界所公認。道、佛兩家也對歷史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和儒家比較起來,終居次要地位。這不僅由於儒家在封建社會裡長期居於正宗地位,非道、佛所能取代,更由於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學說,曾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表現為我民族文化優良傳統的特色,並對我民族和社會的發展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對孔子和他開創的儒家進行評價,不能只看到後來變質了的儒學和“孔家店”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消極作用,而應看到它的積極一面,這才是馬克思主義者尊重歷史文化的科學態度。對於道、佛,我認為亦不應簡單地否定,而須一分為二地對待。
通常人們講“儒、釋、道”,誤把“儒”當成宗教;“道”則指道教而非道家,或因道教奉老子為始祖,連道家也被視為宗教了。但是,我在《散論》中,除了把“儒”從歷代封建統治者將其宗教化的滓穢中洗刷出來,還原為儒學外,對於“道”,則主要是指道家老莊之學,而不是指道教。大家知道,《老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了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是值得重視的一部哲學古籍。老子思想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我是傾向於認為老子思想體系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至於莊子哲學的性質,則學術界多數斷定它是主觀唯心主義。以前,關鋒在討論中曾給莊子戴上許多帽子,如什麼“虛無主義”、“阿Q精神”、“滑頭主義”、“悲觀主義”等等,要把這位道家第二號人物打得永不翻身。對古人進行評價的這種“左”的做法,哪裡是什麼百家爭鳴,它實際上是災難性的“文化革命運動”的朕兆。對此,我也寫過文章反駁關鋒,後來吃苦頭自不待說,甚至連先父在清末給我命名,因出自《莊子·逍遙遊》首句“北溟有魚”,也變成了一條罪狀,可謂滑稽之至。悠悠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
再談佛教。我是因教學需要而“半路出家”似地研究佛學的。六十年代初,曾為大學高年級同學和留學生講過佛教哲學史,可能給他們灌輸過某些消極性的東西,但年來我從閱覽國外資料和屢次同外國朋友交談中,了解到國外學者對佛教的重視和研究情況,引起了我一些感想。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而實發展於中國。千百年來,它的影響曾經深入社會各階層和各個思想領域,參預著我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還波及日本、朝鮮和西方的許多國家,它對國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對佛教研究的重視與否,實際上關係到對祖國文化遺產如何看待的問題,包括對它要不要妥善地保存、整理和批判繼承的問題。本來,黨的有關政策、方針已在這方面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應該遵循和開拓前進的道路;可是,值得深思的是: 關於佛教文物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現在某些外國的專家學者倒是搶先跑到我們前面去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決不能漠視。報載甘肅蘭州大學因外國人說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這樣的話而在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動,趕緊設定敦煌學專業和新課程,以培養專門研究人才。這種為繁榮祖國學術而積極有為的精神,是很值得稱讚的。
要之,儒、道、佛三家的哲學體系,其性質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們都是我民族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研究。目前,我們既要肅清“左”的思想流毒,也要防止和反對“右”的錯誤思潮,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把對歷史文化的批判繼承工作搞上去,開創哲學史研究的新局面,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力量。本人在這方面,自慚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很不夠,而持論偏頗之處,亦在所難免。承湖南人民出版社鄧潭洲等同志對論稿提出寶貴意見,特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並誠懇地希望得到讀者同志們的批評和指正!
嚴北溟 1983年9月20日於復旦大學

圖書目錄

目錄
儒道佛思想散論
自序
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觀7
談談哲學史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怎樣看待唯心主義?
孔子要適當肯定,“孔家店”要打倒
再論孔子的“仁”
論孟子的階級屬性
從評價孟子談哲學的黨性問題
再談孟子評價與哲學黨性問題
談“天不變道亦不變”
論莊子
關於閱讀《莊子》問題
——從對一張大字報的回憶談起
從道家思想演變看莊子哲學
論佛教哲學在思想史上的挑戰
論《紅樓夢》與佛學思想
論佛教的美學思想
從章太炎《無神論》側面看佛教哲學特徵
論譚嗣同的“仁學”思想
論律詩對偶形式與辯證思維
談談一部古佛教辭典——《一切經音義》
略談《先秦諸子系年
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發展的歷史觀
漫憶
附錄
承先啟後,撥亂反正——嚴北溟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 王雷泉
嚴北溟先生小傳 王雷泉
嚴北溟先生學術年表 王雷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