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帥哲師

儒帥哲師

潘允中,筆名儒帥哲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啟蒙思想家、文學批評家、小說家、散文家,現任北大中文論壇比較文學、小說原創版版主。新千年文學系列叢書《新千年文學》(2008,遠方出版社)和《生命的沉思》(2010,人民日報出版社)主編。策劃並組織多次“新千年文學全國高校巡迴演講”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允中
  • 別名:儒帥哲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遼寧
  • 出生日期:1980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大地上的異鄉人》
個人簡介,文學代表作,世界黑夜時代,理論代表作,新千年文學,新千年文學,泛存在主義,遊牧批評,家園詩學,新千年文化,軸心文明,文藝革新,思想啟蒙,文化復興,作品簡介,整體評價,

個人簡介

作為新千年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後軸心文明理論的構建者,現代啟矇事業的捍衛者,中西人文精神的傳承者,長期致力於以“文藝革新”為開端、“思想啟蒙”為宗旨、“文化復興”為方向,以“重塑國民精神道德、復興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類精神家園”為目標的思想文
化運動。
湖南涉外經貿大學演講湖南涉外經貿大學演講

文學代表作

散文隨筆集《樂園雖失,天道可尋》(18萬字)
儒帥哲師
短篇小說集《小徑幽暗,林中澄明》(18萬字)
中篇小說集《迷惘時代》(12萬字)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與塞壬之歌》(18萬字)

世界黑夜時代

長篇小說《大地上的異鄉人》(15萬字)
長篇小說《冬日飄遠的故鄉》(14萬字)
長篇小說《清白無邪的事業》(15萬字)
長篇小說《晨曦消逝的城市》(16萬字)

理論代表作

文明歷史:《新千年文明啟示錄》(20萬字)
文化研究:《思想啟蒙:文化革新與道德教化》(10萬字)
文學批評:《文學革新:遊牧批評與家園詩學》(14萬字)
電影評論:《霧中風景,猶在鏡中》(10萬字)

新千年文學

新千年文學

一百年前印刷紙媒在中國的發展,以報刊雜誌為載體,推動了以文學革命和現代思想啟蒙為特徵的新文化運動。而一百年後電子傳媒在中國的興起,以網路論壇為載體,推動了以文藝革新和“後”現代思想啟蒙為標誌的新千年文化運動。
新千年文學,以八十年代出生的創作者為主體,網路媒介為載體,以對啟蒙精神的繼承和人文理想的發揚,在對“80後”青春文學的超越和網路寫作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一套新的文學理念和創作方向。既是對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繼承和發揚,也是超越和深化。
新千年文學將啟蒙精神與人文理想相結合,既關注人在現實社會中的生活狀況,又關懷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存在意義。既是對現實主義社會批判,浪漫主義追求理想的深化,也是對現代主義關注個體生存,後現代主義反思人類文明的繼承。

泛存在主義

“譜系——遊牧”批評方法和“存在——家園”的詩學理論。兩者相輔相成,體現了新千年文學理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融合的特點。從內在構成和外在發展,歷史起源與本體存在,兩個方面規定了新千年文學的歷史起源、內在規定和發展方向,融詩學、哲學、美學、文學批評、文化研究於一體,成為新千年文學最基本的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儒帥哲師將新千年文學的內涵為“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融合的“泛存在主義”。
“五四”新文學的主潮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因為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思想啟蒙。在社會動盪不安的革命和戰爭時代,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必然會使文學採取這兩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如同18世紀的法國思想啟蒙和19世紀的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一樣,在相同的革命和戰爭時代,文學的表現形式必然是與時代的文化環境相適應的。
而我們的新千年文學運動,在形式上採取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乃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氛圍所決定的。當然,就如同五四時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不同於19世紀的歐洲一樣,我們今天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也不同於20世紀的西方。後現代思潮對種種形上學和宏大話語的解構,現代主義對本真存在和精神家園的追求,是被結合在一起的。自由敞開的遊牧精神和靈魂返鄉的詩意棲居,是相輔相成的。思想對存在的道說和詩意對神聖的命名,也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所說的現代主義,更多是指文學的內在精神品性。古典主義的崇高肅穆,浪漫主義的自由理想,現實主義的冷靜客觀,都是包含於其中的。因此,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慘世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體現的人類自強不息的追求精神和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都是我們要加以繼承的。當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對存在與時間的思考,喬依斯的《尤利西斯》中對人類精神漂泊的描寫和對精神家園的尋找,更是我們提倡的現代文學精神的應有之義。而我們所說的後現代主義,更偏重於文學表現形式上的創新精神,對傳統的、僵化的,不適應新的時代的舊文學形式的顛覆與超越。
在文學發展的歷史上,新的形式取代舊的形式,一直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動力。正是這股來自源頭的活水,保證了文學不斷以更新的形式,實現其自身的多樣性和開放性。無論是中國古代由秦文、漢賦到唐詩、宋詞的演變,還是西方古典、浪漫、現實、現代的更迭,都體現了文學發展中的這種客觀和普遍的規律。如果說每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對其時代來說是“現代”的,那么下一個時代的主流文學相對於它來說,必然具有“後”現代的意味。這種在表現形式上的顛覆和超越,在每兩個文學時代的過渡時期,都會以“改良”或“革命”的方式出現。我們不拘泥固有的形式,而是適應時代的變化,主動的參與到這一永恆的交替遊戲之中。
我們說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融合,乃是“變”與“不變”的結合。變的乃是新舊交替的藝術形式,不變的乃是文學所守望的精神價值。而且我們強調,對舊有僵化文學形式的突破與顛覆和對前代文學精神的繼承與延續,是共同存在的。既要反對使新文學成為一味強調寫作手法的變換,而忽略對作品精神品性的重視,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華而不實的敘述遊戲寫作;同時也反對放棄文學的審美藝術性,將文學作為思想傳聲筒的功利性寫作。因此,我們強調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融合,以實現文學在藝術形式與思想內涵,詩意表現與思想深度的結合。在20世紀的文學家中,喬伊斯、魯迅、米蘭·昆德拉和王小波等作家,都是這兩方面結合的典範。他們作品中的藝術創新和思想探索,是我們要加以繼承和發揚的。

遊牧批評

儒帥哲師倡導文學革命,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小說創作,一方面又構建了適應新時代的文學理論,即“文學譜系學”和“詩與思相結合”的小說本體論。
譜系學是由尼采所開創的,後結構思想家福柯和德勒茲加以繼承和發揚的一種研究方法,與近代理性形上學好邏輯實證主義等建立在培根的經驗主義歸納法,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演繹法,康德的先驗形式範疇內的純粹批判等所謂的精確科學方法不同,譜系學關心的對象是一些知識的崛起,這些知識是關於鬥爭的歷史知識。其鬥爭的矛頭針對被認為是科學的話語的權力影響,這些話語的產生往往是制度化的大學的產物。
譜系學並不宣稱其在邊緣和民間文化中所挖掘和發現的知識是科學的、客觀的、真理性的,而承認自身的有限性、主觀性和相對性,意在拒絕被形上學重新擺置到一種話語霸權的地位。作為一種小知識,它尋求的是一種自由、獨立和平等的權利,它在打破形上學堅固的城堡之後,不再占領這個空洞和僵化的形式,以免重新建造新的知識等級制,使某些曾經被壓抑的知識,再度成為新的主流和權威話語。
譜系學是一種“遊牧哲學”,它作為一種解構形上學的新方法,不僅是在顛覆“真理”的權威地位,同時也在創造意義和維護差異。它的目標是實現多元的意義共存,而不是一元真理的統治。它以對話的方式,使意義增值,它是一種自由、開放、快樂的哲學方法。
文學譜系學又稱遊牧詩學,是將譜系學方法套用於文學批評的產物,除了方法上的一脈相承,還繼承了其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強調差異性、多元化和自由生成的特點。如果說尼采的道德譜系學,主要研究的是道德倫理和生命意志的關係;福柯的權力譜系學主要研究的是社會權利和生存自由的關係,那么儒帥哲師的文學譜系學,這主要研究思想文化和本真存在之間的關係。

家園詩學

存在—家園”詩學,是從胡塞爾現象學、海德格爾存在詩學和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諸方法和理論出發,來重新對文學和小說的“本質”進行探討和界定:
即小說之為小說,首先在於其是一門藝術,而不是其它別的東西。其次,小說應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再次,小說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其獨特性在於其是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書寫呢?那必然是一種不同於常論的語言,不同於“日常語言”的“詩性語言”,運用詩性語言顯現存在,需要一種超越理性和非理性的“思”,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的小說,必然是真理的自行置入,是“運思“與 “作詩”的結合。
何謂藝術中的真理呢?就是“真”之理,而不是真的“理”。前者是從存在的“本真”出發,而後者是從人的主觀意識出發,是一種主體的天才式的認知行為。因此藝術中的真理,即“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存在者的無蔽”,就是存在者所顯示出來的自身。小說探索存在,就是要讓存在自行“湧現”,讓存在者從遮蔽處是走出,成其為一個如此這般的存在者本身。
小說作為一門藝術,或者說小說是藝術的一種存在方式,其本質就在於勘探存在,作為無蔽的自然顯現,就是達到了真。小說為人們達到真開拓了一條道路,但是小說在求真的同時,還要表現美,如果不表現美,小說同樣也就脫離了藝術的本質。海德格爾在《形上學論》中指出:“一切存在者之存在就是最現象者,也就是最美者,最立於自身中者。”海德格爾對美的界說,還有諸如“萬物中真正的自行顯示者和最能閃現者。”“美就是存在者之在場狀態,存在就是存在者之真實。”“那么其自身而未閃現者,即真實,也就是美。”如此可以指出,從存在出發,“真”即是“美”,越是真,也越是美。真與美實乃指存在的本真狀態,也就是藝術得以發生的起源。
由此我們可以說小說的存在方式:探尋存在,抵達本真,顯現美。從古到今的一切具有藝術價值的小說,都是讓存在如其所是的自行顯現,小說以自己的方式敞開存在者之存在,亦既澄明,從而讓存在者之真理得以發生。因此,小說所表現的內容,越是接近真理,同時也體現了更高層次的美。如果沒有詩意的語言,就不能讓人真正的融入其中去體驗存在,而沒有運思,就不可能真正的傾聽到存在寂靜的言說。因此,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勘探被人類遺忘的存在的小說,是詩意與運思的結合。

新千年文化

軸心文明

新千年文化運動,一場以文學藝術革新為開端,思想啟蒙為宗旨、民族文化復興為方向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中國16世紀個性解放運動、20世紀新文化運動之後,又一次以“重塑國民精神道德、復興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類精神家園”為目標的啟蒙運動。
新千年文化運動是中國新世紀,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哲學、影視、繪畫、音樂等文化領域的新啟蒙思潮,是人類新軸心時代文化變革賦予中國的神聖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是在西方文明日漸沒落的背景下,東方文明再度復興的前奏,是由中國到世界,東方到西方,逐漸傳播和擴展的一場具有全球性的新思想、文化運動。是人類第二軸心文明變革賦予中國的神聖使命,是新千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從14世紀的文藝復興到17世紀的思想啟蒙,再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化運動。在將近700年的時間裡,如同兩千多年前,處於公元前500年前後的軸心時代一樣,人類社會又經歷了一場巨大的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的變革。在上一個軸心時代出現的思想文化影響下的邏各斯哲學和世界性宗教,在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不斷形成中逐漸瓦解。從最根本上來說,歐洲人依靠形上學所構造的終極本體論,以及種種束縛人的自由的價值觀念,在三次重大的思想文化運動中逐漸的被解構。一種以“人的自由”為核心的文明形態,正在舊文化體系的瓦解之中被建立起來。
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思想家們對現代文明形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們發現,儘管經歷了幾次巨大的思想文化變革,但西方的形上學傳統依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這就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儘管在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先後興起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對舊文化的殘餘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但是在20世紀末,形上學又以最新的面孔——虛無主義出現了。我們在世紀之交,進入了一個信息化、消費化、全球化的新時代,這是一個由擬象符號主宰的超真實時代。真實和虛構本身的界限消失了,人們生活在一個歷史終結後的時代里。也就是說,一切的價值和意義都被相對化和虛無化了。所以,我們迫切的需要一場新的思想文化運動,將現代人從舊文化的最後束縛中解放出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運動,既是對舊文化的摧毀,也是對新文化的構建。這場思想文化運動,已經為即將形成的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如果我們用一種長遠的眼光來看,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想,與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樣,將對未來的新時代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相似性在於,他們都對前輩的哲學進行了總結和批判,並且發展出了具有轉折性的新方向。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相對於尼采和海德格爾來說,如同畢達哥斯拉、巴門尼德、蘇克拉底相對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出現,意味著古希臘哲學走向了終結,古希臘文明也同時走向了衰落。那么,近代的西方文化會如同希臘文化一樣,在為未來準備了豐富思想資源後走向衰落么?我們已經看到,西方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已經將西方哲學徹底的推向了盡頭。而後現代主義文學,在20世紀90年代也失去了活力。西方文化雖然仍然順著歷史的慣性發展,但已經沒有了創造力,就如同當年的希臘文化一樣。
因此,新的思想文化運動,作為對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新文明成果的繼承和總結,將在東方出現。而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只有中國才可以擔當這一重任。這是因為,中國不僅認識到了其歷史使命,而且已經有所行動了。這就是我們繼承文藝復興、思想啟蒙、現代主義運動等幾次近現代重大思想成果之上的,以克服形上學和虛無主義為目標,徹底實現新軸心時代文化使命的的新思想文化運動。即文藝革新、思想啟蒙和文化復興相結合的新千年文化運動。新千年文化運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運動,更是世界歷史意義上的第二軸心時代新文明形態的對舊文明形態的最後鬥爭。

文藝革新

中國文學在2006年之後,隨著“80後”青春文學的降溫而走向低迷。雖然以玄幻、武俠、言情為代表的通俗文學仍然占領大部分讀者市場,但以主流文壇為代表的“純文學”似乎一蹶不振。其原因除了作協內部拉幫結派、抄襲成風、封閉保守,導致其成員整體素質不斷下滑之外。其所屬期刊和雜誌,大力迎合市場化和庸俗化的轉型改制和文學理念的陳舊落後、教條僵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80後”文學的危機,同樣來自其內部。作為“青春文學”代言人的“80後”作家,大多數是因為“新概念”大賽脫穎而出的,這使一些作家過於“早熟”。他們沉迷於對青春敘事的自我表達,而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作為其敘事資源的“青春”被耗盡之後,自然就“江郎才盡”,漸漸淡出讀者的視野。“80後”作家“出名”早,但文學創作生涯結束的也早。客觀來說,從“新概念”大賽選撥出來的“80後”作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語言天賦和寫作功底。但由於過早的在商業化和市場化的環境中,急功近利的生產作品,而不去穩固自身的寫作根基,走長遠的文學創作道路。最終終於出現“傷仲永”的悲劇。可謂成也“新概念”,敗也“新概念”。
時至今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初,中國主流文壇也沒有正式和明確的承認“80後”作家的文學地位。這固然是因為“韓白之爭”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但“80後”作家本身的文學成績的不佳,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國文學在21世紀初,曾以“80後”的出現而暫露生機,但是由於中國主流文壇的保守落後和“80後”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而再度陷入沉寂。
中國文壇從“韓白之爭”後一片蕭條,各種炒作難以掩飾中國文學走向有一個歷史最低谷的事實。某一著名作家稱“當前是中國文學最繁榮的時期”,立即招來網路上一片罵聲,足見任何粉飾都是徒勞的。中國文學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如果能再度煥發出生機的話,除了一場徹底滌盪文壇各種醜惡和混亂現象的文學革命外,別無他法。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新千年文學”在2008年末,悄悄的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了。“新千年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其最初的創作主體是活躍在“北大中文論壇”上的一批青年文學創作者。雖然在年齡上屬於“80後”或“70末”一代人,但是與那些通過“新概念大賽”或“萌芽”雜誌推出的“青春寫作”者不同,屬於既疏離主流文壇又不合於大眾通俗的邊緣寫作者。
他們的創作具有先鋒探索性,深受各種哲學文化和文學理念影響,是“80後”文學創作者中“沉默的大多數”。在文壇主流與大眾文學的夾縫中,秉承著自身的文學理想,進行著孤獨藝術探索之路。自從2007年初小說版實行改革以來,這批聚集在中文論壇上的文學創作者,開始逐漸在“新千年文學”的旗幟下,形成一個人數不斷增加的創作團隊。
“新千年文學”的創作者,其發展的過程由“80後”中的“沉默的大多數”,逐漸擴展到包括60、70年代的一些持相同文學理念的創作者。他們的創作群體既包括中學輟學者,也包括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既有社會底層的漂泊流浪者,也有時也有成功的企業家;所在的地區,遍及中國諸多省份。因此,他們在共同理念之下的創作,在表現思想的複雜性和反應社會生活的廣闊性上,不同於新時期,乃至中國20世紀文學的任何一個流派。“新千年文學”思潮不同於中國新時期文學產生後出現的各種文學流派,強調在共同文學創作理念下的兼併包容,多元共存。因此,“新千年文學”的“思潮”意義,大於具體的“流派”意義。
如果說2008年出版的“新千年文學”的第一輯,更注重表達一種在當代文學“終結論”、“垃圾論”此起彼伏的嚴肅文學衰微時代,以文學革命和先鋒實驗的方式,為充斥消遣娛樂和商業媚俗的中國文壇帶來充滿希望文藝新思潮。那么,在2010年初出版的“新千年文學”的第二輯中,則更明確的提出了文化批判和時代介入的思想啟蒙方向,以及承擔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自從2008年之後,新千年文學由最初的“文學革命”,在創作群體不斷擴大,理論探索日益完善,時代使命感逐漸增強,文學實績愈加豐富的情況下。在2010年,已經發展成為一場新的思想啟蒙和文化復興運動。

思想啟蒙

對於21世紀的中國來說,隨著現代文明轉型在20世紀前後兩次啟蒙運動中的完成,以及隨後社會的都市化、消費化、信息化轉向,現代性文明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也逐漸融入到全球性的“後”現代文化語境中。對現代性文明危機的克服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已經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如果說率先對現代性文明進行反思的歐美國家,已經選擇了“重寫現代性”的道路。以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和詩性智慧的追求,來克服生存異化和精神虛無,重建西方人的精神家園。那么,我們將如何克服已經進入全球化、消費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中國社會,工具理性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微觀權力對個人的規訓和壓抑,消費觀念對精神的異化和操控等種種現代性危機呢?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同樣,中國克服現代性危機的道路,也不同於西方。我們雖然可以吸收和借鑑西方的經驗教訓,但決不能盲目的摹仿。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在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文明世界化的21世紀,中國所遭遇的文明發展問題已經具有世界性。我們必須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雙重語境下,來思考民族文化復興的問題。
從中華民族在新軸心時代的轉型歷程來看,如果說中國前現代啟蒙的任務是將人從綱常禮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肯定人的個體感性慾求和世俗生活追求;現代啟蒙的任務是顛覆綱常禮教思想和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確立科學理性和民主自由觀念的主導地位。那么,為了克服現代性文明危機的“後”現代啟蒙運動的任務,則是將消費大眾從商品拜物教對道德的異化和物質主義對心靈的遮蔽中拯救出來。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一場以文學藝術革新為開端,思想啟蒙為宗旨、民族文化復興為目標的思想文化運動。對於中國來說,這將是繼16世紀個性解放運動、20世紀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又一次以“重寫現代性”為目標的啟蒙運動。而這次啟蒙運動,將以創造一種新文化的方式,使中國實現21世紀的文化復興,完成新軸心時代文明轉型的歷史任務。

文化復興

自從新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呼聲日益高漲。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顯著提升,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帶動國際地位和世界影響不斷提高和擴大。中國的文化復興,越來越成為整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最要前提。中國文化能否在21世紀,擺脫自近代“自學東漸”以來,一直處於落後世界先進思潮的劣勢地位,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新千年多元文明格局中,占有重要或領先地位的關鍵問題。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文化復興的含義,我們之所以說“復”興,乃是因為在以往的歷史中,我曾經有過輝煌的興盛時期。
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幾乎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過這樣的輝煌時期,但最為我們所稱道的,無疑是漢唐之世。也就是說,自從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中國在公元後的第一個千年里,出現了文化最為興盛的時期,我們可以非常自豪的說,那時的中國文化,是領先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尤其是在隋唐時代,中華古代文明幾乎達到了鼎盛時期。
而中國21世紀的文化復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使中華文明像古代隋唐時代一樣,再度為亞洲乃至世界文明格局中,最有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文化。而在21世紀,中華文明是否能超越在近代領先於東方的歐美諸國,關鍵既不在於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也不在於對西方文化的全盤移植。而在於是否能在全球現代性文明危機中,成功的找到一條克服價值混亂和信仰虛無的道路。在世界黑夜的詩意貧困時代里,為人類文明帶來新的曙光。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超越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中西”、“體用”、“古今”等形上學二元對立觀念,使各種有利於中國克服現代性文明危機的文化,無論古今中外,皆為我用。
因此,我們要採取重估一切價值的態度,以是否有利於“重塑國民精神道德、復興民族精神文明、重建人類精神家園”,來衡量不管是中國古代、還是西方近代、無論是民族傳統的、還是近代創新的,加以融會貫通。成為一種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價值,既承續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又具有現代性精神品質的新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真正的復興,超越歷史上的隋唐和當今的歐美,成為全球化時代新文明格局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推動人類新軸心文明的徹底轉型。
而只有在一場全球愛國華人和各界進步人士,共同參與的思想啟蒙運動的大力推動下,使中國的文學藝術和思想文化,達到超越古代和當今西方的新高度。並且使全球性的現代性文明危機得到解決,讓中國文化再次影響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進程,才是真正的復興。而這種文化復興,不僅是中華民族21世紀偉大復興的根本,也是華夏文明在新的千年對整個人類作出的最大貢獻。而這就是新千年文化運動,文學革命、思想啟蒙和文化復興,在新軸心時代文明轉型中的神聖歷史使命。

作品簡介

文學批評:《文學革新:遊牧批評與家園詩學》,文學理論代表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各包含四章內容。上編展現了新千年文論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遊牧—譜系”批評和“存在—家園”詩學。並按照遊牧批評、存在詩學、譜系理論和文學精神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下編介紹了新千年文學產生的詩意貧困時代背景和語境,以及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並按照歷史淵源、時代語境、文化品質、中國先驅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是全面而系統了解新千年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
文化研究:《思想啟蒙:文化革新與人文教化》,新千年文化理論代表作。
在本書中,作者開篇即對產生於軸心時代前後的“宗教與信仰”,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正是這些古老宗教信仰原則及其所代表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秩序在近代不斷衰落之後,才出現了所謂的“新軸心時代”和“現代性文明”。從本義上來說,“軸心”只能是唯一的。但在現代文化語境中,“軸心時代”意指一個新的文明轉型過渡時期。因此,也有用“第二軸心時代”來表達同一概念的。而作者在不同文章的相關語境中,則是交替使用這兩個概念。但用的更多的,是海德格爾從荷爾德林詩歌中借用的“世界黑夜詩意貧乏時代”。並在這個相對於“新軸心時代”來說內涵更加豐富的表述中,來闡釋關於現代文明和思想啟蒙的問題。
自從19世紀初歐洲啟蒙運動在浪漫主義的反思浪潮中落幕之後,關於現代文明的是與否,思想啟蒙的對與錯問題,就一直是哲學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探討中繞不開的核心問題。20世紀後半葉,後現代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待理性與啟蒙、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看法,更是引起了歐美文化界的巨大的思想論爭。可是,經過近兩個世紀的探討與爭論之後,雖然對現代文明和思想啟蒙的看法眾說紛紜,著述汗牛充棟。但一些基本概念的內涵,從來都沒有被清晰的表述過,以致人們對現代文明和思想啟蒙的認識誤解重重。
因此,本書從“哲學與理性”、“文藝與詩性”、“知識與話語”、“啟蒙與文明”幾個方面,對世界圖像時代的精神狀況、現代文明的發展階段、思想啟蒙的意義內涵等問題,進行了重新的界定和闡述。而在本書的結尾部分,作者從“革新與教化”出發來闡釋思想啟蒙的內涵和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世界黑夜時代詩人思者的職責和使命,以及新千年文化的目標和方向。最後,指出新千年文化核心理念對建構後軸心文明的作用和意義。
文明理論:《新千年文明啟示錄》,後軸心文明理論代表作品
這部作品由七章,共二十八篇文章組成。作者將這些年來對軸心文明所進行的思考,劃分為七個主題:即世界歷史與人類文明的演變、華夏民族的文明轉型歷程、新千年文化與現代性文明、新千年文學與新軸心時代、新千年文學與新文化運動、新千年文學與世界黑夜時代、新千年文化與人類文明新紀元。
新千年文明啟示錄,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新千年文化與人類文明發展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圍繞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思想文化等幾個大的方面,來思考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之中,尤其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所出現的重大問題,並試圖對這些問題給予一種開放式的回答。也可以說,整部作品,是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些隱而未顯的法則和趨勢的揭示。
長篇小說:《大地上的異鄉人》,存在主義小說代表作。
在“世界黑夜時代四部曲”的第一部《大地上的異鄉人》中,作者即提出了在我們這個世界黑夜詩意貧困時代,應該迫切思考的三件事情:生命、存在和家園。在這樣一個上帝缺席,信仰失落,工具理性極度膨脹,商品拜物教盛行的虛無主義時代里,自由、公正和愛等所有傳統人文價值紛紛在消費至上的思想中貶值,庸俗實利的觀念束縛了人的生命自由、破壞了大地上的詩意棲居、遮蔽了天空的神聖救贖。世界成為了一個被各種邏各斯中心主義話語和隱性權力規則共同編織而成的巨大超真實迷宮,現代性技術的魔鬼正逐漸把人類的生存意義虛無化,被從大地家園中連根拔起的現代人靈魂,成為了無家可歸的大地上的異鄉放逐者。
出生和成長於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唐宇翔,是新千年消費資訊時代在中國到來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飽受現代應試教育的精神折磨,在接受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文化後,放棄了大學畢業文憑,走上了一條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藝術創作道路。小說以主人公唐宇翔在現代城市中尤利西斯式的漂泊和對自由、真理和愛情的追求為中心線索,從橫向上展現了時代的文化精神風貌和現代人的真實生存境況。與主人公走在不同人生道路上的有愛情婚姻無著的大齡女性、看破世事、自我放逐的詩人、追求真理的研究生和大學教授、野心勃勃的青年創業者、成功的企業家、先天重病的少女、到東方尋找信仰的法國哲學家等,不同程度的迷失在追求愛情、自由、財富、身份、生命、精神、和信仰等各種不同迷宮歧路之中
小說的幾個主要人物對自由、平等和神性的追求,既有文學青年對以魯迅、胡適為代表五四啟蒙文學介入精神的繼承,也有詩人接續尼采、海德格爾的酒神詩性對抗虛無主義的道路,亦有外國哲學家對西藏佛教靈修之路的接近。這些不同的拯救之路,在新世紀之初的中國文化中心城市交匯,形成新千年文學長篇小說不同於以往存在主義文學的宏闊文化視野和廣泛精神內涵。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與塞壬之歌》,後現代主義小說代表作。
神話時代,宇宙之王——宙斯的王位受到挑戰,眾神之間發生激烈的鬥爭。一個預言指出:宙斯將被他的一個非神非人的兒子打敗,而其中的關鍵,是潘多拉魔盒中的一個神秘的水晶球。這個水晶球被一分為二,一半落進地獄,一半消失在人間。因此,眾神之間的爭鬥延續到了人間。女主人公薇拉公主成為希臘城邦爭霸時代的核心人物,浮士德、魔菲斯特、奧蘭多、般度、持國等古希臘、古印度史詩人物紛紛登場,為了帝國的利益展開了“特洛伊”之戰,引出了神秘的光球。小說主要場景由硝煙瀰漫的戰場,轉向了充滿異國情調的印度,故事在迦梨陀裟和般度的愛情追求中暫時告一段落。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已經成為巴克斯女王的薇拉,為了自由的夢想,男扮女裝開始了一段冒險之旅,在奧蘭多的追蹤下,先後邂逅了夢想成為騎士的堂吉訶德和僕人桑丘、帶著女兒洛麗塔觀看巡迴戲劇的亨博特,邪惡的吸血男爵和薩德侯爵、綠林豪俠羅賓漢和烏托邦國王龐大固埃。正邪雙方展開激戰,眾人先後進入迷宮和仙境的冒險之中,一個巨大的秘密即將被揭開。
古典和現代時期,薇拉女王回到巴克斯國的首都,參加酒神節盛典,各路人馬紛紛聚集在酒神廣場,在歡樂的節日背後,兄弟的王位之爭,列國的領土之爭,眾神的權力之爭,人性的善惡之爭,在主要人物般度、持國、浮士德、魔菲斯特,天神宙斯、戰神阿瑞斯之間錯綜複雜的展開。最後薇拉的愛與般度的勇敢,戰勝了人性的弱點和諸神的野心,使酒神節成為真正狂歡的節日。
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而是在主要人物的回憶中繼續著,最後的結束和開頭相接,成為一個循環往復的故事。在文本中,作者採取了一種戲仿學術論文的形式,包括導論,目錄,正文和後記等部分。全篇的結構戲仿了論文的形式,前言、摘要、正文、參考書目一應俱全,每章和沒節的題目,也都是從古到今最著名的文藝理論和小說的名稱。在小說的“小節”和“注釋”中,文學批評與文本敘事交織在一起,哲學與美學的討論穿插於曲折的情節之中。因此,我們說《尤利西斯與塞壬之歌》,是後現代小說技法的巔峰之作。
在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代,塞萬提斯以寫作《堂吉訶德》來揭露騎士小說的危害,從此讓人們不再沉迷於這些流行作品之中。同樣,作者要以這部小說的寫作,來繼承塞萬提斯,同時也是魯迅、王小波等小說家的文學遺產。希望讀者們在我們這個顛覆經典、消解崇高的眾生狂歡時代,遠離那些缺乏深度、胡編亂造的“大話”、“爆笑”等快餐文學,重新追求深度閱讀、回歸文化經典。
電影評論:《霧中風景,猶在鏡中》,影視評論代表作。
本書收錄了作者儒帥哲師十八篇中外經典電影賞析作品,按照主題即青春與記憶、愛情與婚姻、追求與理想、時空與夢幻、靈魂與肉身、信仰與啟示、救贖與重生,共分為七章。以散文的筆調,人文的視角對近百年來經典的中外影片,進行了內容介紹和藝術賞析。這些電影評論和鑑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新千年文化對電影藝術的理解和闡釋。
散文隨筆:《樂園雖失,天道可尋》,新千年散文代表作。
這部作品從童年的失樂園開始,以對新文明的憧憬結束,收錄了作者從青春時代到而立之年所寫的抒情散文、哲學隨筆、作家評論、文化批判等方面的文章,是新千年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散文創作在21世紀的最新方向。
這部作品與以往散文集的最大不同在於,作品的排列次序,既非創作時間,也非主題內容。而是從生命體驗、心靈感悟、精神追求、思想探索四個方面,展現作者的成長曆程、讀書心得、文化批判、人生理想。以感性的筆觸、詩意的語言,表達了人文的理念,道出了時代的呼聲。

整體評價

在這個詩意貧乏,思想浮躁的虛無主義時代,儒帥哲師既不屬於學院式的專家,也不屬於草根式的雜家。前者學問有餘,但缺乏現實關懷;後者憤世嫉俗,但學識淺薄。都不足稱為公共知識分子,這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界,長期沒有啟蒙思想家的原因。這種情況在持續可二三十年之後,隨著新世紀網路時代的到來以及新千年文化運動的興起,出現了以儒帥哲師為代表的一批民間思想者。他們一方面學識淵博,一方面心懷天下。真正的繼承了明末清初李卓如、黃宗羲等古代民間啟蒙思想家的風範,清末民初梁啓超、魯迅等近代知識分子的品格。
作為中國21世紀的文壇革命旗手和思想啟蒙領袖,儒帥哲師正是中國文明進入網路和資訊時代崛起的新型思想家。隨著現代印刷和紙媒時代的到來,中國20世紀以北大《新青年》為代表的報刊雜誌,成為啟蒙思想的發源地。而隨著後現代網路和數字時代的到來,中國21世紀以北大中文論壇為代表的網路公共空間,再次成為了思想啟蒙的發源地。這標誌著中國新千年的文化,將從自上而下的精英知識分子啟蒙,變為民間思想家平等對話啟蒙。前者的啟蒙方式主要是批判和教育,後者的啟蒙方法主要是解蔽和指引。
以儒帥哲師為代表的21世紀啟蒙者與20世紀的啟蒙者最大的不同,不再產生於非學院、非官方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而是產生於網路論壇和民間思想界,處於學術的權威與大眾草根之間。他們正是既非“宮廷”,又非“俱樂部”的遊牧思想者。作為這樣的遊牧思想者,儒帥哲師既是新千年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後軸心文明理論的構建者,又是現代啟矇事業的捍衛者,北大人文精神的繼承者。而作為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作家和知識分子,以儒帥哲師為代表的新千年同仁們,開始成為21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中堅力量,以成熟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