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是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瑞平。本書研討了儒家政治哲學和政教建設問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具體延伸。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
  • 作者:范瑞平
  • ISBN:9787561792162
  • 類別:軍事/政治
  • 頁數:276
  • 定價:39.8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4-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書之簡介,編輯推薦,內容提要,目錄,前言,

書之簡介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
版 次:1
頁 數:27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編輯推薦

范瑞平等編著的《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的出版,將使國內在儒家政治哲學和政教建設研究的大致面貌,得以完整地獲得體現。

內容提要

中華正在崛起,儒學可當復興?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是人民共和的天下,至聖先師何在?中國模式初現崢嶸頭角,大道三通直面普世價值,仁義禮智何為?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選文三部十五篇,三部所題“政治儒學復興的正當性”、“可行性與可取性”、“走向未來”,直指儒學的當下與未來,可欲與可行。既有當代大陸儒家的黃鐘大呂之音,亦有港台新儒家綿延之嫡緒,間有西來賢者對儒家的同情之理解,抑或來自自由主義陣營的儒家式建構,前世今生,舊邦新命,無不是在如今肆虐寰宇的世界潮流之中,追問著這個感人至深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儒家憲政與中國未來》由范瑞平等編著。

目錄

范瑞平:前言
政治儒學復興的正當性問題
蔣 慶:儒學在當今中國有什麼用?
王紹光:“王道政治”是個好東西?
蔣 慶: 回應王紹光對“王道政治”的批評
盛 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陳弘毅:評盛洪的歷史維度原則
李晨陽:天一地一人之天,還是超越天一地一人之天?
范瑞平:評李晨陽的天人觀與民主觀
陳祖為:儒家憲政的合法性問題
貝淡寧:評陳祖為的合法性觀點
唐文明:儒教、憲政與中國:一個初步的思考
可行性與可取性問題
白彤東:新邦舊命
韓 星:三才之道與王道政治
姚中秋:論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楊汝清:以孝治天下
楊朝明:儒學特質與廉政文化
林安梧:中國政治傳統之過去與未來
走向未來
張祥平: 德治中國,德覆天下
貝淡寧:儒家學說與社會主義的和解?
洪秀平 梁金瑞: 論家族文化復興對儒家文化復興之基礎性意義
范瑞平: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前言

本書所包括的是從兩次學術研討會中精選出來、經過作者修改、及我們三位主編編輯的優秀論文。第一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改革開放與中國前途——儒家的義理、價值、動力及當代探索”,於2009年4月25-26日在山東泗水召開;第二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儒教憲政與中國未來”,於2010年5月3-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這些論文都在不同側面、以不同方法論證兩項重大課題:一是改革開放與政治儒學復興的相關問題,一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儒學資源問題。作者們都認識到,隨著中國的經濟日益進步,國家不斷強大,國人應該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覺,應該訴諸自己的文化資源來提出適當的方案,明確發展方向,提升道德實力,不但為世界文明做出經濟貢獻,也做出文化貢獻。儒學無疑具有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因而,這些論文大都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基礎來展開自己的論說。我們按照它們的大致內容和特點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政治儒學復興的合法性問題,可行性與可取性問題,以及走向未來的關注問題。
毋庸諱言,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實用主義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的未來之路怎么走?就近些年來的學術界而言,人們可以明顯看到自由主義派別與新左派別之間的不斷爭論。自由派宣揚現代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觀念,高調倡議在中國落實這些所謂“普世價值”;新左派則看到這些價值不過是現代西方價值,強調中國具有不同的國情,應當走自己的獨特道路;自由派對於文革災難、極權主義、人權問題痛心疾首,急欲建立“自由民主憲政”來醫治匡正;新左派則認識到西方傳統對於中國現實的外在性、偏激性以及照搬別人的膚淺性,並以民族主義的情懷提議通融中國歷史中的孔夫子傳統、毛澤東傳統和鄧小平傳統,以指導新時代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相比之下,以儒學的核心思想為基礎來展開自己論說的當代儒家學派尚未形成相當的勢力,但他們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之中。一批真正的儒家學者已經從“研究儒家的學者”中脫穎而出,作了非常有益的文化自覺的工作。例如,當代儒者蔣慶基於儒家傳統的義理、價值和動力所提出的“王道政治”,已經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這一批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確實具有自己的見解,既不能把他們歸於自由派,也不能把他們歸於新左派,但可以把他們稱為中派。他們不是自由派,因為他們和新左派一樣認識到,把現代西方價值看作“普世價值”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幼稚——這些現代西方價值帶有明顯的西方個人主義和平均主義特徵,同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避免的衝突之處。他們也不是新左派,因為他們認識到,中國社會應當用一個具有自己悠久歷史的、正當的主流價值來指引,實行蔣慶所說的“一統之下的多元”。如果把互不相容的傳統不分主次統統擺在一起,那就難以得到協調一致的合理辯護,也難以為國家發展提供明確導向,甚至可能引起思想混亂、社會動盪。說他們是中派,是因為他們繼承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正統,面對現實,既堅持儒家的基本義理和核心價值,又學習和借鑑現代西方的先進經驗,嘗試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來提出有益於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建議和方案,以供人們思考和討論。
這些學者的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說成“保守”、“狹隘”或“不切實際”。事實上,具有儒家情懷的學者講究“中庸之道”,反對走極端,認同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的觀點。二十世紀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的革命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尤其典型。他們對自己的傳統完全喪失信心,也失去了逐漸改革的耐心,期望找到捷徑,一蹴而就,通過革命一下子就能變貧窮落後為繁榮先進;甚至認社會達爾文主義為真理,以功利主義為圭臬,徹底砸爛自己的傳統,直到搞得六親不認,雞犬不寧,道德精神空虛,甚至讓慘無人道盛行。人們是通過這方面的極其深重的“革命”教訓以後,回過頭來意識到傳統儒學的“仁義道德”和“天地良心”的重要性的。此外,今天的儒家學者並不“狹隘”,他們並不認為傳統中的一切都是好的,也十分清楚需要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事實上,他們的那些最受矚目的提議,包括蔣慶的提議,都是在學習和吸收了西方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關鍵在於,他們堅持要以具有悠久歷史積澱的、中國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價值為主導來思考中國的現實和未來,而不是一面倒地投向現代西方的核心思想和價值。他們為此提出了理由和論證,供人們反思和批評。他們的觀點當然是有爭議的,但並非“不切實際”。如果我們能夠認真閱讀他們的論文和思考他們的觀點,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所提出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關乎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和未來發展的問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