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軌經

儀軌經

儀軌經是所謂六支吠陀支之一,都用梵語寫成,主要內容是關於祭祀和當時的風俗習慣。其行文大多使用歌訣式的“經”體,通常都譯為“某某經”。儀軌經從大的方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導祭祀的,也就是“隨聞經”;一種是介紹各種傳統和規矩的,這裡面又分為兩類,即關於家庭里應遵守的規則的“家宅經”和關於社會上應遵守的規則的“法經”。最後,還有一種附在夜柔吠陀後面的隨聞經里的“繩法經”,其性質比較特殊,實際上相當於一種實用數學手冊,有時也被列入廣義的儀軌經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儀軌經
  • 主要內容:關於祭祀和當時的風俗習慣
  • 分類:隨聞經等
  • 解釋:六支吠陀支之一
分類
理論上,各個研習吠陀的學派都應該有自己的儀軌經。但是實際上許多經書已經失傳了。現將各類儀軌經分述如下:
隨聞經(IAST:śrautasūtra)
或譯為“所聞經”、“天啟經”。這是關於婆羅門教神聖儀式的指導手冊。主要內容是按照梵書里討論的方法,教授如何進行正確的祭祀。有一些隨聞經的成書時間可能早到梵書時代末期。現存的隨聞經有屬於梨俱吠陀的2種,娑摩吠陀的3種,黑夜柔吠陀的8種,白夜柔吠陀的1種和阿闥婆吠陀的1種。
家宅經(IAST:gr̥hyasûtra)
或譯為“家庭經”、“家范經”。主要內容是說明家庭祭祀的方法和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的規則和禮儀,如婚禮、葬禮、新生兒命名等。成書時間大概在前500年左右。現存的有梨俱吠陀的3種,娑摩吠陀的4種,黑夜柔吠陀的11種,白夜柔吠陀的2種和阿闥婆吠陀的1種。
法經(IAST:dharmasûtra)
主要內容是說明社會上應遵守的一般準則、風俗習慣、四個種姓的義務等等,有法律性質。它後來發展為各派的法典。其中最早的成書於前500年~前300年之間。現存的有梨俱吠陀的1種,娑摩吠陀的1種,黑夜柔吠陀的2種。
繩法經(IAST:śulbasûtra)
或譯為“數經”,直譯就是“測繩的法規”。附在一些夜柔吠陀的隨聞經里。主要內容是關於神廟、祭壇等的建造和測量。成書時間介於前8世紀~前2世紀之間。裡面有一些幾何和代數問題的具體求解,在研究印度數學史方面非常重要。[3]現存的有黑夜柔吠陀的3種,白夜柔吠陀的1種。
儀軌經對研究印度種姓制度的演化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吠陀時代不存在真正的種姓制度。在儀軌經寫成的年代,四個種姓的差別已明顯形成,但對待非再生種姓首陀羅的態度與後來不同,如首陀羅仍被允許參加家庭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