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窪村

儀封窪村

儀封窪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距萊城15公里,地處匯河之陰,東與小增村相望,西與儀封村相連,北與朱家莊村接壤。現有人口921人,耕地面積770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儀封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面積:2.9平方公里
  • 人口:921人
  •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17.7℃
  • 耕地面積:770餘畝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村轄文化,雙文明村,教育安排,自然環境,

村莊名片

據《李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祖李志誠自河北棗強、冀州移居萊邑縣儀封村村東,其地勢低洼,故取名為“儀封窪”,且有“菊花橋”之說。以後,又有孫、殷二姓聚居於此,具體年代不詳。

行政區劃

1939年前,儀封窪村歸寨里區管轄;1941年歸陳林區所轄;1942年10月歸羊里區;1945年10月歸儀封區;1958年歸羊里公社管轄;1985年歸羊里鎮管轄至今。
儀封窪村儀封窪村

發展歷史

自清朝末期至20世紀40年代是該村第一盛期。在這一時期全村三姓人口在360-480人之間,李姓為大族,人口占全村的五分之四之多。故民殷村實,遠近聞名。學儒文風一時高漲,治村宜家各有其方。民國16年(1927年)本村首富李廣義,為當時學儒之最,治村之長,威嚴豁達,為保家園抵禦外擾,在他和本村有志之士的主持下,建成高約4米、厚1米、長約2000米的長方形環村圍牆,遠遠望去,酷似城郭,煞是威風。內設四門八崗,白晝輪換放哨,遇有險情,鳴鑼聚眾,登牆防守。據說在20年代後期,蓋賴此牆防守嚴緊,免遭土匪劉黑七的劫難。為長治久安請武師講學,聘拔貢授業,當時文有曾、濂、啟之輩,武有文、武、龍之能。從而村人注重文化,崇尚禮儀,儒雅誠實,民風樸厚。

村轄文化

隨著學風的興盛和治村治家方略的嚴謹,村人經濟日漸夯實。時至民國20年左右(1931)在李廣義的倡導下,興修學堂一座,僅李廣義一人的助學捐款就超過了修建學堂經費的一半。其餘按各家經濟實況,各有奉獻。而後,李廣義便乘文儒之雅興,賴家裕之資助,創修花園一處,內修涼亭一座,遍置垂柳芙蓉,綠水碧荷繞亭,亭內置有雅座扶琴,閒暇之時,到園一游,面南操琴,放浪吟賦,把酒臨風,怎不讓人心曠神怡,喜氣洋洋。由於時代的變遷,以上所述圍牆、學堂已不復存。
光陰荏苒,時至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在萊蕪地區發展革命力量,該村秘密加入者達28人之多。自抗戰至全國解放,村民致力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宗旨,先後為國捐軀者6人,負傷載譽者1人,支前做軍鞋3千餘雙,籌備軍糧500餘擔……總之,該村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雙文明村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歷經互助組、初、高級社、人民公社,在80年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第二盛期。在這一時期內,村人思想開放,村貌大有改觀,人人爭當改革先鋒,先後發展養雞戶、養豬戶10家之多。發展民營企業四家。其中翻砂廠三家,造紙廠一家,全年產值過千萬元,人均收入達3000多元,生活水平日新月異,蒸蒸日上。1998年被萊蕪市命名為“鑄造專業村”之後又被命名為“發展民營經濟先進村”、“雙文明村”。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歷經互助組、初高級社、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歷史步驟。在60年代初期國家在我村征地10餘畝建國庫一所。70年代初期為了支援國家的開礦事業我村又提供了可耕地80多畝,在村北建大型磚瓦窯廠一座,為國家的礦業和萊蕪的基本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建材保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土地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教育安排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被國家高等院校錄取30多人,中專20餘人,高中畢業者40餘人,研究生2人,其中一人在加拿大定居,一人在山農大就讀。孫濟師是1948年南下的老幹部,解放後任徐州市電廠書記,現已退休,並享受地委級待遇。總之儀封窪村的文化素質在全鎮名列前茅。
展望未來,儀封窪村將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自然環境

該村地勢後高前低,自然風景秀美,氣候宜人,前擁匯河之水,後依高埠土壠,槐柏薈萃,蟬鳴鳥啼,可謂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土肥地厚,村民殷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