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

像山那樣思考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後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像山那樣思考》
  • 外文名稱:Thinking Like a Mountain 
  • 作品出處:《沙鄉年鑑》
  • 文學體裁:隨筆
  •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作者簡介,創作背景,文章解析,文章啟示,

作者簡介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鄉年鑑》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聖經”。
《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創作背景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的污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文章解析

原文: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迴響到另一個山崖,蕩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和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每一種活著的東西(大概還有很多死了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它是死亡的警告;對松林來說,它是半夜裡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對郊狼來說,是就要來臨的拾遺的允諾;對牧牛人來說,是銀行里赤字的壞兆頭(指入不敷出);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然而,在這些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含義,這個含義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這座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去聽取一隻狼的嗥叫。
不過,那些不能辨別其隱藏的含義的人也都知道這聲呼喚的存在,因為在所有有狼的地區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的。它使那些在夜裡聽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跡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蹤跡,也聽不到它的聲音,它也是暗含在許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裡一匹馱馬的嘶鳴,滾動的岩石的嘎啦聲,逃跑的鹿的砰砰聲,雲杉下道路的陰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學者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認識不到山對狼有一種秘密的看法這一事實。
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是自我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開始的。當時我們正在一個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飯。峭壁下面,一條湍急的河蜿蜒流過。我們看見一隻雌鹿──當時我們是這樣認為──正在涉過這條急流,它的胸部淹沒在白色的水中。當它爬上岸朝向我們,並搖晃著它的尾巴時,我們才發覺我們錯了:這是一隻狼。另外還有六隻顯然是正在發育的小狼也從柳樹叢中跑了出來,它們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著攪在一起。它們確確實實是一群就在我們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動和互相碰撞著的狼。
在那個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而且興奮的程度高於準確:怎樣往一個陡峭的山坡下瞄準,總是不大清楚的。當我們的來復槍膛空了時,那隻狼已經倒了下來,一隻小狼正拖著一條腿,進入到那無動於衷的靜靜的岩石中去。
當我們到達那隻老狼的所在時,正好看見在它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這時,我察覺到,而且以後一直是這樣想,在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了解的東西。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這垂死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自那以後,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看見南面的山坡由於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後則死去。我看見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么高。這樣一座山看起來就好像什麼人給了上帝一把大剪刀,並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動。結果,那原來渴望著食物的鹿群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於鹿頭的部分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掉。這些鹿是因其數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現在想,正像當初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較充分的理由來說,當一隻被狼拖去的公鹿在兩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補替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復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場上的狼的牧牛人並未意識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樣來思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
我們大家都在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鬥著。鹿用輕快的四肢奮鬥著,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藥奮鬥著,政治家用筆,而我們大家則用機器、選票和美金。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種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用這一點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觀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過,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也許,這也就是梭羅的名言潛在的含義。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
重點字詞:
(一) 嗥叫(háo) 馴服(xǜn) 蔑視(miè) 迸發(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 疲憊(bèi) 餓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嘎啦(gā)
  1. 拾遺::①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如夜不閉戶,道不拾遺。②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如拾遺補闕。
蜿蜒:①蛇類爬行的樣子。 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
蠕動:像蚯蚓爬行的樣子。
餓殍:餓死的人。這裡指餓死的鹿。
無動於衷:心裡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樣子。
文章結構:
1)狼的嗥叫及其含義: A狼的嗥叫,引起下文。
B狼的嗥叫的含義(深層含義只有山能客觀聽取)。
2) 作者認識的由來: A一隻狼的死去 [發現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時的綠光給予的啟示]。
B 眾多狼的死去——鹿數目增加以致餓死。
3)作者更深層的思考: A破壞的草原很難復原。
B牧牛人殺死狼也不是好事。
C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寫作特點:
文章文筆簡潔洗鍊,從中可以體驗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激情和想像。這一切,構成了文章顯明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學的事實和詩的描述合拍合轍,讓讀者首先沉浸在一種詩的氛圍之中,然後開始評論和思考。最後,回歸於心靈的頓悟和思想的升華。
課文導語:
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麼動物啊?(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文章啟示

自然有自己的大智慧,億萬年來它調動著世間萬物依照它制定的“規則”生息繁衍。而人類卻自以為是萬物之靈,一心想讓自然為我所用,甚至不惜破壞基本的“規則”。聽,山谷間迴蕩的狼的哀嚎就是人類踐踏“規則”的實證。
本文以“狼──鹿──草”這條食物鏈的被斬斷為例,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後隱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機。讀過這篇文章,當你再次面對一棵草、一株樹、一窩螞蟻、一群飛鳥的時候,是否也會這樣提醒自己:像山那樣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