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法

傷寒六法

傷寒六法,《傷寒論》一書中對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氣、不得息),有精闢的論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傷寒病的六種治法。即汗、吐、下、和、溫、等。

相關文獻,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

相關文獻

附:《傷寒論》治療咳喘六法淺析——金永祜
《傷寒論》一書中對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氣、不得息),有精闢的論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筆者現略陳己見,淺析如下。

汗法

1.1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傷寒論》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文中之喘,證屬風寒外襲,肺氣不宣,為外感傷寒表實證。除喘外,尚可見風寒之邪郁於肌表, 衛陽閉遏,營陰鬱滯所致的惡寒、發熱、無汗、頭身骨節疼痛,脈浮緊等症。故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若太陽、陽明合病,病情偏重於表(如論中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237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其喘仍屬風寒外襲,肺氣不宣,故宜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調和營衛,降氣平喘
《傷寒論》中桂枝湯為調和營衛、解肌祛風而設,凡見發熱、惡風寒、頭痛、汗出、脈浮緩者,均可使用本方。若桂枝湯證兼有喘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之。論中19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兩條同為外感傷寒表虛證兼喘,只是19條素有咳喘,又感風寒,為新感引動宿疾;43條則為外感傷寒表虛證誤下,肺氣上逆。兩者發病原因雖有不同,但證候病機相同,故治法相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氣、下氣消痰。
1.3 外解風寒,內化水飲
《傷寒論》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以上兩條,均為外感風寒,內有水飲之證。表現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外寒內飲,相互搏擊,壅塞於肺,肺失清肅,則咳嗽喘息。故以小青龍湯解表化飲,止咳平喘。

吐法

《傷寒論》171條“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本證雖與桂枝湯證類似,但頭不痛,項不強,則與桂枝湯證有別,而以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為其主證,屬痰實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焦,當因勢利導,用瓜蒡散涌吐痰實,吐後上焦得通,中焦得暢,則取效甚捷。

下法

3.1 峻下熱結
《傷寒論》213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陽明腑實證,當見大便不通,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熱,譫語等症。因其邪傳陽明,邪熱與腸中燥屎互結,實熱壅滯腸中,氣機不得通降,且肺與大腸相表里,故亦出現肺氣上逆之短氣、喘等症。以大承氣湯攻下實熱,盪除燥結,腸中邪熱燥結若去,腑氣通暢,則肺氣得以下降,短氣、喘等症亦愈。
3.2 瀉熱逐水
《傷寒論》138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大結胸證由邪熱與內蘊之水飲結於胸中所致,水熱互結,氣不得通,故亦可見肺氣不利之短氣。治當以大陷胸湯瀉熱逐水,胸中水熱得去,則肺氣通利,短氣之症自除。
3.3 攻逐水飲
《傷寒論》157條:“……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懸飲一證,為水飲停於胸脅之間,飲為陰邪,陰遏陽氣,氣機壅滯,肺氣不利,故而見有短氣,當用十棗湯峻下逐水治之。

和法

4.1 和解少陽
《傷寒論》98條:“……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方後注云:“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程郊倩曰:“咳者,半表之寒湊入於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薑為乾薑,以溫之”(《傷寒論後條辨》)。尤在涇曰:“咳者,肺寒氣逆也……故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乾薑之溫以卻肺寒,參棗甘壅不利於逆,生薑之辛,亦惡其散爾”(《傷寒貫珠集》)。因此傷寒邪在少陽,病在半表半里之間,則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為治。若兼有肺寒氣逆咳嗽的病證,則以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和解少陽,溫肺止咳治之。
4.2 疏肝解郁
《傷寒論》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後注云:“咳者,加五味子、乾薑。”本證主要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兼咳者,亦屬肺寒氣逆,故以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疏肝解郁,溫肺止咳治之。

溫法

5.1 溫陽利水
《傷寒論》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後註:“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1兩……”。本證為陽虛水泛,少陰陽虛水氣不化,而見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脈沉微。若水氣上逆犯肺,則見咳喘等症。以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加五味子以斂肺氣,細辛、乾薑以降水寒。如此配合,溫陽利水,斂肺散寒止咳,以治陽虛水泛、水氣上逆犯肺之咳喘病證。
5.2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傷寒論》180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本條文屬風寒濕三邪侵入筋骨關節,營衛不利,氣血凝滯之痹證。因邪主於內,三焦不利,肺氣不宣,故見短氣等症狀。以甘草附子湯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風寒濕得除,三焦氣化通行,肺氣宣暢,則無短氣之患。

清法

6.1 清宣肺熱
《傷寒論》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7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上兩條, 為太陽病發汗不得法,或發汗太過,或誤用下法,使邪熱內傳,熱壅於肺,肺司呼吸,熱盛則氣逆,故喘。論中“無大熱”,乃因汗出熱泄及邪熱內陷,而表無大熱。但邪熱入里,肺熱壅盛,故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清宣肺熱。
6.2 清熱止痢,兼以解表
《傷寒論》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本條文為太陽病表證未解,誤下致邪熱入里,邪陷陽明,故表現為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胸脘煩熱,口乾而渴等症狀。肺與大腸相表里,里熱壅盛,上蒸於肺則喘,外蒸於體表則汗。當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清熱止利,兼以解表,腸熱得清,氣喘亦可得愈。
在《金匱要略》一書中,仲景對咳喘病的治療尚有多篇論述,其中包括祛痰化飲等消法和溫陽補腎等補法。因前賢及今人討論較多,故本文僅討論了《傷寒論》對咳喘的治法。筆者以為,必須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有關咳喘的內容互參,切不可忽視《傷寒論》對咳喘的治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仲景治療咳喘的完整辨證論治體系,而不致於有所偏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