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歷

傣歷

傣歷有“大傣歷”與“小傣歷”之分,但基本規則沒有區別,都與漢朝太初曆、驃歷有關。

傣族最早使用的曆法已無從考證。但據史料記載,傣族最早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歸附漢朝後,傣族便開始接受漢朝的太初曆,逐漸將太初曆融入到自己的生產與生活中、並當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之後,“勐達光”南面的驃人還通過傣族接受了太初曆。

公元7世紀,驃人在太初曆的基礎上吸收印度曆法一些特點形成驃歷。公元9世紀時,驃國被傣族聯盟國家“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攻陷,潰散的驃人與吐蕃高原南下的氐羌系族群逐漸融合成緬族。公元16世紀中期,繼承驃人文化的緬族東吁王國相繼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國,驃歷在傣族地區得到普及。

公元1966年,撣邦(緬甸聯邦加盟邦之一)的上層人士將當時撣族與緬族共同使用的驃歷改革後定為撣邦標準曆法;撣邦主體民族為撣族,撣族即傣族、自詡“大傣”,撣邦標準歷因此也稱作“大傣歷”,與緬族共同使用的驃歷則被貶稱為“小傣歷”。之後,緬甸各地撣族也將自己使用的曆法調整為撣邦標準;公元20世紀末,同屬“大傣”一脈的中國滇西傣族、印度東北阿薩姆族也把自己使用的曆法調整為撣邦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歷
  • 外文名:Dai Calendar
  • 分類:大傣歷、小傣歷
傣歷的淵源,傣歷的規則,傣歷使用情況,

傣歷的淵源

公元前104年,太初曆在漢朝全面推廣;公元51年,傣族先民創立的“勐達光”(漢譯“哀牢國”)歸附漢朝,傣族開始接觸太初曆;公元69年,漢朝吞併“勐達光”設立永昌郡,太初曆在傣族地區全面推廣,逐漸融入到傣族的生產與生活中,被傣族當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之後,“勐達光”(永昌郡)南面的驃人也通過傣族接受了太初曆。
公元7世紀時,驃人在太初曆基礎上加入古印度曆法的一些特點,把星期制、紀年累積及跨年算法配合太初曆一起使用;公元9世紀時,驃國被傣族聯盟國家“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攻陷,四分五裂的驃人與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逐漸融合成緬族;公元16世紀中期,繼承驃人文化的緬族東吁王國相繼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國,將驃歷帶到傣族地區,傣族逐漸接受驃歷。
公元1966年,撣邦(緬甸聯邦加盟邦之一)將當時使用的驃歷改革後定為撣邦標準曆法,因撣邦主體民族為撣族,撣族即傣族、自詡“大傣”,撣邦標準曆法便稱作“大傣歷”,之前使用的驃歷則被貶稱為“小傣歷”。之後,緬甸各地撣族也將自己使用的曆法調整為撣邦標準。公元20世紀末,同屬“大傣”一脈的中國滇西傣族、印度東北阿薩姆族也把自己使用的曆法調整為撣邦標準。

傣歷的規則

傣歷雖有“大傣歷”與“小傣歷”之分,但基本計算規則保持一致,僅紀年起始年不一樣,“大傣歷”以公元前95年為紀年起始年、“小傣歷”以公元638年為紀年起始年。
傣歷用10個母(天干)和12個子(地支)循環相配得60個組合,60個組合循環代表年、月、日和時辰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一般情況下有12個月,分冷、熱、雨3季,每個季度4個月,單月為30天,雙月為29天,一年為354天; 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閏日,八月則為29+1天,此年稱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19年置7個閏月,皆置閏於九月,閏九月也是30天,置閏月之年稱閏年,一年有13個月、384天。每月分“月出”與“月下”兩個半月,上月晦日(每月最後一天)之後稱“月出一日”、順序數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後稱“月下一日”,順序數至晦日。使用七曜(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紀周日;十二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紀年歲。
傣歷一年的回歸長度為365天6小時12分36秒(365.258日),與現代標準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有一定誤差,朔望月為29.530583日(按:現代標準朔望月為29.53059日),所以需要在一定階段置閏日或閏月,補足誤差。
傣歷月序一般比中國農曆早三個月,中國農曆十月就是傣歷一月,若中國農曆在十月之前的月份置閏,則傣歷一月就是中國農曆十一月,月序就只比中國農曆早兩個月;置閏之年比農曆早一年;因採用早朔,月出一日不一定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有時與農曆日序相差一日。
傣曆日常紀月、紀日採用太初曆的計算規則,跨年(周期年)則採用印度歷的計算規則,兩者相輔相成;傣歷跨年在每年穀雨期間(太陽進入金牛座時)、與月相無關,所以傣歷新年不在1月1日、而是在6月6日至7月6日之間移動,具體日期根據太陽運行位置決定、由建元(公元638年)以來逐日累計的紀元積日數推算。

傣歷使用情況

當前,中國滇西泰族(傣族)、緬甸泰族(撣族)、印度泰族(阿薩姆族)推崇“大傣歷”;中國滇南泰族(傣族)、寮國泰族(佬族)、泰國泰族、高棉泰族推崇“小傣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