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鐘文

傅鐘文

傅鐘文(1903~1994),為著名的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縣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鐘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永年縣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1994
人物生平,練拳經驗,太極推手,神韻特點,基本功,

人物生平

傅鐘文乃澄甫公之遠戚。健侯師祖之長子兆熊,字少侯,號夢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楊聰,配趙樹堂,生子名趙斌,女兒名趙桂珍。傅鐘文乃趙桂珍之夫婿,楊兆元之外孫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孫女婿也。
傅鐘文先生為著名的太極拳之鄉河北永年縣人氏,9歲起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14歲到上海後長期跟隨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學拳。他敬重師父,勤奮刻苦,加之他與楊師父的侄外甥女結親,深得楊師父的信任和真傳。太極名家陳微明先生稱他為“太極拳之正宗。”楊澄甫在廣州、南京、蕪湖等地授拳時,傅鐘文都作現場示範,並代楊澄甫出場比武,連連取得勝利。30年代,曾在永安公司、冠生園等地義務教太極拳。為了發揚光大太極拳,提倡民間傳統武術以振奮民心,強身救國,傅鐘文在蕢延芳、馬工愚、黃警頑等先生的大力幫助下,於1944年10月1日創建上海永年太極拳社。新中國成立後,傅鐘文積極參加各種太極拳的社會活動。1956年在北京擔任全國十二省市武術比賽裁判員,工作期間得到國務院副總理賀龍同志的親切接見和鼓勵。1958年,該社教課20期,學者2000餘人,歷年在該社學拳者在萬人以上。1958年成為上海市武術隊首批教練員之一,為培養上海市的武術運動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並且帶領武術隊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每次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晚年時,他仍然頻繁參加太極拳的社交活動。1971年後,任市武術隊顧問。1979年任上海武術協會副主席。1984年被評為“全國太極拳十三名家”。1988年,中國國際武術節授於“武術貢獻獎”,著有《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刀》。1991~1993年間協助組織並帶隊參加第一、第二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1994年以91歲的高齡應邀訪問美國,受到熱烈歡迎,並曾先後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訪問教學,有力地推動了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地傳播。1994年9月25日,傅鐘文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享年91歲。

練拳經驗

傅鐘文認為練太極拳必須注意幾個方面
關於太極拳的理論也由單純的技術觀點發展到科學依據的探索,這是值得高興的。
我在少年時就愛好太極拳,承楊澄甫老師的啟迪和教誨,不敢說有多大心得,不過,七十年來從未間斷過。正因堅持不懈,認真練習太極拳,增強了我的體質。
太極拳具有高度藝術性和科學內容:精奧細緻、理論深切。如能根據理論的要求來鍛鍊,有了實際功夫,便更能領會太極拳的箇中旨趣。要練好太極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論指導和要領提示之外,我認為必須注意幾個方面。
首先,要領會“勁”的涵義
太極拳認真練習到了適當的階段,就會練出勁來。這股勁是一種 “渾勁”,也就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所謂“懂勁後愈練愈精。”據我個人的體會,這股勁好像秋天的成片蘆葦在湖中被大風吹得俯而復起,堅韌不折,柔而有彈性的意思。又好像海洋中的滾滾波濤,水質雖軟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渾勁練出以後,繼續再進一步要從渾勁中練出“輕靈勁”來。渾勁是藏而不露的渾厚實力,從而達到柔而有剛。輕靈勁是既有輕靈感覺而又能園活運轉的意思。將這兩種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為用,才能剛柔相濟,棉裡裹針,再能變化分出朋、捋、擠、按諸勁而靈活套用之,始可達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的目的,方能進入具有高度藝術的境界。
太極拳要練出勁來,僅憑一般勇氣蠻練,不去體味它的涵義,鑽研它的架勢,這是辦不到的。必須靠自己苦練之外,又要練得處處符合原則和要求切合實際。
眼神平視,要貫注而活潑
當每式的變化,視線要隨身法而轉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顧。
腰是一身的主宰,練拳時要頂腰
歌訣有云:“身形腰頂豈可無”。如雲手,摟膝拗步,斜飛式,海底針,高探馬等式,都須腰部挺拔,像立之運轉,轉時總不離軸心。又好比指南針一樣,針動而針軸不離原位。武術家所謂:“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離原位的意思。引證力學來說,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練拳必須講究“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無姿勢偏側,架勢過與不及之病,練拳如果低頭聳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謂“冒腰”。常言道 “低頭冒腰把式不高。”因為冒腰則呼吸不暢,氣不能下沉,頂頭不能懸虛,虛實不清,上下不能一氣貫通,終練不到高明的程度。
四肢:練太極拳對四肢的運動
有一句話叫做:“如意胳膊、籮圈腿。”就是說,手臂與腿都要微有彎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過直。“勁以曲蓄而有餘”,就是指此。如單鞭、野馬分鬃式,後腿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後蹬,力從腳跟而發,像樹生根於地全身穩固,而不是向後挺得過直。總的來說,四肢要圓潤、靈活、穩實、切忌強直。
茲再就各關節分述如下:
(1)、要坐腕豎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這是要著。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與手指之間不宜並緊,要似開非開,練久勁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強勁或有聳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鶴亮翅式,手臂雖向上提,而肘尖意須向下。
(5)、要以肩頂肘,以肘領腕,又要以指領掌,以掌帶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聯貫,雖略有先後而動作協調節節貫串,不可過勁,過勁則僵硬。
(6)、邁步時,腳跟須先著地,然後徐徐踏實,即所謂“邁步如貓行”。貓行的形象很妙,腳步既輕靈又穩實,而其身軀又活潑。同時膝隨之向前,但弓步不可過勁(指膝部不過腳尖)。進退即能靈活。後腳要著勁,切不可偃側。
(7)、腳的起落,如雲手式,跨步時須先提起腳跟,繼之提起腳尖。跨步後,腳下落時要以腳尖先著地,而後徐徐踏實。能這樣做,左右虛實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與冒腰,陷胸不同。而是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開襠。開襠不是指步寬,實系松胯,胯松則襠自開。
(10)、襠要平,襠平則下盤穩固。同時在襠平的基礎上意還要上提,提襠貫頂,必須做得自然,則頭自中正,呼吸舒暢,氣度安適,從而能上下相隨,式式均勻,自可領會周身輕靈園活之趣。
意境
(1)、心要靜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氣。但也要忌怒目攢睛,挺胸露齒。周身要節節貫通,勿使有絲毫間斷。
(2)、重視前輩積累的經驗,遵照典型的架勢來認真鍛鍊。但要練得自然松靜,使舉動周身輕靈。必須“依規矩熟規矩,化規矩,不離規矩”。本此堅毅精神,才能練得得機得勢。
總之,太極拳每一架勢都有它的精義,必須悉心揣摩,仔細領會。舉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則腰腿不隨,全身易於強硬。要步隨身換,進退須有摺疊。姿勢必須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隨時留意,著著用功,式式須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連貫,一氣呵成,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問:(台灣吳文龍)我住在台灣,對太極拳有著極大的興趣。可是我覺得台灣的太極拳打得好奇怪,跟大陸不一樣,打得不是很好吧,再不然就是商業氣息太重。雖然說各家的廟拜各家的菩薩,我還是比較認同大陸的。我對陳式太極拳有著極大的興趣,可是為什麼陳正雷老師與王建春老師打得又不一樣(錄影帶上),請告訴我,或是告訴我王建春老師及陳正雷老師相關資料,不勝感激。
答:台灣吳文龍同道,看到你的要求,你說台灣的太極拳怪怪的,怪在哪裡?你能說說嗎?我對台灣的太極拳了解不多,但是通過一些渠道也知道一些。當然,太極拳的根一般來說是在那些太極拳的故鄉,在哪些實實在在的太極拳的傳人傳遞的系統中。從我採訪的各派太極拳傳人中看到確實東西分析,太極拳有一個正宗傳授的問題,這種正宗傳授的效果是練拳以後能上功夫。如果你練了一段太極拳以後感到上了功夫,就可能是得到了真傳。當然這種上功夫是經過自己的檢驗。
有些老師雖然是同表演一種拳,但是不盡相同,這是個人得到傳授的不同和各個人領悟、掌握的能力有差異的結果。在我採訪過的陳式太極拳傳人中,馮志強老師的陳式太極拳是得到一代宗師陳發科的真傳,功夫也是一流
的。
你可以通過一些渠道買馮老師的錄像帶。陳正雷老師的錄像帶你已經有了,你可以自己分析得到一些你認為好的東西。
問:我愛太極拳,也學習過,但是學的不精。我在瀋陽市太極拳單人表演賽中(陳式)只得了個表演獎:-( 大家如果想練好太極拳也就是上、中、下三盤皆活得話,我認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我就是外家拳沒有好好練所以……
答:你說,“我認為得打好外家拳得功底”,意思是外家拳練好了再學太極,功底會好。這個認識是對的。外家拳本身也是一種好功夫,你具備了一種功夫再練太極拳,應該說是好上加好。但是從你的說法中,好像有另外一種思想,不先練外家拳,太極拳的功底難以練好。如果是有這種認識的話,就不全面了。
太極拳本身是一種優秀的拳種,它在清末時,是一種無敵的拳種,故楊露禪、楊班侯在當時的北京人稱為“楊無敵”,很多太極拳大師是沒有練過外家拳的,他們的功底是從太極拳的練習中練出來的。這裡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得不得到正宗的傳授,一些人在十天八天的學習班上學了一套拳,自己認為得到了太極拳的傳授,這與正宗的太極拳傳授是有差別的。在一般的學習班上學習太極拳,要求很快有功底,這是要求自己太高了。
太極拳的傳授,一般是在民間師承的傳遞中,它有一些具體的要求,這些要求往往在特殊的情況的下得到的。所以學藝比較難,難就難在找到老師和得到他的傳授。
舉例說,太極拳的拳架練習,本身就是上功夫的過程,一般人對拳架的練習不太了解,拳架的練習時,有諸多的要求,並且這些要求要在每個動作中體現出來,體現出來了,就能增加功力,功底也有了。以上供你參考。
問:我的老師教我太極拳講究的是空松圓透,他的推手也能將這些完美的體現出來,無論用多大蠻勁都毫無辦法。但我聽說在正式的太極推手比賽中,卻充斥著蠻力相對,不講求太極技術,以取勝為目的的狀況,導致許多參賽隊紛紛以類似摔交技能技術來訓練,如抱石磨等等,練習上下肢的力量(以練死勁,蠻力,而非太極的勁力)。這些隊在比賽中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從而使人有一種速成太極的感覺。因為如此訓練數月,足以匹敵練習數年的人(一般練習的人)。嚴翰秀老師見多識廣,《太極拳奇人奇事》我也用心拜讀,深為書中所記述的名家身手摺服,那才是真正的太極功夫。
因此,在此我想向嚴老師請教,在推手比賽中有無真正運用太極用意不用力,達到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上取勝這樣技術水平的選手?還是在比賽中無法運用這些技術,或目前參加比賽的選手能力有限,不會運用,導致比賽水平低下?另,我想請教太極功夫應不局限於年齡和體重,為什麼參加比賽的名家好像不大聽說。望不吝賜教!
一個愛好者
答:您好!我先實事求是地說,我更多的是接觸民間的太極拳家,了解他們家傳的練功方法和推手方法。對一些流行的推手比賽也在一些會議上看過,但是研究得不多。也與一些推手得過名次的人推過手,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不能說對推手不了解。平時也教學生推手,有一定的效果。國家為了推廣太極拳,做了很多有效的推動工作,如舉辦太極拳、太極拳推手比賽,讓太極拳不斷地擴大影響。這是積極的。
至於你說的“在推手比賽中有無真正運用太極用意不用力,達到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上取勝這樣技術水平的選手?還是在比賽中,無法運用這些技術,或目前參加比賽的選手能力有限,不會運用,導致比賽水平低下?”我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我聽到的故事。
1991年,我參加了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理論討論會上,吳式太極拳傳人馬岳梁先生邊笑邊說:“我有一個學生的學生,是我的徒孫輩,他是個殺豬的,他聽說有太極拳推手比賽,要求參加。別人說,你學太極拳時間才幾個月,連四正推手也不會劃圈,與別人比什麼。他不聽,一定要參加,臨時叫老師教他學會劃四正推手的圈,就上比賽場了。結果,他以一個屠夫的力量將別的太極拳手頂下擂台,奪得了太極拳推手冠軍。”在場聽到的有當今國內外的名家,大家聽了有搖頭、有笑,以後就討論太極拳的推手問題。
這個例子部分地反映了太極拳推手的存在的問題,也就是你指出的那些問題。不少太極拳運動員是這樣上陣的。自然,結果就是沒有多少太極拳的技術,更談不上有太極拳的特點了。雖然過了這么些年,現在太極拳的推手比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這樣的情況還存在。現在一些太極拳老前輩對這種情況是不滿意的。每次開太極拳的會議,都有人議論這事。為什麼不滿意,以後怎么辦?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我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太極推手

問:什麼是推手
答:從太極拳歷史上看,推手是太極拳的一種訓練方法,不是競賽的的形式。傳統的推手是訓練一種攻防的方法,這是練習太極拳獨特的聽勁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程式由淺入深,逐漸進入散手階段。散手為實用,與敵人對抗就是用散手。而現在的推手的目的是以將對方當“敵人”看,以打倒對方為勝利,這就超出了推手的概念所包含的內容。近年來一些國際太極拳會議上,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點,將太極拳推手比賽改為“太極拳比手”。
1996年河南溫縣太極拳年會就設“太極拳比手賽”。比,就不是推手了,是以打倒別人而分出高低。
太極拳推手是按照一定的程式,互相配合,一方不配合,就無法繼續訓練,就變成了“比手”了。
問:擴大了推手的含義
答: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對抗能力的人都可以參加,就演變成沒有學過太極拳的人或不太懂太極拳的人也上陣,故有在太極拳推手比賽中的你說的那些現象。
話說回來,由於社會的原因,太極拳有過中斷的年代,太極拳在傳授上,有很多已經失傳了。就是一些當代的太極拳名家,考察他們的練拳情況,也很少有數十年不中斷練習的人,像過去時代的太極拳家如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以及其他太極拳門派的以太極拳為謀生的主要手段的人,在當今是極少的。因此現在的人功夫與過去比自然是差多了。考察現在的太極拳選手,他們的基礎與前輩人比基礎就差,加上傳授差,功夫與過去比當然也差了。這不是怪這今人不如古人,是這個時代的需要與過去時代的需要不一樣了。現代科技的發達,發明了可以代替人的功能的一種工具,人也損失了本身的一種功能。如人類發明了槍,人就損失了拳頭的功能;發明了雷達,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也就減弱了甚至在某種情況下不需要了。所以以過去的太極拳大師的功夫來要求今人是要過高了。
問:為什麼參加比賽的名家好像不大聽說
答:你提的問題很尖銳。過去,一些老一輩的太極拳在花甲之年還與一些外國的年輕的拳手相較,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現在確實名家沒有參與這種比賽,原因何在?我感到可能是沒有必要。但是很多名家在外國訪問時碰到了一些挑戰,他們中不少人能全身而回。他們是在一種為國家榮譽同時也為自己的聲譽而戰。說明他
們是有一定的功夫的。雖然在外國,來相較藝的不一定是拳王級別的人物。
當然,名家不參加比賽,也有時代的原因,不需要他們這樣做。如果是楊露禪時代,他們可能就得持另一種認識和態度,或在擂台上勝而名揚天下,或敗而退隱山林修煉再戰。
最後,我認為太極拳是民間代代流傳的一種武術,功夫是靠傳授和練習而得的。你認為你的老師具有這種功夫,你就堅定不移地學習下去,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條,自己是否上功夫了。學了多長時間,效果如何,自己知道就行了。
問:為何現今太極拳失去了神韻
答:我想,這位網友在提出這個問題時,思想上一定有一些參照物的。不知這位網友以什麼為自己的參照物提出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應該弄清太極拳的神韻是什麼,然後才能分析現在的太極拳是否失去神韻。
對於已經去世的那些為社會公認的、真正稱為太極拳大師的楊露禪、楊班侯、楊健侯、楊澄甫、吳鑒泉、陳發科等,他們演練的太極拳以及運用太極拳的實踐,我沒有見過。而現在還活著的太極拳家見過上述真正稱為太極拳大師中的個別人並向他學拳的人據我採訪了解,也剩下極少數人了。現在要說太極拳的神韻,我們只能從一些書本上看到了。書本上的記載是當時人的見聞,也是可靠的。從我所收集的資料中,有一本沈家楨、顧留馨先生寫的《陳式太極拳》中有這么一段《名家行拳實例》,是可以看到一些太極拳
神韻的:
“1914年前後,在前北京體育研究社的年會終了時,全城各式武術家們,如紀子修、張策、尚雲祥、王茂齋、許禹生等參加餘興表演。當時太極拳方面,有楊澄甫、吳鑒泉雙演太極拳。他們採用的都是大架子,兩位在表演時,使觀眾只覺得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進和後退,滔滔不絕地起伏不已,好像站在小划船上橫渡長江一樣;他們的動作表面上極其綿軟,內里卻顯得含有堅剛;慢到方時快,快得圓時慢,極其勻清地配合著開合,如玉環無端,看不清銜接在何處。他們進退時並不顯出在進退,僅覺得逐步在變換姿勢,表演完畢的時間約八分多鐘,在場的人都嘆為觀止。名家們在走架子時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精深正確的要求,當然主要是因為他們勤學苦練,功夫到家的結果。但是內中如缺少往復的摺迭和進退的轉換,要想達到這樣動盪不已和一氣呵成是有困難的。”
這段文字所描寫的楊澄甫、吳鑒泉所演練的太極拳所表現出的這些特點,就是這位網友所說的太極拳神韻了吧。現在難以找到象這樣對一些太極拳宗師的文字記載,只能以以上的文字為參照物來說明太極拳在行拳上的神韻了。我相信,如果達到這樣的水平,神韻應該是出來了。

神韻特點

我們看看這段文字對太極拳宗師的描述,說明了太極拳神韻有那些特點。根據描述,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認識:
“前進後退、滔滔不絕,如玉環無端。”
這樣的描述不用解釋是可以理解到的了。
表面上極其綿軟,內里卻是顯得堅剛
這種說法是抽象了點,但是只能從文字中去體會。通常練習太極拳,有兩種偏離的情況,一是片面地強調所謂的軟,軟得失去了太極拳綿里藏針的特點;一點是偏於剛,練得與外家拳差不多。很難做到看似綿軟,內含堅剛。
要做到這裡所描述這樣,就會出現這位網友所說的神韻了。
“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
這種情況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練習方法。現在的確很難看到了。方與圓,在太極拳練習方面,現在也很少有人在練習時注意。因為現在在太極拳演練方面對方圓的要求已經有所變化。在這方面難以回復到前輩太極拳那個時代的情況。如果將這一要求作為太極拳神韻的話,現在的確是失去了。這一要求是練拳者對太極拳演練的理解,但是在一些太極拳門派中,要求太極拳的動作都是圓的。方的情況是不出現了。應該說,過去對太極拳的方的理解和現在的人有所不同,現在在練習太極拳時,在除了個別太極拳種保留有方的動作外,一般都沒有方的動作。至於快與慢,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只有陳式太極拳是快慢相間,其他的太極拳都是連綿不斷,式式均勻的。這也是太極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了。如果現在把這種快慢的要求來要求太極拳的演練,的確也失去了一些神韻。因為標準不同了。問題是我們是否一定要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太極拳。現在的太極拳在這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神韻,這種神韻也是前輩的太極拳傳遞下來的。
摺迭和進退的轉換動盪不已和一氣呵成
“摺迭”、“進退的轉換”、“動盪不已”、“一氣呵成”,這些要求是前輩演練太極拳的神韻的要求,如果說他們所傳的後人在這方面中的某些方面表現不出來,也是實在。但是現在的練法也有所改變,現在也有現在的神韻。並不完全失去前輩的所傳。
在神韻方面還是其他的內容
這是只是根據上面引述的內容來說的。
在原因方面,從引述的內容中看:一是現在的人在勤學苦練方面不如前輩。二是功夫方面不到家。這兩點是現在的人在演練太極拳方面不如前輩。這是很自然的事。
按照這樣說,結論是今人不如故人了。確實在太極拳的功夫上,今人與古人是有一定差距的。因為時代不同了,時代造就一代太極拳家,時代改變著一種藝術,這是很正常的。過去的太極拳主要是用來保家衛國,當然也為健身,成為一代太極拳家的人,他們都是畢生練拳,以拳謀生,故他們必須以功夫來站穩腳跟,功夫好的太極拳家,肯定他所演練的太極拳有神韻。今天,太極拳經過了國家的挖掘和推廣,現在能繼承下來,達到今天的水平,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特別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原因,太極拳的傳授有中斷和青黃不接的情況,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太極拳恢復發展,這是太極拳界的春天。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太極拳這種時代的差異,承認這種差異,然後能以前輩的成就為榜樣,將太極拳逐漸恢復到一定的水平。有了這種認識,我們不要看不起今人。現在的太極拳傳人,是連線起今人和過去前輩的橋樑,通過這道橋樑,我們一定能在太極拳的傳播和發展方面有所作為。
問:現今太極拳流派那個是主流
答:從中國太極拳的歷史看,按照著名太極拳家顧留馨先生生前在給我寫的題詞:“太極拳在中國流傳有三百餘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人陳長興教授楊露禪,經楊氏祖孫三代教學於北京逐漸流傳到全國,今已經遍及世界。”
楊式太極拳
中國太極拳的社會化的首功,是楊式太極拳的始祖楊露禪,原來太極拳是在民間傳授的。到了楊露禪,他在北京教拳時將太極拳開始傳授給社會各階層的人,有王公大臣,有清軍將領,下層軍人,他的兒子楊班侯、楊健侯、孫子楊澄甫等將太極拳更廣為傳授,使得太極拳進一步社會化,對太極拳走向社會,用現在的話說,走向中國與世界,楊露禪和他的後人作出了傑出的工作。所以有顧留馨先生對楊露禪和他的後人給予的如此高的評價。武式太極拳在武禹襄、李亦畲、郝和等人的傳播推動下,在全國也有廣泛的影響,特別是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極拳的理論,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放出的光輝也與日俱增。從陳長興教了楊露禪後,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家溝的太極拳傳人到南京、北京傳拳,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開始為社會知曉,影響也逐漸擴大。在解放後,陳家溝的太極拳瀕臨失傳,是陳照丕先生於1958年還鄉,在陳家溝傳授太極拳,使陳式太極拳在陳家溝得到了繼承,出了一批年輕的傳人。近年來,河南溫縣大力推廣太極拳,開了幾次國際太極拳會議,在中國和世界有一定的影響,陳家溝的太極拳的發展勢頭正盛。
陳式太極拳
的傳人陳發科於1928年到北京教拳,一直到他去世,傳授一批人,這些人在傳授陳式太極拳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對陳式太極拳的傳播起重要的作為,如北京的馮志強等就是陳發科的得力門徒。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發展的,吳式太極拳的第二代傳人吳鑒泉將架子定型,並向社會傳播。在解放初,在香港定居的吳式太極拳傳人與香港白鶴派的傳人在澳門簽署生死狀比武,吳式太極拳在港澳以及東南亞名聲大振。吳式太極拳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孫式太極拳在一代宗師孫祿堂的及其後人的傳播下,在全國也有廣泛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孫式太極拳在宣傳傳播方面做了不少有效的工作,影響也在不斷擴大。趙堡太極拳是近年來在民間得到承認的太極拳流派,趙堡太極拳傳人在國內廣為傳授,在東南亞、港澳台有廣泛的影響,趙堡太極拳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國家大力推廣太極拳,推出各派太極拳的競賽套路,舉行了各個級別的比賽,各派太極拳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
以上情況,很難說那一派太極拳是主流,也不必將那一派太極拳定為主流,學者可以據自己的環境條件,老師的情況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拳種來練習即可。中國的各派太極拳都出過傑出的人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都是國家推廣的太極拳。事實上中國人、外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中國的太極拳,不分那一派是主流和不是主流,我們也沒有必要來將中國的太極拳來分那個主、那個不是主。
在學習太極拳時,只要得到真傳,能將功夫練上身,這就是達到目的了。現在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有一定影響的人,只承認自己所學的正宗的,其他派的太極拳是非正宗的,甚至認為除了自己所學之外,其他的太極拳都不符合太極拳要求的。這種認識有害於太極拳的發展,相信這些人在太極拳運動中也會改變自己的認識,克服派性思想,在發展太極拳的事業中共同進步。問:我是一名大學生,由於常年學業繁重身體體質比較弱。從各種渠道我了解到太極拳可以很好的提高人體素質並且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武術拳種。因此我非常希望學習並且習練之。作為一名初學者我不知道如何選擇好,是揚式。吳式還是陳式。請您指點。在書店中我看到有許多的太極拳方面的書,不知道如何挑選一本進行研究之用?
答:從你的來信看,你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以適應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學拳的,但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太極拳來學。你的學拳動機可以促進你將太極拳學好。為了自己身體而學太極拳是可以學好太極拳的一個條件。一般過去學拳,有這樣的三種動力,一是為了報仇,受欺負了,學好武術,去討回血債。二是為了以拳謀生。三是身患絕症。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樣的三種人可能會學好拳。現在,時代不同了,這三情況有的已經過時了,如為了報仇而去學拳的人在現在的法制社會中已經不需要了。你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壯而學拳,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毅力學好拳。
至於選擇什麼拳,這要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是環境、老師和自己的初步感受。在你的周圍,有什麼人練習什麼式的太極拳,可以就近來學習。天津有一位太極拳老師,他叫劉福厚,他會多種太極拳,多次到外國傳拳,他對太極拳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說:“開始學楊式太極拳的人會有利用於打好一定基礎,以後發展的基礎會牢固一些。”我認為他的認識有一定參考價值。我認為,現在的流行的太極拳都可以讓你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包括國家推廣的數種太極拳競賽的套路、24式簡化太極拳等。
在學習太極拳過程中,我感到一定要有一位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所謂真正懂得太極拳,是指這位老師一定經過正規的學習某一派的太極拳,而不是在公園裡隨便跟一個什麼人學學,或參加一個短期的學習班學了就教人的這樣的老師。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比較難找。這樣對自己的老師提高要求,是為了以後自己的身體練好了,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深造。如果是為了一般的鍛鍊一下自己的身體,隨便找個老師也可以了。
現在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並不多。這種老師的特點是,他知道某一門派的太極拳的歷史,傳人,拳的特點,那些動作能鍛鍊人的身體的那些部位,知道拳的基本要領。跟這種老師練拳,沒有任何副作用。練上十天、半個月,就會有一些的效果。練上三個月,身體上就基本上有明顯的變化,是向好了方向變化。
這裡還有一個標準,就是你學拳以後,自己感覺到飯量增加了,睡眠好了,身體強壯了。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你就要另外找老師。因為懂得太極拳的老師都能掌握自己的學習的進境的。我說的要求高的是既要鍛鍊好身體,又要讓自己在防身、技擊上進步的要求。
至於選擇什麼樣的太極拳書來進行研究,就看你是選擇什麼樣太極拳來練習就先選擇什麼式的太極拳書來看。但是,某一式的太極拳的書也很多,據我自己的經驗看,最好是選擇某一式太極拳的嫡傳的太極拳傳人寫的書來看。為什麼?因為太極拳的傳授在過去時代,一般是保守的。真正的太極拳藝術,較為全面地傳授是傳給自己家裡的人,這是為歷史所證明的事實。其他的太極拳書,也可以作為自己的參考。
至於練習太極拳的基礎問題,其實,練習太極拳並不需要有什麼基礎,普遍人能動手動腳,就能學習。當然有一定的文化的人,認真學習太極拳會更能理解太極拳的要義。如果是要學某一門正宗的太極拳,最好是第一次接觸為最好。因為“學拳容易改拳難”。
問:(1)當初在學校學太極的時候,先學了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然後學了亞運會四十二式比賽套路,並沒有從什麼基本功練起。練太極是否需要從諸如馬步之類的基本功練起呢?
(2)練太極和練習引體向上、伏地挺身之類的力量訓練,長跑之類的耐力訓練,羽毛球籃球之類的競技運動訓練互相矛盾嗎?可以同時進行嗎?
答:你提出的問題是現在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碰到的問題,因為很多太極拳的書其中包括一些權威的太極拳書上對你提出的問題有的有明確的說明,有的沒有明確的說明。所以回答這些問題的依據是我根據一些名家對我傳授和我自己的體會,以及總結一些學習太極拳的人的經驗包括我的學生的學習實踐,提供給你參考。

基本功

關於練習太極拳基本功練起來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現在有兩種認識,一是認為練習太極拳有一定的如馬步一類的基本功,要從這些基本功練習起,或者說在練習太極拳時要配合這些基本功的練習。一種認為,練習太極拳沒有專門的如馬步之類的的基本功練習,或者說不需要這種練習,這種練習已經包括在太極拳動作中了。你如果看一些不同的太極拳書,你會發現有些太極拳只寫太極拳架式和推手這樣的內容,沒有站樁、馬步之類的練習,更沒有像少林拳那些嚴格的樁功的要求。下面舉例說明。
比如,練習楊式太極拳,現在的楊家後人寫的楊式太極拳的書中就沒有寫到樁步練習方法的,但是實際上,楊式太極拳的“起勢”、“提手”等一些動作的定式動作在一些太極拳書中當做一種樁功來練習,這樣說,這也是一種基本功的練習。陳式太極拳最早的書是陳鑫寫的《太極拳圖畫講義》,裡面也是沒有樁功的練習的,至於後人寫陳式太極拳時加上了一些基本功練習是他們的創造和發明。我曾經問過一些流派的太極拳家傳的傳人,他們說沒有專門的太極拳樁功的練習,拳架里的動作的定式可以單獨來練習,這就是基本功的練習,
不過,單式的練習要按照太極拳的要領的要求來進行。幾乎所有的太極拳都以“起勢”作為一個重要的功法來練習,特別是楊式太極拳對“起勢”是十分重視的。有的太極拳傳人還專門為“起勢”寫了一本書,作為楊式太極拳練習的基本動法。 現在雖然對太極拳的基本動的練習有各種說法,但是還原到原始的的練習方法上是上面講的這些。你如果練習太極拳,可以按照太極拳的要領,選擇你認為合適的動作作為基本功的練習也可以。
練太極拳和競技運動訓練的關係問題
原則上說是沒有矛盾的。關鍵是在練習某一項運動時是否能按照這一項運動的要求來訓練,這樣的要求一般人往往難以做到。比如,一個人練習了伏地挺身後,馬上練習太極拳,可能一時放鬆不了自己的身心,那樣效果往往不好。如果真的能馬上進入練習太極拳的境界,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
在自己對練習太極拳的各種要領還達不到很好地把握的情況下,最好是不要同時練習。特別是不適宜將少林拳和太極拳在一個時間段中混著練,這特別難把握。就是兩種太極拳也不適宜同在一個時間段里練習,我說的兩種太極拳是指民間傳授的有明顯不同要求的太極拳,不是指國家規定的套路。比如,你練習了楊式太極拳,最好不要馬上練習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因為不同的太極拳運動、意念、內部的運轉的方式有差異,練習起來不好掌握,有時反而出偏差。這是我自己的體會和總結教學實踐得出的認識,是一家之言。
自己的太極拳練習,可以不理別人的說法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按照一定的要求練習了,產生好的效果你就堅持下去,所謂好的效果就是自己練習後身體好、吃飯香、睡覺好,身體上沒有什麼不適,你就可以繼續練習下去,如果有不良的反應,你就停止練習,總結在那些方面出了問題。也就是說你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覺,這是最可靠的。往往有這樣的人,迷信權威,但是自己按照權威人士的說法去做,卻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你相信你自己好了。老師有名師,也有糊塗的老師,名師有時也不一定能從你的實際出發指點,只有你自己能知道你自己的事。這是有一個辯證的要求,既要有老師,又要靠自己體會,這樣才能不會出偏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