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拜月

偷瓜拜月

偷瓜拜月是貴州荔波布依族的一種中秋拜月文化習俗。

在荔波聯山灣的布依族,一直沿襲古代傳承下來的中秋節拜月習俗,即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的夜晚,各村寨都舉行“偷瓜拜月”活動。此活動僅限一晚,雖時間短,但寓意深刻回味無窮。中秋節一直被布依族人喻為“最富詩情畫意的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偷瓜拜月
  • 地理標誌:貴州
  • 活動時間:八月十五中秋節
  • 民族:布依族
節日背景,偷瓜,

節日背景

在黑夜裡,月亮能給人們帶來光明,也能帶走人們萬千愁緒。因此,人們對月亮很是敬仰的,總希望月亮每天晚上總是掛在天空中,永遠照亮著人們,照亮整個世界,讓萬物生靈不至於因黑暗而感到孤單與寂寞。
但在古時候,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差,思想認識能力低,對月亮的圓缺規律無法理解。“月有圓缺,人有悲歡”的說法常常困擾著人們。於是就有人想:“人的悲歡是不是由於月亮的圓缺引起的,如果月兒一直圓著,那么人間就沒有了煩惱和憂愁,不就永遠快樂、永遠幸福了嗎?”
在這種樸素的想像與天真的意識之下,導致了人們企圖用巫術手段來控制天體變化的願望。於是,人們想通過祭祀月神來“留住”望月、消除煩惱,因此,風趣的“祭月活動”應運而生。為表示對月神的誠意,奉敬時要用家中最好的供品——南瓜 (中秋節剛剛成熟的新鮮果實即為佳品)。

偷瓜

南瓜是布依農家離不開的瓜菜,人人喜愛,南瓜飯、南瓜餅、南瓜粥、南瓜籽……都是農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春夏時節,南瓜種植遍及房前屋後、田坎地頭。南瓜對布依農家是非常的重要,有人把它說成是生命的一半。成熟的南瓜個大、飽滿渾圓、明亮橙黃,酷似月半東升的月亮。因此,祭月活動時農家最好的祭品當然是南瓜了。
當問及祭月用的南瓜為何現存不用而非要去偷時,寨老告訴說,要通過去偷才顯南瓜之珍貴,以示對月神的忠心,祭祀祈禱才驗靈,今後做事方能如願以償。因此,偷南瓜祭祀月神的習俗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古人把‘偷瓜祭月’活動定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原因有三:一是南瓜成熟五穀豐收;二是月亮一年中最圓最亮的時候;三是秋夜天高月明,月神親眼目睹人類偷瓜之辛勞。此時,祭祀才有珍貴祭品南瓜,去偷也才盡到人們誠意,方能寄託萬般情思。
這天晚上,人們吃罷晚飯,自發來到寨上小曬壩或大樹腳下,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談笑風生。待寨上老小到齊後,偷南瓜活動在嘻鬧聲中悄然拉開帷幕。人們自由組合四處分散,悄失在茫茫月夜中。
在聯山灣布依山村,‘偷’歷來被視為可恥的卑劣行為。按當地村規民約,對偷盜者要處以相應的重罰。不過,節日當晚可就例外了。這別開生面且饒有風趣的偷俗,不僅不被人們唾棄,反而受到人們讚賞,對表現突出者傳為美談。被偷主人即使是當場發現或第二天知曉,也不去追根問底,只是一笑了之。(有傳說為了祭月,如果今晚瓜主罵賊,自己將減壽,反而給偷賊加壽)
偷南瓜是不分對象的,即便是家族三公二叔,還是外寨老表姨媽,只要是瓜大滾圓就偷。也有因找不到合適目標而偷自家的,都認為是祭月有功之臣。八月是果實飄香的季節,豐收的季節。瓜地里的“內容”極為豐富,人們在偷瓜凱歸路上順手擄幾朵飽滿的向日葵,還有幾蕾剛吐絮的棉苞……都屬該偷範疇。正所謂的“八月十五樣樣擄”。
一個時辰剛過,一群群男女滿載而歸,都匯集於曬壩中。這時,後方的父老望著眼前的南瓜,心中竊喜油然而生,這裡摸摸、那裡看看,口中嘖嘖稱是。為尋到大個南瓜而歷盡艱辛的青年男女,內心喜悅溢於言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