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條跳樹蛙

側條跳樹蛙

側條跳樹蛙為樹蛙科跳樹蛙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高棉,印度,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大陸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西藏等地,也可能出現在孟加拉國。常見於水塘附近的樹葉上以及香蕉或芭蕉葉上。其生存的海拔為13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側條跳樹蛙
  • 拉丁學名:Chirixalus vitta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無尾目 Anura
  • :樹蛙科Rhacophoridae
  • :跳樹蛙屬Chirixalus
  • :側條跳樹蛙 C. vittatus
  • 分布區域:中國大陸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西藏等地
  • 定名人:Boulenger,1887
介紹,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種群狀態,

介紹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Iucn2003:NT
·生境:生活于海拔1300m左右地帶水塘附近的樹葉上、香蕉或芭蕉葉上。
·體型:體長雄性23mm,雌性25.7mm。
·習性:鳴聲極尖而高,但音節短促。
·繁殖:7月產卵在芭蕉葉上,卵直徑約1.5mm。

形態特徵

無尾目樹蛙科。雄性體長23 mm,雌性25.7 mm。前肢較粗壯;指端均有吸盤及橫溝;生活時背部顏色由深綠到淺黃,滿布均勻的棕色小細點;體側由眼後方至胯部有一淺黃色縱紋,上面有極稀疏的細點;自吻端沿吻棱至淺黃線下方為深棕色縱紋;頜線及體側亮黃色;腹面白色。
側條跳樹蛙
體型較小而窄長,雄蛙體長23~26 mm,雌蛙體長24~27 mm。頭的長寬幾乎相等; 吻較短,吻端略尖; 鼓膜近圓形,緊接於眼後; 無犁骨齒。皮膚光滑,有小痣粒。咽喉部平滑,胸部無橫膚褶,腹部及股部腹面滿布扁平圓疣。前肢適中,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趾端均有吸盤及邊緣溝,吸盤背面無 “Y” 形骨跡; 第一、二指與第三、四指相對形成握物狀,指間略有蹼跡,外側2指緣膜較寬; 後肢細,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重疊,脛長略小於體長之半,趾間約具半蹼,外側跖間微具蹼,內跖突弱,無外跖突,無跗褶。背面多為灰黃色或淺黃色,滿布均勻灰褐色星狀小點; 從吻端或眼後至胯部有一條淺黃色縱紋,該縱紋上下方為深棕色; 頜緣及體側亮黃色或灰棕色; 腹面乳黃或白色。雄蛙第一指有白色婚墊; 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 有雄性線。卵群呈卵圓形,微帶綠色,底面大小約為20 mm×14 mm; 卵徑 1.5 mm左右,全乳白色。蝌蚪體形窄長,眼前和眼下方有灰色斑紋,尾肌部位有深色縱紋。唇齒式為Ⅰ:2+2/1+1:Ⅱ,少數為Ⅰ:4+4/1+1:Ⅱ。
側條跳樹蛙側條跳樹蛙

生活習性

該蛙生活于海拔80~1 500 m處水塘附近的灌木叢、蘆葦、芭蕉葉和稻田邊雜草上。雨後傍晚雄蛙發出 “吱兒、吱兒” 的鳴叫聲,音尖而高,音節短促。產卵在夜間進行,尤其是雨後的夜晚較多。5~8月均可見到淺綠色卵群,呈卵圓形,內有卵63~235枚。變態期蝌蚪殘留尾12 mm時,體長為12 mm左右。

分布

分布於高棉,印度,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大陸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西藏等地,也可能出現在孟加拉國。

種群狀態

該蛙在中國境內棲息地分裂和環境質量下降,種群數量稀少。受脅等級: 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