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悲劇

偉大的悲劇

《偉大的悲劇》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造的一篇傳記。該傳記節選自1927年出版的歷史特寫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一篇名為《奪取南極的鬥爭》的文章。

《偉大的悲劇》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準備征服南極點, 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 結果阿蒙森隊捷足先登, 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斯科特隊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 歸途中不幸遇難。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抒情性強、文學味濃的傳記,它體現了茨威格卓爾不凡的手筆和凝重的傳記風格。其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完美結合:真摯的情感與精美的語言,讓讀者心靈為之激盪。尤其是文本用細節來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質,體現了巨大的精神震撼與獨特的審美感受。

此文被選入中國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本第21課,文章由陸洋朗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偉大的悲劇
  • 外文名稱:Der Kampf um den Sudpol / The Fight for the South Pole
  • 作品別名:奪取南極的鬥爭
  • 作品出處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文學體裁:傳記
  • 作者史蒂芬·茨威格
  • 首次出版:1927年
  • 作品字數:約3960字
  • 入選教材: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篇數:第21課 
  • 朗讀人陸洋 
  • ISRC:CN-M01-13-00178 
  • ISRC:CN-M01-16-00031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失敗原因,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冰雪覆蓋的南極,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險家。1911年底,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為了“爭取國家的榮譽”,在南極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結果,阿蒙森隊於1911年12月11日到達南極,捷足先登,並順利班師。斯科特隊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在1912年1月18日到達了南極點,卻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5個星期。
挪威科考隊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抗禦南極的嚴寒,唯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圈拉著雪橇前行,於是他們用了20條膘肥體壯的狗勝利完成了去南極點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科考隊則主要用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狗,結果,狗跑掉了,矮種馬凍死了,他們只能靠人拉雪橇前進。行進的速度大打折扣。斯科特科考隊在返程的路上,由於遭到突然到來的罕見惡劣天氣的襲擊,在與嚴寒苦苦搏鬥了兩個多月,終因供給不足饑寒交迫體力不支,不幸長眠於皚皚冰雪之中。

創作背景

1911年底,挪威科考隊和英國科考隊,在南極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偉大的悲劇》是作者依據斯科特探險隊遺研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捲、日記遺書等創作的。作者對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海軍軍士埃文斯、科學家威爾遜、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士上尉奧茨等這些有特殊經歷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諧熟。
《偉大的悲劇》作品寫的是斯科特一行從探險準備到出發南極,從絕望而歸到悲壯毀滅的全過程。

人物介紹

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
斯科特(Captain Robert Falcon Scott)英國海軍上校、極地探險家。1868年6月6日出生於英國德文波特。斯科特上校帶領他的團隊踏上了特拉諾瓦遠征之旅。他們於1912年1月17日成為首個抵達南極點的英國探險團隊。
斯科特帶領的科考隊,於1912年1月18日到達設立在南極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
埃德加·埃文斯(Edgar Evans,1876年3月7日—1912年2月17日),英國海軍軍士、探險家,曾與亨利·鮑爾斯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勞倫斯·奧茨到達南極極點,最後他在由南極極點回程時因摔跤而受傷,痛苦不堪而發瘋,最後死於體力不支。
勞倫斯·奧茨(Lawrence Edward Grace Oates,1880年3月17日 – 1912年3月17日),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兵上尉,南極探險家。曾與埃文斯·,愛德華·威爾遜,亨利·鮑勃一起到達南極極點。
愛德華·威爾遜:1829年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1849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1855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目前,他任教於佩萊格里諾大學(Unuversnty of Pellegrino),並為哈佛大學的昆蟲學研究員。
偉大的悲劇
亨利·鮑爾斯亨利·鮑爾斯,1912年1月3日,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與三位同伴到達南極極點,他們是愛德華·威爾遜埃德加·埃文斯勞倫斯·奧茨,最後在離開他們的宿營基地幾千米處凍死。

失敗原因

斯科特雖然成功地到達南極點,卻沒能夠平安歸來,最後全軍覆沒,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條。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優越性,但對使用愛斯基摩狗有偏見,因而他選擇攀登南極點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西伯利亞矮種馬和3輛履帶式拖拉機。拖拉機只走了幾天注油系統就壞了,只得作為一堆廢鐵,扔在雪地里。由於馬西伯利亞矮種馬不能適應南極高原惡劣的環境,體力不支,斯科特他們只好在崎嶇的冰原上用人力拖著笨重的雪橇步行前進,消耗了隊員大量體力,也影響了行進速度。其次,他們返回在羅斯冰架上預設的補給倉庫時發現,裝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後來人們才知道,焊錫在低溫下會變成粉末狀,煤油流失是焊錫變性所致。第三,壞天氣不斷困擾著斯科特一行,原本應該是相對較好的天氣卻變成少見的狂風暴雪,使斯科特他們無法前進。

作品原文

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啟程,出發得比平時更早,為的是能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們早早地從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來。到中午,這五個堅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們熱情高漲地行走在荒無人跡的白色雪原上,因為現在再也不可能達不到目的地了,為人類所作的決定性的業績幾乎已經完成。可是突然之間,夥伴之一的鮑爾斯變得不安起來。他的眼睛緊緊盯著無垠雪地上的一個小小的黑點。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說出來:可能已經有人在這裡樹立了一個路標。但現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心在戰慄,只不過還想儘量安慰自己罷了——就像魯濱孫在荒島上發現陌生人的腳印時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腳印一樣。其實,他們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們之先到過這裡了。
沒過多久,他們發現雪地上插著一根滑雪桿,上面綁著一面黑旗,周圍是他人扎過營地的殘跡——滑雪板的痕跡和許多狗的足跡。在這嚴酷的事實面前也就不必再懷疑:阿蒙森在這裡扎過營地了。千萬年來人跡未至,或者說,太古以來從未被世人瞧見過的地球的南極點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即一個月內兩次被人發現,這是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而他們恰恰是第二批到達的人,他們僅僅遲到了一個月。雖然昔日逝去的光陰數以幾百萬個月計,但現在遲到的這一個月,卻顯得太晚太晚了——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勞,歷盡千辛萬苦顯得十分可笑,幾星期、幾個月、幾年的希望簡直可以說是癲狂。“歷盡千辛萬苦,無盡的痛苦煩惱,風餐露宿——這一切究竟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這些夢想,可現在這些夢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淚水從他們的眼睛裡奪眶而出。儘管精疲力竭,這天晚上他們還是夜不成眠。他們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悶悶不樂地繼續走著那一段到極點去的最後路程,而他們原先想的是:歡呼著沖向那裡。他們誰也不想安慰別人,只是默默地拖著自己的腳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軍上校和他的四名夥伴到達極點。由於他已不再是第一個到達這裡的人,所以這裡的一切並沒有使他覺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這塊傷心的地方。“這裡看不到任何東西,和前幾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單調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關於極點的全部描寫。他們在那裡發現的惟一不尋常的東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對手造成的,那就是飄揚著挪威國旗的阿蒙森的帳篷。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它的占領者還在這裡留下一封信,等待著這個不相識的第二名的到來,他相信這第二名一定會隨他之後到達這裡,所以他請他把那封信帶給挪威的哈康國王。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他們怏怏不樂地在阿蒙森的勝利旗幟旁邊插上英國國旗——一面姍姍來遲的“聯合王國的國旗”,然後離開了這塊“辜負了他們雄心壯志”的地方。在他們身後刮來凜冽的寒風。斯科特懷著不祥的預感在日記中寫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來的路程危險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極點的途中只要遵循羅盤的指引,而現在他們還必須順著自己原來的足跡走去,在幾個星期的行程中必須小心翼翼,絕對不能偏離自己原來的腳印,以免錯過事先設定的貯藏點——在那裡儲存著他們的食物、衣服和凝聚著熱量的幾加侖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們的眼睛,使他們每走一步都憂心忡忡,因為一旦偏離方向,錯過了貯藏點,無異於直接走向死亡。況且他們體內已缺乏那種初來時的充沛精力,因為那時候豐富的營養所含有的化學能和南極之家的溫暖營房都給他們帶來了力量。
當初,他們一想到自己所進行的探險是人類的不朽事業時,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現在,他們僅僅是為了使自己的皮膚不受損傷、為了自己終將死去的肉體的生存、為了沒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鬥爭。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其說盼望著回家,毋寧說更害怕回家。
閱讀那幾天的日記是可怕的。天氣變得愈來愈惡劣,寒季比平常來得更早。他們鞋底下的白雪由軟變硬,結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釘上一樣,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著他們已經疲憊不堪的軀體。他們往往一連幾天畏縮不前,走錯路,每當他們到達一個貯藏點時,就稍稍高興一陣,日記的字裡行間重新閃現出信心的火焰。在陰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終只有這么幾個人在行走,他們的英雄氣概不能不令人欽佩。最能證明這一點的莫過於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博士,在離死只有寸步之遙的時候,他還在繼續進行著自己的科學觀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載重外,還拖著16公斤的珍貴岩石樣品。
然而,人的勇氣終於漸漸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銷蝕。這裡的自然界是冷酷無情的,千萬年來積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靈似的召喚來寒冷、冰凍、飛雪、風暴——使用這一切足以毀滅人的法術來對付這五個魯莽大膽的勇敢者。他們的腳早已凍爛。食物的定量愈來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頓熱餐,由於熱量不夠,他們的身體已變得非常虛弱。一天,夥伴們可怕地發覺,他們中間最身強力壯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邊不走了,嘴裡念念有詞,不停地抱怨著他們所受的種種苦難——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覺。從他語無倫次的話里,他們終於明白,這個苦命的人由於摔了一跤或者由於巨大的痛苦已經瘋了。對他怎么辦?把他拋棄在這沒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毫不遲疑地迅速趕到下一個貯藏點,要不然……從日記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辦。2月17日夜裡1點鐘,這位不幸的英國海軍軍士死去了。那一天他們剛剛走到“屠宰場營地”,重新找到了上個月屠宰的矮種馬,第一次吃上比較豐盛的一餐。
現在只有四個人繼續走路了,但災難又降臨到頭上。下一個貯藏點帶來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儲存在這裡的煤油太少了,他們必須精打細算地使用這最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們必須儘量節省熱能,而熱能恰恰是他們防禦嚴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圍是呼嘯不停的暴風雪,他們膽怯地睜著眼睛不能入睡,他們幾乎再也沒有力氣把氈鞋的底翻過來。但他們必須繼續拖著身子往前走,他們中間的奧茨已經在用凍掉了腳趾的腳板行走。風颳得比任何時候都厲害。3月2日,他們到了下一個貯藏點,但再次使他們感到可怕的絕望:那裡儲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現在他們真是驚慌到了極點。從日記中,人們可以覺察到斯科特如何儘量掩飾著自己的恐懼,但從強制的鎮靜中還是一再迸發出絕望的厲叫:“再這樣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們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勞累了”,或者“我們的戲將要悲慘地結束”。最後,終於出現了可怕的自白:“惟願上帝保佑我們吧!我們現在已很難期望人的幫助了。”不過,他們還是拖著疲憊的身子,咬緊牙關,絕望地繼續向前走呀,走呀。奧茨越來越走不動了,越來越成為朋友們的負擔,而不再是什麼幫手。一天中午,氣溫達到零下40攝氏度,他們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奧茨不僅感覺到,而且心裡也明白,這樣下去,他會給朋友們帶來厄運,於是作好了最後的準備。他向負責科學研究的威爾遜要了十片嗎啡,以便在必要時加快結束自己。他們陪著這個病人又艱難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後這個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們將他留在睡袋裡,把自己的命運和他們的命運分開來。但他們堅決拒絕了這個主意,儘管他們都清楚,這樣做無疑會減輕大家的負擔。於是病人只好用凍傷了的雙腿踉踉蹌蹌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營地。他和他們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來,他們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號的暴風雪。
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其餘的人不禁戰慄起來。誰都知道,在這種天氣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著什麼。但是誰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有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他們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現在只有三個疲憊、羸弱的人吃力地拖著自己的腳步,穿過那茫茫無際、像鐵一般堅硬的冰雪荒原。他們疲倦已極,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著迷迷糊糊的直覺支撐著身體,邁著蹣跚的步履。天氣變得愈來愈可怕,每到一個貯藏點,迎接他們的是新的絕望,好像故意捉弄他們似的,只留下極少的煤油,即熱能。3月21日,他們離下一個貯藏點只有20公里了。但暴風雪颳得異常兇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們無法離開帳篷。每天晚上他們都希望第二天能到達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糧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個明天。他們的燃料已經告罄,而溫度計卻指在零下40攝氏度。任何希望都破滅了。他們現在只能在兩種死法中間進行選擇:是餓死還是凍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個人在小小的帳篷里同注定的死亡進行了八天的鬥爭。3月29日,他們知道再也不會有任何奇蹟能拯救他們了,於是決定不再邁步向厄運走去,而是驕傲地在帳篷里等待死神的來臨,不管還要忍受怎樣的痛苦。他們爬進各自的睡袋,卻始終沒有向世界哀嘆過一聲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兇猛的暴風雪像狂人似的襲擊著薄薄的帳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來,就在這樣的時刻,斯科特海軍上校回想起了與自己有關的一切。因為只有在這種從未被人聲衝破過的極度寂靜之中、他才會悲壯地意識到自己對祖國、對全人類的親密情誼。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於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繫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這些人留下了話。斯科特海軍上校在他行將死去的時刻,用凍僵的手指給他所愛的一切人寫了書信。
斯科特海軍上校的日記一直記到他生命的最後一息,記到他的手指完全凍住,筆從僵硬的手中滑下來為止。他希望以後會有人在他的屍體旁發現這些能證明他和英國民族勇氣的日記,正是這種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記寫到最後一刻。最後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願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隨後又悲傷地、堅決地划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裡的夥伴們等待了好幾個星期,起初充滿信心,接著有點憂慮,最後終於愈來愈不安。他們曾兩次派出營救隊去接應,但是惡劣的天氣又把他們擋了回來。一直到南極的春天到來之際,10月29日,一支探險隊才出發,至少要去找到那幾位英雄的屍體。11月12日,他們到達那個帳篷,發現英雄們的屍體已凍僵在睡袋裡,死去的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他們找到了那些書信和檔案,並且為那幾個悲慘死去的英雄們壘了一個石墓。在堆滿白雪的墓頂上豎著一個簡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國國家主教堂里,國王跪下來悼念這幾位英雄。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偉大的悲劇》主題思想:真正的英雄身上,永遠閃爍著崇高的精神光芒。
探險隊員們的美好品質主要有:
其一,與死亡抗爭、為科學獻身的英雄氣概。五位勇士選擇了探險,同時也就選擇了犧牲,有著為祖國而獻出一切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們戰勝嚴寒,艱難跋涉,一路與自然、與生命抗爭,終於到達了南極,卻居於挪威人之後。看到“挪威國旗都在耀武揚成、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咧咧作響”,這是痛苦心理的真實寫照,但他們還是用理智、誠信戰勝了自己,犧牲自己的事業。兩位戰友離他們而去,他們也明白了“希望都破滅了”,面對死神的到來,他們作了最好的選擇,威爾遜在雪橇上還裝上了礦石。為了事業,可以犧牲自己,斯科特他們在糧食、燃料皆盡的情況下,不是懦弱、恐懼,“沒有哀嘆過一聲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而是“驕傲地在帳篷里等待死神的來臨”,從容地選擇犧牲。
更可貴的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斯科特上校用僵硬的手指一直記日記,寫給所有的親人,“在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雁樓”,直到筆從僵硬的手中滑下來為止。這需要一種多么超人的勇氣和毅力。一個勇敢的探險隊員,為了祖國和人民獻出自己的生命,在其筆端流露出對祖國、對親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悲痛哀傷。作者把這一場面描述得非常細膩,真實地再現了斯科特普通而又高尚的內心世界,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鳴。
其二、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精神。五位勇士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是一個兄弟般的集體,在艱難的環境中鑄就的牢不可破的集體。在歸途中,五個勇敢的人面對寒冷、冰凍、飛雪、風暴,他們的腳早已凍爛,禦寒物品已殘缺,燃料也成問題,更可悲的是食物也越來越少,身體也越來越弱。但五個人還是互相幫助、互相鼓勵著艱難地前進,誰也不願把誰落下,誰也不忍讓誰先離集體而去。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戰友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邊不走了,嘴裡念念有詞,不停地抱怨著他們所受的種種苦難,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覺,面對瘋了的戰友,在斯科特的日記里,找不到拋棄他的理由,只有患難相伴與戰友的友誼。在1912年2月17日的一個夜裡,這位不幸的英國海軍軍士離他們而去,在人類的史冊上譜寫了一曲生命的友誼之歌。作者飽含感情地描寫了斯科特,當營地的戰友發現他們的屍體時,斯科特還像親兄弟似的摟著威爾遜。五個勇士在生命最後一刻,體現出人世間最珍貴的友誼,戰友的情誼讓他們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真正體現了人生的價值,突出了悲劇的偉大之處。
其三,誠信,勇於承認失敗的紳士風度。當斯科特一行到達目的地時,斯科特發觀雪地有滑雪桿,有人比他們先到達南極,接著他們又發現了挪威國旗時,心中的沮喪和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美好的夢想成為泡影。“淚水從他們的眼睛裡奪眶而出,他們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這裡罕無人煙,斯科特他們完全可以拔掉挪威國旗,豎起英國國旗,這樣做還是可以作為第一位到達南極的人,回國後也可以宣傳宣傳,可是斯科特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受英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主張誠實守信,他們不僅守信,而且還要為第一名挪威阿蒙森他們送信給挪威的哈康國王,斯科特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的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愛追求的。這是多么高尚而又偉大的人格體現,面對成功和失敗,儘管有悲哀和沮喪,但他們還是誠實守信去做了應該做的事。作者一面不遺餘力地展示這些美好心靈,它不是悲慘,而是悲壯;不是憐憫,而是崇敬;不是恐懼,而是無畏。

藝術特色

敘事視角
《偉大的悲劇》文本採用第三人稱內聚焦的方式,如“他們已經驚慌到了極點。在日記中,人們可以察覺出斯科特隊員們是如何儘量掩飾著自己內心中的恐懼,但從強行的鎮靜中還是一再地迸發出絕望的厲叫:“上帝保佑呀!我們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勞累了’,再或者‘我們的戲將要悲慘地結束了。”
最後,終於出現了可怕的自白:“只願上帝能夠保佑我們吧!我們已經很難期盼人的幫助了。”不過,他們還是強拖著疲憊的身軀,絕望地向前繼續走啊,走啊。奧茨越來越走不動了,越來越成為朋友們的一個負擔了。在一天中午,氣溫已經達零下40度。不幸的奧茨不僅已經感覺到,而且心中也十分明白,再這樣下去,他可能會給隊友們帶來可怕的厄運。於是奧茨作好了最後的準備。他向隊友威爾遜要了近十片嗎啡,為的是在必要的時候能快速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拖隊友們的後腿。
隊友們陪著這個絕望的病人又艱難地走了近一天的路程。但是這個不幸的奧茨卻要求他們將他自己留在睡袋裡面,想要把他們的命運同自己的命運分離開。但隊友們堅決地拒絕了這個主意,儘管他們非常清楚,這樣做無疑會減輕隊里的負擔。於是奧茨只好用凍傷的雙腿踉踉蹌蹌地又走了好一段路程,一直走到夜宿的營地。他和隊友們一起睡到了第二天清晨。清早起來,他們向外面張望,又是狂吼怒號般的暴雪。在這裡,作者以第三人稱內聚焦的視角向讀者展現了幾個探險隊員在面對食物與能源短缺而環境又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的恐慌與絕望的心理活動。
這種視角的運用,充分地敞開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淋漓極致地展現了人物內心中的起伏與衝突。這種敘述手法的好處是使讀者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情緒的起伏,從第三個人的視角觀察整個事件的發展,這種內聚焦方式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充分地敞開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淋漓盡致地表現其激烈的內心衝突和漫無邊際的思路。
細節描寫
1、描摹個性的語言。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櫥栩如生,使人有“如聞其聲”之感。文本中不幸的奧茨先是要求給他十片嗎啡,以圖儘快結束自己,其他隊員堅決拒絕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早晨,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奧茨說到零下40攝氏度外面“多呆一些時候”,這句話意味著勞倫斯·奧茨這個英國皇家禁衛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地向死神走去。他給讀者留下的,是笑對死神的勇氣和驚嘆。
2、勾勒細小的景物。環境描寫的作用是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常常於細小的景物上勾勒出來。文本中對暴風雪的描寫:“刺骨的寒冷吞噬著他們已經疲憊不堪的軀體”、“冰冷的黑夜,周圍是呼嘯不停的暴風雪”、“兇猛的暴風雪像狂人似的襲擊著薄薄的帳篷”、“暴風雪颳得異常兇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等等,這細小的暴風雪之景,渲染了悲壯的氛圍,烘託了英雄犧牲的壯烈。
3、抓住細微的痕跡。事物總是在細微的痕跡上顯出同中有異來。歷盡艱險到達極點,等待斯科特他們的卻是占領者阿蒙留下的國旗和信件,並要斯科特這個失敗者為他完成的業績作證,而“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文本對國旗和信件的細微描寫,體現出斯科特強烈的愛心、對祖國民族、對事業的一片摯愛之情。
4、攝取細小的動作。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出的細小動作,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習慣和修養。作者描寫了斯科特海軍上校極其冷靜地將日記記錄到他生命的最後一息的情景,描寫了他心中美好的往事及對遙遠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念,尤其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地寫下“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隨後又悲傷地、堅決地划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體現他直面死亡,於細微處見精神,呈現出斯科特他們堅定、執著、勇於為事業獻身的硬漢形象。

作品評價

《偉大的悲劇》故事發展脈絡清晰,重要情節十分突出。作者捨棄了許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筆觸始終定格在人物的內在層面上去展開,借鑑小說的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不僅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的英雄形象,而且強烈地表現了作家主體的豐富感情、深刻思想和高尚人格。而作家的這種人格形象,又自然地滲透在整個文本的敘述之中。
——段崇軒(中國作家)

作者介紹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奧地利作家,享年61歲。1881年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庭。1900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哲學和文學史,並發表小說《普拉特的春天》。在他20歲的時候,他的第一部詩集《銀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發表第一部小說集《艾麗卡埃瓦爾德的戀愛》。
史蒂芬·茨威格史蒂芬·茨威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後的十餘年間,茨威格的作品呈現爆發式態勢。主要突出在小說和傳記作品的創作中。1917年創作戲劇《耶利米》,1920年創作傳記《馬賽琳娜德博爾德》、人物評傳《三大師》、傳記《羅曼·羅蘭》,1922年創作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和《日內瓦湖畔的插曲》,1925年創作人物評傳《與惡魔搏鬥的人》,1927年創作歷史特寫集《人類群星閃耀時》等等。
二戰爆發後,茨威格在1934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沒有停止寫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間,他先後完成了六部傳記。1942年,茨威格於巴西自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