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名詞解釋)

偃旗息鼓(名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偃旗息鼓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偃:放倒;息:停止。原意是放倒軍旗,停止擂鼓,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後比喻休戰或無聲無息地停止活動。

出自《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 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斗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

基本介紹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用法,詞語辨析,同韻詞,正音,辨形,示例,典故,

成語

偃旗息鼓

拼音

yǎn qí xī gǔ

引證解釋

偃:仰臥,引申為倒下。放倒軍旗,停敲戰鼓。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現多指停止戰鬥,也比喻停止批評和攻擊。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
《舊唐書·裴光庭傳》: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雖偃旗息鼓,高枕有餘矣。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遂麾軍直逼城下。城上偃旗息鼓,全無動靜。”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文明小史》第二十一回:“那年正想得個京察,簡放道府出來,偏偏遇著匪亂,就此偃旗息鼓的攜眷出京。

用法

褒,貶,中性均可。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事情中止或聲勢減弱。

詞語辨析

同韻詞

勢成騎虎、參參伍伍、良工心苦、深銘肺腑、雕龍繡虎、指不勝數、傳神阿堵、披文握武、兼年之儲、郭公夏五

正音

息;不能讀作“xǐ ”。

辨形

偃;不能寫作"掩"
偃;不能寫作“揠”和“愝”。
偃:放倒;息:停止。放倒戰旗,停敲戰鼓。秘密進行軍事活動,不暴露目標,也指軍中沒有動靜。現比喻停止做某事。也指收斂聲勢。

示例

1、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七三》:“現在見我偃旗息鼓,遁跡海濱,無從再來利用,就開始攻擊了。”
2、馮部前鋒,李鳴鐘、鹿鐘麟所部,偃旗息鼓,一晝夜行軍二百二十里,於二十二日晚到達北京,孫岳打開城門迎接。
3、一般人都樂於寬恕朋友,在朋友間通情達理,求同存異,而且也設身處地地為朋友著想,如果我們都能像晏君那樣把情侶作朋友去看待,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世界上的兩性“戰爭”從此將偃旗息鼓呢!

典故

《三國志·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鬥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