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和巴黎:20世紀國際金融中心的嬗變

《倫敦和巴黎:國際金融中心在20世紀的發展》專門探討倫敦與巴黎這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史,並且分歷史階段比較分析了這兩個金融中心在發展路徑上的異同點,挖掘了造成這種異同的種種因素,並且分階段地重點分析了全球化經濟與二十世紀最後幾十年的全球化經濟中,這兩個金融中心在金融地位上的變化。倫敦與巴黎是世界上兩個主要的金融中心。進入二十世紀後,兩個城市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首先,它們的金融中心地位都在下降,讓位於紐約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雖然下降,但依然是世界上的主要金融中心;而巴黎在金融功能方面卻在走下坡路,甚至被後起的國際金融中心例如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超越,並因此而在《倫敦和巴黎:國際金融中心在20世紀的發展》中被歸入第二梯隊。在這繁榮與衰退的背後,隱藏著複雜的規制、國際化、與歐盟單一貨幣區等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倫敦和巴黎:20世紀國際金融中心的嬗變
  • 外文名:London and Paris as International
  • 作者:尤瑟夫•卡西斯 艾里克•博埃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28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220478, 7543220474
  • 品牌:格致出版社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尤瑟夫·卡西斯、艾里克·博希埃編著的這本《倫敦和巴黎:20世紀國際金融中心的嬗變》通過金融這個稜鏡對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商業、社會和政治歷史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在歷史與經濟學分析中,隱藏著有關建立與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問題的一些答案。這一切能為中國金融制度的深化、開放和建設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提供借鑑

作者簡介

作者:(法)尤瑟夫.卡西斯(Yousser Cassis),(法)艾里克.博希埃(Eric Bussiere)±

媒體推薦

……中國正處於成為一個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的過程當中,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上海的崛起才能體現中國新的經濟地位——這與18世紀的倫敦和巴黎、19世紀後期的德國、20世紀初的紐約以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東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上海……還是處於一個挑戰者的地位,與巴黎挑戰倫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使得其相對於美國處於優勢,但這些優勢僅僅局限在政策、貨幣事務……或者降低美元的國際重要性的辯論之上——這與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很相似。應當把這些優勢發揮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規制、管理和穩定上。……法國對金融王權的各種挑戰都以失敗而告終,是因為法國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是一個中國並不希望重演的錯誤,尤其是在情勢對中國有利的時候。
——尤瑟夫·卡西斯
……在國際上關於國際金融中心研究的專著並不是很多,而以國際金融中心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研究的則更少。……事實上,國際金融中心始終處於演化當中。……《倫敦和巴黎:20世紀國際金融中心的嬗變》通過金融這個稜鏡對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商業、社會和政治歷史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在歷史與經濟學分析中,隱藏著有關建立與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問題的一些答案。這一切能為中國金融制度的深化、開放和建設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提供借鑑。
——王開國(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圖書目錄

代序/1
中文版序/1
第1章 引言:20世紀倫敦和巴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透視/1
第一篇 長期歷史背景下的倫敦與巴黎(1890--2000年)/17
第2章 鳳凰涅槃:倫敦在20世紀的發展/19
第3章 當巴黎夢想與倫敦競爭之時/56
第二篇 “輝煌歲月”(1890—1914年)/75
第4章 倫敦與英國的帝國主義:老問題的新啟示/77
第5章 巴黎、倫敦和國際貨幣市場:巴黎巴銀行的教訓(侶85—1913年)/105
第6章 倫敦的銀行與國際金融(1890—1914年)/142
第7章 銀行間聯盟和巴黎資本市場上的國際發行(1890—1914年)/160
第三篇 從全球性覆蓋到區域性撤退(1914—1958年)/213
第8章 既有基礎與新的機會: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1914—1958年)/215
第9章 受到挑戰的競爭力:巴黎銀行業和金融市場(1914—1958年)/258
第四篇 全球化之路(1958—1980年)/291
第10章 危機與機遇:倫敦國際銀行業的政策環境(1958—1980年)/293
第11章 巴黎交易所的國際開放:透支經濟的抑制與市場活力/323
第12章 倫敦:國際銀行中心(1958—1980年)1347
第13章 60年代法國銀行和歐洲債券發行市場/370
第五篇 國際化和全球化(1980—2000年)/395
第14章 倫敦:發動機還是溫布爾登EC2?(1980—2000年)/397
第15章 從歐洲一體化看巴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433

文摘

歷史學家的一大優勢就是了解他們所研究的過去的未來。因此,這一過程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必然性。19世紀倫敦必然地成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這應當歸因於一個事實,那就是英國經濟的成功以及英國是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心。同樣地,20世紀倫敦隨著大英帝國的消失,以及作為一個經濟強國日漸黯淡而看上去走向衰落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從一般的經濟和政治趨勢解釋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興衰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這種一般因果關係的解釋看上去更為複雜和不確定,自1900年後,尤為如此。在20世紀,英國經濟被德國超越,後者成為歐洲的支配力量,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1939年前的柏林和1945年之後的法蘭克福具有同樣的地位。相反地,倫敦在20世紀仍然是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的、歐洲最為重要的金融中心——儘管在1945年後,歐洲經濟、政治和貨幣同盟使英國處於邊緣化狀態。相似地,從世界範圍看,美國經濟令英國經濟相形見絀,日本也是如此,但是倫敦依然維持著一個重要性與紐約和東京相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明顯,這是一個不能簡單地用慣性來解釋的悖論,因為紐約也確實在二戰之後取代了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支配地位。1960年以後,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復興表明,這座城市確實具備某些與一般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不相關的優勢,而且這些優勢足以使其在全球層級體系中恢復其歷史地位。很顯然,單靠慣性不足以達成這一結果。
雖然衡量一個金融中心的相對重要性需要一些標準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但毫無疑問倫敦在20世紀初就是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對於當代人來說,這是很顯然的,因為倫敦擁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銀行、發行商、投資公司和經紀行,此外,還有更大的、更為活躍的金融市場。當查爾斯·特納在1902年遊歷了倫敦的大街小巷之後,他對此毫不懷疑:
倫敦是偉大的神的金錢的主要居所,它世人矚目的王權,是這座城市的心臟……它的最為偉大和眾多的活動在此完成;對於倫敦,儘管有著紐約的競爭以及巴黎和柏林作為貨幣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挑戰,依然是外匯和銀.行業至高無上的總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金融城一直占據著世界上最大的貨幣、資本和證券市場的位置,而且是唯一真正扮演國際角色的金融中心。在1912年到1913年間,當紐約和巴黎都向他敞開大門時,L.D.威爾格雷斯,一個加拿大銀行家在筆記中寫道“倫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國際支付的清算所”。相似地,在1914年到1915年間,另一個加拿大銀行家,W.W.斯旺森,觀察到了“雖然紐約、柏林和巴黎已經成為偉大的貨幣中心,但是儘管它們用盡可以想到的每一手段也從無可能撼動倫敦作為一個世界市場的至高無上地位”。這些同時期的人的觀點,得到了史學家們的背書——史學家們也看到了倫敦作為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具有的支配地位,但是並不贊同關於它所受到其他金融中心,最為主要的是紐約、巴黎和柏林的挑戰程度的觀點。
儘管倫敦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金融中心,但是金融在其經濟活動中並不處於完全的支配地位。倫敦是一個主要的港口,因此在1914年前,也是商業的、航海的以及其他相關活動的大本營。倫敦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是在倫敦成為一個商業中心之後成型的,而不是相反。金融城的住宅和製造活動逐步消失,因為它們所占據的空間和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已經無法與通過貿易和金融產生的租金和收入進行競爭。與此同時,隨著國際活動取代了本土活動的支配地位,倫敦日益成為世界的中心。例如,在倫敦可以找到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代表處,而且其貨幣和其他市場活動既是對國際金融力量的反應,反過來也能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相似地,商人銀行、經紀商、交易商和其他機構與人員在可靠和便利的電報通信技術的幫助下,撮合來自全球的供給與需求。國際電報的發展使得倫敦成為許多商品的中心市場,它使得投資部門可以通過對將要出現問題的預期和風險共享而連續地調整以避免市場的突然震動。更進一步,倫敦在國際商務上所具有的持續的重要性對於倫敦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是一個主要的刺激。勞埃德的保險市場主要是不分國籍地對船隻和船隻上的貨物的承保,而波羅的海交易所的主要經濟活動是雇用國際船隻。相似地,倫敦成長為世界採掘業中心與其在國際礦石和金屬分銷以及作為金融中心的重要性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唯一,倫敦也是少數幾個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的專家技術、網路及市場的,並能滿足組織、評估及為重要項目如交通、採掘等(考慮到它們其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融資的中心之一。P19-22

序言

在20世紀之初,倫敦和巴黎是世界兩大領先金融中心——從1815年起,到1914年止,在這漫長的19世紀中,兩座城市都維持了這一領先地位。在21世紀初期,倫敦依然在國際金融領域保持第一;如果將國內業務包括進來,那么它已經落後於紐約和東京,處於第三位。巴黎也從第二位下滑到第五或第八位,這取決於排名的指標和它是否排在香港、新加坡和蘇黎世這樣的金融中心之前或之後。緊隨2008年金融系統的崩潰,十年之後——這一段歷史沒能在本書中覆蓋——儘管倫敦遭受了比巴黎更大的打擊,它們的地位基本保持不變。
兩個城市背離的發展路徑提出了有關國際金融中心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金融中心的影響力與金融中心所在國的經濟實力之間的聯繫:在1815年到1870年間,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即便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在GDP指標上,這兩個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所超過,英國和法國仍然能夠維持它們在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這是因為在一個國家上升成為一個工業大國的過程中,金融所具備的顯著性有一個時滯。
第二個問題是本土金融活動和國際金融活動之間的關係問題:倫敦之所以能夠維持與英國經濟地位並不相稱的金融領先地位,是因為倫敦具有良好的體制傳承;更為重要的是,倫敦具有無與倫比的國際開放性——這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初期歐洲市場初具雛形時,金融管理當局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這一選擇在隨後一直被堅持。法國當局在這一方面,遠比歐洲其他國家,至少比德國更為謹慎。
第三個問題是金融危機對國際金融中心的層級體系的影響。一句話,金融危機的影響與造成災難性後果的戰爭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在187Q年普法戰爭中戰敗之後,巴黎就再也無法與倫敦爭奪頭把交椅,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了漫長的衰退過程。而1914年到1945年的30年戰火,也燒掉了倫敦的優勢地位,使其不得不讓位於紐約——現代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都發生在這一期間。大蕭條本身所造成的後果則小得多:紐約當然受到傷害,但是無論是倫敦還是巴黎都不可能再從紐約奪回這一無可爭辯的優勢地位。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急劇下降,全國性或帝國範圍的收縮壓倒了世界性的影響。
第四個問題是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在19世紀50到60年代期間,當巴黎試圖在國際證券發行領域超越倫敦的時候,遭受了倫敦激烈的抵抗;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作為法國法郎相對被低估,以及巨大經常賬戶盈餘的結果,法蘭西銀行儲備了大量的黃金和對外債權,主要是英鎊,這給英格蘭銀行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採取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但是1968年5月的事件使之再次遭受挫敗。所有這些來自巴黎的挑戰,都受到了政治權威的鼓勵或引導,但是所有這些挑戰最後都是曇花一現,並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法國並不具備擁有國際金融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法國的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國際貿易份額相對較低,金融服務範圍相對較窄以及自由化程度不夠等。然而,在倫敦與巴黎之間以及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問的關係的主要特徵是合作而非競爭。1914年之前國際金本位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銀行之間的密切合作的結果,尤其是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之間的合作最為重要,前者被凱恩斯稱為“金本位體系的管理者”,而後者所擁有的巨大黃金儲備可以用來穩定這一體系。
歷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著未來,面對上述四個問題,對中國和上海來說,有什麼經驗和教訓可言?
首先,中國正處於建設成為一個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的過程當中,這一點毫無疑問。舉世公認的是,自從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它就已經擁有了一個金融中心。然而,上海的崛起才能體現中國新的經濟地位——這與18世紀的倫敦和巴黎、19世紀後期的德國、20世紀初的紐約以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東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第二,上海的優勢與其說是來源於國際金融活動,還不如說是根植於本土金融活動——相對於倫敦,這一點與巴黎,後來的紐約甚至東京更為相似,而香港的崛起則更多地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三,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太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金融秩序,上海可能爬上國際金融中心非常高的位置,就像18世紀的阿姆斯特丹、19世紀的倫敦和20世紀的紐約,但這依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國經濟體量必須超過美國,但是這本身並不是一個充分條件:當紐約在1914年前開始挑戰倫敦時,美國的GDP已經是英國GDP的2.5倍,人均GDP比英國人均GDP高出20%——這一過程花了30年才完成。上海在施展其國際影響力之前,必須滿足一些基本條件,尤其是在人民幣的角色和發展更為廣泛的金融機構和市場方面要有所作為。此外,一個單一的占有支配地位的金融中心比兩個互相聯繫、互為補充的金融中_心,如香港和上海,更有可能獲得世界頂尖地位。
眼下,上海還是處於一個挑戰者的地位,與巴黎挑戰倫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這有一個暗含的意思,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第四點——金融中心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使得其相對於美國處於優勢,但這些優勢僅僅局限在政策、貨幣事務方面,比方說降低美元的國際重要性的辯論之上——這與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很相似。他們應當把這些優勢發揮在國際貨幣體系的規管和穩定上面,正如法國在經典金本位之下所發揮的作用一樣。從另一方面看,法國對金融王權的各種挑戰都以失敗而告終,是因為法國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是一個中國當局並不希望重演的錯誤,尤其是在情勢對中國有利的時候。
尤瑟夫·卡西斯
2011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