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葆春

倪葆春

倪葆春(1899~1997)男,浙江諸暨縣人。九三學社社員。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顧問。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一級教授。上海市第一、三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倪葆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97
  • 職業:醫生;教授
  • 畢業院校:美國芝加哥大學
  • 妻子:王淑貞
簡介,生平,事跡介紹,著述,

簡介

倪葆春(1899年-1997年):中國醫學家、中國整形外科先驅和上海第一醫科大學創始人之一。浙江鄞縣(今寧波)人。1899年10月出生於浙江諸暨縣。1916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附中,1917年進入北京清華學堂。1921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25年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師從著名的整形外科專家約翰.大衛斯教授進修整形外科。1927年回國定居上海。1928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開設整形外科門診,發表《局部麻醉裂唇修補術》一文。1935年升任教授。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調任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副總隊長兼昆明辦事處主任,主管雲南地區戰地救護工作。1945年返回上海,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時,接受毛主席、周恩來聯合簽名的任命狀,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他是上海市第一、三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 1997年10月28日倪葆春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8歲。
倪葆春

生平

1899年10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16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1917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
1921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25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獲得洛氏獎學金,開始從事整形外科的研究,師從當時著名的整形外科專家約翰·戴維斯教授。
1927年,回國。1928年,出任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醫,並擔任人體解剖學的助教。1928年,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開設整形外科門診。1935年,升任教授。1946年1月,出任上海聖約翰大學代理校長。1946年11月,出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的院長。
1941年,因抗日戰爭,被調任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副總隊長,併兼任昆明辦事處主任,負責雲南省等地的戰爭醫療救護工作。1945年,由後方返回上海。
1952年,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副院長,曾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的顧問。1997年10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八歲。
倪葆春曾先後是上海市第1、2、3屆人大代表,並是上海市政協第5和第6屆的委員。他還是九三學社的中央委員。

事跡介紹

探尋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的源頭,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倪葆春。他是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的最早開拓者,也是在醫學院校建立現代整形外科學科的第一人。
1899年10月,倪葆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16年,他以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清華學堂。寒窗苦讀,負笈西學,幾乎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醫學大家們的必經之路。1921年,倪葆春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又經5年求學,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他在洛氏獎學金的支持下,師從當時著名的整形外科專家約翰·戴維斯教授,開始從事整形外科研究。
1928年,倪葆春學成回國,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擔任校醫和人體解剖學的助教。1936年,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仁醫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整形外科。在此期間,像北京協和醫院外科董秉奇教授等一些在西方學習過整形外科的中國醫生,也在嘗試著開展唇齶裂修復、眼鼻改造等整形美容手術。1949年,倪葆春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報導了用肋軟骨移植治療鞍鼻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國內醫學雜誌最早刊登有關現代美容外科的論文。此後,精勤不倦的耕耘者們在這個全新的領域裡探索實踐,為整形外科日後的發展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除在整形外科領域有開拓性的成就外,倪葆春在醫學教育事業上更是貢獻卓著。他深知,中國的醫學事業不能靠一個人孤軍奮戰,唯有教育才能播撒醫學的種子,才能把薪火代代傳承下去。倪葆春坦率地說:“在我60歲之前,我的學生能超過我,比我們許多人做得更好,這就是我的希望。”正如他說的那樣,教書育人就是他的人生目標。就算在戰火頻仍的時代,他依然不辭艱辛。
抗日戰爭爆發後,地處上海虹口的同仁醫院無法維持,不得不遷到九江路聖三一堂北部學舍。1931年10月國中國軍隊西撤時,倪葆春和其他相關人士一起出面交涉,租下了長寧路中山花園對面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將其改造為同仁第二醫院,收治難民、傷兵,並作為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1939年,倪葆春調任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副總隊長,併兼任昆明辦事處主任。聖約翰醫學院的部分醫生、護士組隊,在倪葆春的率領下負責雲南等地的戰時醫療救護工作。
1947年1月,已從滇緬公路回到上海的倪葆春出任上海聖約翰大學代理校長。同年11月,倪葆春擔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就任後,他在給美國基督教在華高校聯合董事會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當和平降臨時,我們大多數人當然回到上海,但我們發現同仁醫院暫棲於福建路,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東西,包括書籍和病例檔案,但宏仁醫院卻保持了大部分設備。所以,現在我們把兩個醫院都合併在宏仁……目前我們有154名學生,在56名教職員中有44人搞臨床……”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時局下,他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寵辱得失,而是時刻顧念著醫學院的生存安危和發展前景。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3座著名的醫學殿堂合併組建了上海第二醫學院。倪葆春接受了毛主席、周總理聯合簽名的任命狀,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兼廣慈醫院院長。為上海第二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倪葆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上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沈克非外科學》一書中,倪葆春撰寫了有關整形外科的章節。1980年,垂暮之年的倪葆春發揮餘熱,將楊之駿等編著的《燒傷治療學》譯為英文,於1982年在西德出版。
倪葆春秉性平和,晚年更是超然物外,將名下的一幢花園別墅捐贈給了上海第二醫學院。年逾古稀之時,他主動填寫了遺體捐獻書,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醫學事業和醫學教育事業。

著述

《局部麻醉裂唇修補術》
《燒傷治療學》(中譯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