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家村(浙江紹興市柯橋區下轄村)

倪家村(浙江紹興市柯橋區下轄村)

倪家村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部的會稽山麓。東與富盛街相接,南屏龍池崗大山,西鄰宋六陵,北與萬戶村隔富盛江相望,處於宋六陵、建初買地刻石、吼山3個歷史文化勝跡的中間。村裡的長竹園戰國古窯址,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倪家村
  • 外文名稱:Nijia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75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部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浙D
村情簡介,當地氣候,當地風俗,農業發展,村子舊況,農田基本建設,茶產業,村辦工業,工業及招商,文明建設,地圖信息,

村情簡介

原由倪家、瓜嶺、水昌3個自然村組成,村民以倪姓為多,李、蔡、許、馬等次之。80年代末,拆遷瓜嶺、水昌2個自然村,在倪家自然村的基地上,全面規劃重建了倪家新村。與富盛村、方潛橋村、富盛街道組成了一個貿易集市,歷來是山區與平原物資交流的集散地。隸屬於富盛鎮。1992年,全村483戶、1551人,並有外來做工人員1000多人。水田1137畝,山林6200畝。其中茶葉1100畝,杉木林800畝,竹山550畝。

當地氣候

春季,東亞季風處於冬季風向夏季風轉換的交替季節,南北氣流交會頻繁,低氣壓和鋒面活動加劇。
夏季,隨著夏季風環流系統建立盛行東南風.秋季,夏季風逐步減弱,並向冬季風的過渡,氣旋活動頻繁,鋒面降水較多,
冬季,東亞冬季風的強弱主要取決於蒙古冷高壓的活動情況,天氣過程種類相對較少。氣溫冷暖變化較大。

當地風俗

十分講究行郎的威儀。一頂八抬花轎,兩側各有身著清一色長衫的六名行郎壓陣保駕。行郎由男方延請,在吹吹打打的迎親中,他們手提轎燈,前呼後應,顯得特別招眼,把男方炫耀虛榮的戲唱足了。
因此,主人在遴選行郎時條件苛刻得像在招收儀仗隊員,要求標準是小伙子必須高大剽悍,儀表堂堂,又能說會道善飲酒,具備公關能力。這樣的要求當然也有其理由的,特別是那時的“黃道吉日”,迎親隊伍“撞車”情況多,誰的實力強,誰就獲得搶先權。
然而,最難煞行郎的是那身要求絕對整齊劃一的行頭——長衫,在當時可算是高檔次、大腕級的鄉間服飾。平日衣不遮體的莊戶人家,無奈只有向富戶借用。雖是小心翼翼,但仍難免閃失,在行頭上留下油漬或香菸焦洞什麼的,招來“吃賠”的麻煩。
隨著花轎的消失,行郎也慢慢絕跡。不過仍把迎親隊伍中扛嫁妝的小伙,稱作行郎。如今的農村小伙,大都拿得出一二套西裝來,他們瀟灑入時,嘻嘻哈哈無所顧忌,迎親動輒乘車舟,已無半點前輩勞頓之苦。
婚嫁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叫做關牛團。當地人將牛棚稱之為牛團,因此,關牛團就是關牛棚。關牛團的習俗始於何時,因無這方面的文字記載亦無從查考。但是從諸暨民間眾多的傳說中有一種比較統一的說法,認為媒人就是任勞任怨的“老黃牛”,“關牛團”之習俗恐怕與媒人這一綽號不無關係。

農業發展

村子舊況

本世紀70年代末,倪家村人仍守著人均4分的口糧田,到1977年,糧食畝產不上500公斤,乾茶畝產僅47.5公斤,村民年人均收入119元。每到年底年初,村民四出借糧,年終分配得靠村民上山砍松毛頭兌現。集體空,村民窮,鄰村人說:寧可里山鄉下頭,有囡不嫁倪家。1978年後,村黨支部在書記李天榮的帶領下,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

農田基本建設

主要抓了三條:一是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保證糧食生產。1978年冬至1979年春,村民披霜冒雪,挑燈夜戰,開挖東溪、西溪,改造淹死田500多畝,並逐年進行砌保土,修渠引水,糧食畝產迅速提高,並穩定在1000公斤左右;

茶產業

二是利用丘陵山坡,發展茶葉生產。從1978年起,大幹兩個冬春,削平三個山頭,搬動2400多個土石方,新開速成密植茶園460畝,並對640畝老茶園進行輪翻改造。1988年,全村1100畝茶山平均畝產乾茶261.5公斤,被評為紹興縣茶葉大面積高額豐產科技成果;

村辦工業

三是發展工業。1978年,村里辦起了一個鐵木機的織布廠,後又在4台舊鐵木織機、兩間舊平房基礎上,創辦了浙江省第一家平絨生產廠,定名為紹興平絨廠。
1984年,倪家?村農業實行口糧田、飼料糧田責任到戶,商品糧田由種糧大戶承包。茶葉由種茶能手承包,並建立了山林護養隊、竹山管理隊和蔬菜隊,牛場、豬場、雞場,實行專業承包。村領導的主要精力放在村辦企業上,村辦工業有了長足發展。1984年,村辦茶廠遷址擴建,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0000擔,定名為紹興豐盛茶廠。1985年,紹興平絨總廠增掛地方國營牌子,形成織造、劈絨、染整能力。1986年,易名為浙江省紹興平絨總廠,以廠帶村,發展生產。1990年,20000紗綻棉紡廠竣工投產。棉紡分廠、織造分廠、染整分廠、機修分廠構成了平絨總廠的紡、織、機修配套生產能力。
1992年,村固定資產總值為6411.1萬元,工農業總產值9809萬元,銷售收入9530.1萬元,稅利1249.5萬元。村民人均集體分配收入2600元。

工業及招商

村辦工業的發展,使倪家村嘗到了辦工廠的甜頭。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中,幽蘭牌平絨1987年獲省優產品稱號,1988年獲部優產品稱號,並於1985年開始,衝出國門,遠銷海外,開創了浙江省鄉鎮企業紡織產品出口創匯的先例。紹興豐盛茶廠的茶葉也在同年出口外銷。村、廠同時開始並歷年被評為省、市、縣出口創匯先進單位,浙江新聞界驚呼山間飛出創匯龍。平絨總廠1988年奪得了紹興縣出口創匯金杯,1989年獲得農業部、經貿部出口創匯大戶的殊榮,1990年被國家貿工農基地辦公室批准為第一批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企業,並成為國家二級企業,列為大中型企業、省重點骨幹企業。繼1988年被批准享有自營進出口權後,1992年經過複查核准,再次獲得自營進出口權,並擴大了經營範圍。幽蘭牌平絨、大提花貢緞、防羽布、服裝遠銷美國、韓國、日本以及東歐、西非、港澳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總額1049萬美元,其中自營出口445萬美元。
1987年,平絨總廠與澳門南光紡織品有限公司、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合資組建了新富紡織有限公司,總投資200萬美元。1988年,引進了美國、西德、西班牙的先進染整設備。1992年又與香港偉豐公司合資組建了紹興天一時裝有限公司,總投資380萬港元。還與香港裕民(遠東)工業有限公司達成了合資組建紹興天勇液壓件有限公司的意向和補償貿易引進先進印花設備的協定。另有3人赴俄羅斯籌建境外獨資企業。平絨總廠已在香港、西非、俄羅斯設立了穩固的銷售點,為擴大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覆蓋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明建設

自1980年以來,倪家村經過不斷發展,已形成了7.26萬平方米的工業區。花園式的廠區,寬敞高大的廠房,機聲隆隆,熱氣騰騰。村民的住房統一規劃,統一拆建,統一分配。自1984年開始,到1992年基本完成,一式的二層樓房排列整齊,水泥道路平坦寬暢。
村級集體福利設施基本完善,全村實行退休制度,農民退休享受每月50元的退休金,職工退休實行養老保險金。每戶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安裝了閉路電視。醫療衛生以村衛生院為中心,並與紹興第二醫院聯網掛鈎,村民治病減半收費。敬老院、託兒所、幼稚園齊全。村民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國中的入學率達100%,35周歲以下的村民普遍達到高小以上文化水平。自1981年以來,村辦企業每年輸送部分職工去外地培訓、學習。1985年開始,每年選送職工去大專院校學習,並在廠內開辦各類短訓班。1992年,委託中國紡織大學開設紡織、印染兩個專業,50名職工參加學習。文化娛樂設施,除鎮影劇院外,平絨總廠建有卡拉OK廳、圖書室、檯球室、籃球場,村里還定期組織各類文體活動。村級經濟的發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改變了村民的精神狀態,全村老有所養,小有所教,鄉鄰和睦,敬老愛幼。自1978年以來,全村無偷盜,無賭博,無重大案件,無超計畫生育。1984年獲省三八紅旗集體,1988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黨總支書記李天榮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陳慕華、宋健等領導視察倪家村時,對倪家村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國家技術監督局副局長白景中為紹興平絨總廠題詞:鄉鎮企業的楷模,中國農民的希望。

地圖信息

地址:紹興市越城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