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城

候城

候城是瀋陽西漢時期的名稱,是瀋陽建城後的第一個名字,西漢時期隸屬遼東郡。1993年,考古專家在今瀋陽故宮北牆外,發現侯城遺址。最早可以延伸到2300年前戰國時期的燕國著名將領秦開築城。

辨誤:候城作為當時的軍事前沿,深入東胡腹地。

故,候城的候字,是斥候的候有瞭望偵查之意,不是諸侯的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候城
  • 別名:方城、瀋州等
  • 現址:瀋陽市
  • 始建時期:戰國燕
  • 遺址位置:瀋陽中街方城附近
  • 城市等級:縣治(秦漢)
歷史沿革,引證解釋,候城-典故,遺址尋訪,

歷史沿革

西漢時期,稱候城,隸屬遼東郡。
東漢初期,隸屬遼東郡,後期隸屬玄菟郡
三國時期,公孫氏據遼東五十餘年,隸屬玄菟郡。
東晉時期,高句麗族焚毀候城,並在南郊設立蓋牟城
唐時期,改稱為瀋州。

引證解釋

候城-典故

候城最早由2300年前戰國時期的燕國將領秦開所置,根據《墨子·備城門》:“三十步置坐候樓,樓出於堞四尺,廣三尺,廣四尺,板周三面,密傅之,夏蓋其上”,“候”字是瞭望的意思。作為當時的軍事前沿,深入東胡腹地。
西漢時期,“候城”首次以城市身份出現,是史書記載的瀋陽大規模聚居之始。
瀋陽故宮北牆外,也是1993年發現“候城”遺址的地方,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調查,大致勾勒出的候城範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遺址尋訪

相關專家能夠確定“候城”遺址的大概位置,但是挖掘工作並沒有開展,還需要確定具體方位。根據資料記載,候城是能夠追溯到的瀋陽建城的起點,但當時僅限于軍事駐地。候城面積不大,四面城牆,每面城牆長几百米,還都是土砌成的。[2]
一位曾親臨挖掘現場的考古專家介紹,當時發現的遺址東西走向,長度有170餘米,殘體高在2米以上,專家考證此為候城北牆,修建於戰國晚期,地表有很多繩紋磚瓦,還有不少夾砂紅陶器具殘片和錢幣等物品。當年發現的城牆遺址並沒有被破壞,旁邊還有護城河的遺蹟。瀋陽民俗學家齊守成說,候城只是單純的城,由於軍隊的進駐,才逐漸形成規模,然後在這裡建了城。
候城遺址大致範圍候城遺址大致範圍
當年發現的城牆遺址並沒有被破壞,旁邊還有護城河的遺蹟。瀋陽民俗學家齊守成說,候城只是單純的城,由於軍隊的進駐,才逐漸形成規模,然後在這裡建了城。
城牆遺址有望與人們見面
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和調查,可以大致勾勒出候城的範圍——以瀋陽故宮北牆外為起始,向南延伸,正陽街到朝陽街的區域,瀋陽故宮及瀋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內。然而,這也僅僅是大概確定的範圍,具體的位置要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才能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