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漏斗管吸氣法

目前科學也承認,人體存在著有待開發的極大潛能。我在《新說》第五章第一節“自然呼吸法”中也談到了“先天(內、外)呼吸法”的一些做法及體會。然而,這些方法不屬於一般聲樂學習者所研究、訓練的範疇,所以,在網上也就不深談了。

概述,唱法特點,優點,問題,聲氣結合,方法介紹,總述,

概述

目前科學也承認,人體存在著有待開發的極大潛能。我在《新說》第五章第一節“自然呼吸法”中也談到了“先天(內、外)呼吸法”的一些做法及體會。然而,這些方法不屬於一般聲樂學習者所研究、訓練的範疇,所以,在網上也就不深談了。
很高興看到玉音版主發起的這個樓。我曾經研究過咽音,對林俊卿大夫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有所了解。所以,也想藉此樓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唱法特點

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觀點來看,每個事物都是一個太極,都有它的陰陽兩面,除非它已經完美到接近真理——無極大道了。就眾多的聲樂學派來說也一樣,所以,如何學習、吸收各家的優點和長處,放棄、避免自己的短處和缺點,是我們聲樂學習者應該很好研究、把握的事。

優點

如玉音、夢竹先生及各位朋友在前面所談的那樣,咽音唱法的確有許多優點。我體會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1、研究“倒漏斗管發聲”,能有效地幫助上高音
2、“張大口”,能有效地幫助放鬆口、舌、下巴,打開喉頭,掛上高位置;
3、“蛤蟆氣”,能使腹肌產生一定的彈力,並使氣息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4、“氣泡音”,能治療因發音不正確而引起的聲帶疾病,恢復嗓音健康。
所以,在《新說》的“氣息作用於聲音管道的聲氣結合情況”一節中,我就談到了咽音唱法的“倒漏斗管上聲音管道發聲法。並且,我在具體輔導發聲時,經常會在練“大、小哼鳴掛高位置”以及“練反向深氣息”時,借鑑和引用“張大口”和“蛤蟆氣”練習的一些原理和方法。

問題

我覺得,咽音唱法尚值得探討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倒漏斗管發聲法”是咽音唱法的特點,然而,它就像是“高音短笛”,僅是人體樂器的一部分,所以還不完整,有待補充完善。
從《新說》的研究觀點來看,還應該加上“順漏斗下聲音管道”,以及“反漏斗全聲音管道”等做法,那樣的話“聲音、氣息發聲管道結合法”理論才能算完整(附文於後)。在實際演唱中,神秘來賓、櫻雨等朋友也都已經體會到了“順漏斗下聲音管道”的實際存在,以及它的真實聲音效果
2、咽音唱法氣息運用方法,仍然是“收腹頂氣、撐下肋保持”的“橫膈膜控制氣息法”。這個方法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但隨著聲樂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嘆氣唱法”的提出來後,相比較“橫膈膜控制氣息法”就顯得氣息淺、沒有根,而且聲音不夠通暢,演唱不夠自然了。
所以,越來越多的圈內人士和專業院校開始了“嘆氣唱法”的研究和探討。《新說》則進一步向“橫膈膜控制氣息法”提出了質疑,並直接提出了以“貼、嘆、支撐——聲氣場調控法”取代之的觀點。相信神秘來賓、櫻雨等朋友也都已經體會到此觀點的實際內涵和效應了。故而,我認為“改變氣息運用方法”,也是研究咽音唱法的朋友們應該考慮的問題了。其實,只要在練"蛤蟆氣"的基礎上,將小腹內收上頂改為外放嘆氣落地,就可以有效地改變咽音氣息運用方法,使氣息更深,聲音更有根了。
總之,聲樂訓練是有一定具體聲音效果標準的,我覺得,我們應該跳出門派之爭,在咽音唱法所取得的原有成就的基礎上,努力發現並學習各家、各派的優點,集大成,更上層樓,爭取早日獲得真正“鬆通柔亮、轉換收發自如、穿透力強、感染力大、演唱輕鬆、自然、耐唱”的科學的發聲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喔。

聲氣結合

氣息作用於聲音管道的聲氣結合情況
吹笛子、吹洞簫所發出的優美聲音,並不是人的聲帶唱出來的,而是由人嘴吹出來的氣息作用於竹管,再經管道壁產生振動然後發出的,簡單說就是氣息和管道相結合所產生的樂音,也就是聲音通道的功用。
人體既然是個高級樂器,能不能以這個原理吹出聲音來呢?能!“吹口哨”就是氣息作用於嘴唇小管道所發出來的。而唱歌的話,只要在氣息和管道結合的情況下再加入以假聲為主的音波,就能發出動聽的歌聲。國外一些著名的美聲唱法的女高音就是用這個原理唱的。所以說:1、會唱歌者“唱的是氣”而不完全是聲;2、會唱歌者的發聲,好象不是直接從喉頭唱出來的,而是用氣在聲音通道中“吹”出來似的。

方法介紹

我認為,聲音通道有顯態和隱態兩種,而所用的氣息則有後天氣和先、後天混元氣兩種,具體的結合方式有以下三種:
頭部上聲音通道(倒漏斗管)聲氣結合法
五、六十年代,我國著名的林俊卿大夫創辦了《上海聲樂研究所》,專門研究和教授西洋美聲學派中的“咽音唱法。此後又經過了他的學生們(尤其是王寶璋教授)的實踐和探索,設法將“咽音唱法和中國歌曲的咬字、吐詞、行腔、韻味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賦予“咽音”唱法新的生命,使它成了中國聲樂中的一朵“洋為中用”的奇芭。
咽音唱法的做法是:⑴、放鬆下巴肌肉及舌頭,抬頭張開嘴吧,打開頜骨;⑵、用意念將口腔肌肉(會厭、舌根及咽壁)調節成一個小咽壁管,他們稱為“倒漏斗管”;⑶、然後使聲氣波進入“倒漏斗管”並在咽管中產生高泛音共鳴。它的原理就是:在“意念”作用下的“氣息”、“聲波(混入真聲成分的假聲波)”以及“咽壁管”三者的協調配合[1]。這種方法有一定的特色,尤其利於唱高音
林大夫是酷愛聲樂並對聲樂研究有很深造詣的醫生,所以“咽音唱法是建立在解剖生理學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研究,也就是立足於顯態生理系統基礎上的研究,是有一定道理的。“咽音唱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治療聲帶疾病有著一定的功效[2],其原理又是什麼呢?⑴、它著重是用“氣息”夾帶著音波(假聲)“吹”進發聲管道從而產生聲音,故爾減少了真聲帶的負擔;⑵、它著重用“發聲管道”來承接所“吹”進來的聲氣波,故爾減少了口腔、舌頭、下巴、喉頭等處的負擔。所以,對解除喉頭疲勞,恢復嗓音有較佳的作用。
據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咽音唱法的原理就是:聲氣波作用於頭部“倒漏斗管”所產生的聲音效果。所以,我覺得也可以稱之為:上聲音管道聲氣結合發聲法,這是後天氣在顯態聲音(空腔管)通道中的運用。
咽音唱法是比較典型的上聲音(倒漏斗)管道運用法。一般來說常規教學中並不強調咽音唱法,其實,講究掛高位置的唱法,無論*前還是*後,只要能掛上高位置,實際上都已經藉助了上聲音管道的功用,有了上聲音管道聲氣結合發聲法的效果
胸腹部下聲音通道(順漏斗管)聲氣結合法
我們可以將“上聲道倒漏斗管”比作人體大吹奏樂器的短笛,那么,相對來說也應該有個“下聲道順漏斗管”洞簫、巴松或拉號了。
傳統養生學泄漏了一個“道家修煉的密傳關竅”[3]——人的肺與下丹田之間有“虛空一管” (見圖六),“乃為肺呼吸與丹田之間的通道,即是後天之氣與先天之炁接通的唯一路線”。就是說:人在胞胎中時,並未形成口鼻呼吸而用的是先天吸呼,即通過此“上接肺部下連臍帶的無形管道”從生母呼吸中獲取先天炁。那時,上半身和下半身是渾然一體相連的,全身炁脈也息息相通毫無隔閡。然而,一旦出生就落於後天,開始用肺來呼吸了,於是經橫膈肌一阻隔,後天呼吸之氣就不能從上半身流入下半身,無法和下丹田乃至全身的先天炁結合了。所以,要使先、後天氣結合,就必須找到、打開並運用此關竅
根據“咽音唱法的道理,我們同樣也可以類推出這條從心窩關竅口開始到腳跟的人體下半身的隱形“下順漏斗管聲氣通道”的發聲原理:⑴、用“意念”作指揮,流動的“氣息”為動力,夾帶著“(假聲為主的)聲波”為基音,聲音通道為樂器管道或長喇叭;⑵、將氣息和聲音嘆入管道中,帶動下半身的先天氣一起震動發音。不難看出,這是混元氣在隱態的經脈聲音(網路)通道中的運用。
管道音時應該注意:⑴、下半身必須放鬆,第三、四道聲音關卡、胸部人盤、腹部地盤以及聲音通道都要打開,始終保持聲氣管道的通暢。⑵、始終要把握住氣息流動的感覺。所以,我常說“唱的是氣”,“聲音是好象用氣‘吹’出來的”,“音越高氣息也應該‘吹’得更長、推送(流動)得更遠”。⑶、要把握好“氣、波、聲(假聲、真聲)”之間的轉換。這樣,再結合前面所談到的“貼、嘆、落”的內容進行具體操作,就能產生優美、柔和、通暢而又有一定力度的聲音來。
全聲音通道(反漏斗管)聲氣結合法
就是同時運用上、下或曰順、倒兩反向的漏斗管聲音通道,這是後天氣和先、後天混元氣同時在隱、顯兩態的聲音通道中的綜合運用。(見插圖七)
練上聲道倒漏斗管音好比“蓋高樓”。往往會因為注意力全在上面,再加上傳統都用橫膈膜控制氣息法的頂送氣、憋撐氣的做法,氣息深不下去,失去了平衡。所以,聲音容易淺而且飄,成為“空中樓閣”。
練下聲道順漏斗管音好比蓋樓房的“挖地基”。氣息可能會放下去,但卻容易顧不了掛上聲音的高位置,失去了平衡。所以,成了“光挖地基而不蓋高樓”,也不完整。
只有先定好蓋高樓的計畫(掛高位置),再挖好地基(下聲道順漏斗管嘆氣發聲),然後才能讓高樓拔地而起(聲氣反作用於上聲道漏斗管),這樣就完美了。而且,地基挖得越深,樓房也就能蓋得越高;下聲道的聲氣越深,上聲道的位置就能越高,聲氣場的共振就會更厲害,聲音當然也就更漂亮了。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地研究聲氣與反漏斗管全聲道結合的情況及其功用,並很好地加以運用。
在進行全聲道聲氣練習時,除了前面所講到上、下兩聲道的注意事項外,還要注意幾點:⑴、上管道的漏斗口在軟齶與咽壁交界處,下漏斗口在心窩中丹田關竅口,在兩管道之間實際上還有個喉頭到心窩的短通道,也就是說要把上下兩通道連線起來的話,就必須注意聲帶所發出的基音波應該穿越此短管道直接送到上下兩聲音管道口,再發音。⑵、在發聲時也可以不理會喉頭到心窩的短通道,而感覺到這兩個漏斗口之間(口、咽喉、上胸)都是空的沒有一點東西,基音波就直接進入上下管道。⑶、或者“無孔笛兩頭吹”,發聲時可不理會兩個漏斗口當中的空間,而直接從上、下漏斗口反嚮往兩頭“吹”出聲音來。⑷、然後,再根據演唱的內容來調節發聲管的長短,調節氣息和假聲、真聲的比例,以及音色、音高等。

總述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整體”以及“平衡”,所以我們應該在(分別)練好上、下兩聲道的情況下,更重視全聲道的練習和運用,因為這才是獲得整個人體太極聲氣共振場聲音效果的前提。
綜上所述,無論呼吸練習、控制保持氣息的練習以及聲氣結合的練習都要自然,不可做作;在氣息運用練習中要非常注意意念的運用,真正會唱歌者首先重的是“意”,其次是“氣”,最後才是“聲”。正因為氣息聲樂的生命,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對“三氣”學說在聲樂中氣息運用問題上的探索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