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論

信息化論

本書試圖就國際、國內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以及近年來著者關於信息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一個比較系統的、全面的介紹和討論。

基本介紹

  • 書名:信息化論
  • 作者:周宏仁
  • ISBN:9787010057002
  • 頁數:669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8-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紙 張:膠版紙
  •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從全球的角度討論了現代信息技術、當代信息革命、信息化、信息社會以及信息革命的未來發展等基本問題。第二部分結合我國實際討論了國家信息化推進中所涉及的各種戰略、政策、規劃、技術、套用等重大問題。第三部分重點討論了與信息化相關的治理問題,以及戰略和戰術層面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第四部分討論了以信息化所引起的經濟社會轉型研究為基礎,構造信息化學術研究的框架體系的可能性。
讀者對象:各級政府官員,企業家,信息化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信息化工作者,大專院校學生和研究生

作者簡介

周宏仁,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1984年6月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機系獲得控制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20世紀60和70年代,在科研和工業部門從事系統工程研究,先後任課題組組長、專業組組長、型號線負責人、工程師及高級工程師。1984年10月起,先後任國家計委委員、經濟信息管理辦公室主任、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總工程師。1990年5月起,任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跨區域高級顧問。2002年2月起,兼任聯合國信息與通信技術工作組高級顧問,以及上海、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的主任或副主任。曾當選為四川省第六屆省人大代表、常委,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外事委員會委員。
信息化論

目錄

第一章 現代信息技術
第二章 當代的信息革命
第三章 信息革命與工業革命
第四章 信息化
第五章 信息社
第六章 信息革命方興未艾
第七章 中國的信息化道路
第八章 信息化與工業化
第九章 信息化與和諧社會
第十章 農村信息化
第十一章 信息化與農民工
第十二章 電子政務概論
第十三章 政府信息化的發展
第十四章 電子政務的推進
第十五章 城市管理信息系統
第十六章 電子商務
第十七章 數字世界的治理
第十八章 信息化的關鍵成功因子
第十九章 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第二十章 信息化:學術研究的新邊疆

序言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可以用“三化”來概括,即: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
舊石器時代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因為他們學會了說話、製作工具和使用火。隨後的農業革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使人類由靠“採集食物、捕獵動物”為生走向以“栽培植物、畜養動物”為生,人類文明開始了“農業化”的進程。農業革命發生以後,動植物的馴化或者說農業化,就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恆的主題。“民以食為天”,農業化不會結束,人類不會放棄農業生產,再回到原始社會,依靠大自然的施捨,依靠捕捉小動物、採集食物為生,這是毫無疑問的。只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化被注入了新的內涵,農業化的水平不斷提高。
1775年前後蒸汽機的發明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結果使人類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走向以“貨物和服務的商業性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經濟,人類文明從而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化”。工業革命不僅導致了第二產業的產業化,也有力地促進了第一產業的農、林、牧、副、漁業等的產業化,專業化、機械化、自動化、化學化等成為工業化的大農業的特徵;工業革命還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產業化。如金融業、保險業、運輸業、教育業、零售業(如沃爾瑪、家樂福等)、飲食業(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等都向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在“貨物和服務的商業性生產”過程中,人類不斷地發明和引進先進的科學和技術,提高貨物和服務的商業性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科學與技術革命的發展,工業化的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等不同的階段,工業化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工業化只有發展,沒有結束。

文摘

第一章現代信息技術
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三)網際網路階段(網路計算階段)
1969年出現的ARPA網被視為網際網路的雛形,其初衷是建立一個供美國全國範圍內的研究人員共享各種理念的計算機網路。最早的ARPA網連線了美國的4所高等院校,即位於洛杉磯的加州大學(這是第一個節點),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州大學,斯坦福研究院和猶他州立大學。1971年的時候,已有將近24個節點計算機連線在ARPA網上,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3年後,節點達到62個;而到1981年的時候,節點數已超過200個。ARPA網是第一個採用“包交換”網路連線不同種類的計算機的網路,也是第一次使不同品牌、大小、型號、速度的計算機之間可以進行數據(信息)的交換。但是,ARPA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因為它連線的是主機,而不是網路。
20世紀70年代初,許多國家希望加入ARPA網。ARPA網也進行了許多改進,以便適應計算技術網路化發展的需要,最終,使多種網路能夠接入ARPA網,從而鋪平了網際網路發展的道路。1983年,ARPA網開始向公眾開放,並於1984年分成為兩個部分,即面向研究活動的ARPA網和用於軍事運作活動的國防數據網(DDN)。1990年,ARPA網被更先進的、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建立的NSF骨幹網所取代。
80年代,筆者在討論信息化社會的時候,曾經提到過自來水網、電網、煤氣網是工業化社會的特徵,而信息網則是信息社會的特徵。它應該像自來水網、電網、煤氣網一樣,打開開關,信息就源源而來。不同的是,水流、電流、煤氣流是單向流向用戶的,而信息流則是雙向的:既包括流向用戶的信息,也包括用戶向外傳送的信息。現在,這種信息網的基本框架體系已經形成,這種構想正在變為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