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鱷蜥

信宜鱷蜥

信宜鱷蜥的全身為橄欖褐色,側面較淡,染有桃紅或桔黃色並雜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橫紋,腹面呈乳白色,其邊緣帶有粉紅色或桔黃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信宜鱷蜥
  • :動物界
  • : 蜥蜴目
  • : 鱷蜥科
物種信息,生物形態,物種情況,物種保護,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信宜鱷蜥
中文屬名: 鱷蜥屬
中文俗名: 落水狗  潛水狗  大睡蛇  水蛤蚧 廣東俗話"五爪金龍"
學 名:Shinisaurus xin yi
拉丁文目名: LACERTILIA
拉丁文科名: Shinisauridae
拉丁文種名: crocodilurus
拉丁文屬名: sinisaurus
食 性:以昆蟲、蝌蚪、小魚或蚯蚓為食。
分 布:中國廣東省茂名市林州頂自然保護區(茂名市信宜思賀鎮雙垌林州頂範圍內)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生物形態

頭部前端較尖,後部為方形,略呈四稜錐形,頂部平坦,平鋪著不顯著的細鱗,近吻端的鱗片較大,顱頂部的中央有一個明顯的乳白色小點,稱為顱頂眼。口寬大,內有1個舌,1對內鼻孔,咽部有喉頭。頜的邊緣密布有同型細齒。舌為肉質,十分肥厚,先端為黑色,呈淺叉狀。眼睛大小中等,瞳孔為圓形,孔的周圍有金色圓圈,也有活動的上下眼臉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後方,頭側的頸溝前方有明顯的鼓膜。頭側部由眼睛輻射出8條深色紋,眼後1條較長,眼下方3條較粗,體側後端黑紋不規則,腹面淺黃有黑短斑紋。尾部有黑色與棕綠色相間的橫紋11—12條,每條約占2節。
頸部明顯,並且與頭部之間有明顯的縱溝分開,在頸溝的後背面有數行較大的凸起棱鱗,中間夾有顆粒狀的小鱗,頸側棱鱗半稀,有灰、黃、粉紅色,於前肢的上前方頸側有一個顯著的圓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鱗較少,只有顆粒狀的細小鱗片散布在大的棱狀鱗片間,棱峪狀鱗片近似縱行於體背排列,並延伸到尾部,行至後肢處則形成規整的兩行排列於尾背兩側。體背有6一7條暗黑色的較寬橫紋,橫紋到達體側時又分為二,在叉狀橫紋間為桃紅色,紅周鑲黑。老年個體的靠近腹面的體側普遍為桃紅色、桔黃色,並夾雜著黑色的棱峪狀鱗片。
尾部側扁,在尾巴背面的兩側各具縱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狀鱗片,中間凹陷似深溝,梭峪狀鱗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較寬,往尾端伸延則逐漸變窄,但並不匯合。尾巴上有明顯的分節現象,大約有35節,前13節每節的背側有1枚棱嵴狀鱗片,後20節則每節有2枚。尾側及腹面共有8條稜線,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條暗黑色橫紋,全身則有明顯的16條寬條紋,軀幹上有5條,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顯,年老的個體的橫紋間略為粉紅色,信宜鱷蜥尾巴外貌頗像鱷魚尾巴。
鱷蜥的四肢較為粗壯,趾端的爪尖細。前肢的上臂較前臂略短,為橄欖褐色,靠體側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狀細鱗,顏色為黃白色。指背有小鱗片數行,呈“人”形排列,指長順序為4、3、2、5、1。後肢的上下兩段幾乎等長,趾長順序為1、3、5、2、1。後肢稍後有橫裂狀的泄殖孔,周圍的鱗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內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內均有一對性腺,開口在泄殖腔的外緣,可以分泌特殊氣味的液體。

物種情況

2007年,座落在廣東省信宜市思賀鎮雙垌範圍內的茂名市林州頂自然保護區里,當地居民開始陸陸續續發現疑似野生鱷蜥的蹤跡,2008年經過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及多方研究人員的鑑定確是鱷蜥。茂名林洲頂市級自然保護區是繼廣西瑤山、曲江羅坑之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第三個發現分布鱷蜥的地方。
“林洲頂的鱷蜥種群極可能是已知鱷蜥種群中數量最大的。”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生態與恢復團隊負責人胡慧建博士表示,此前只在廣西大瑤山和廣東曲江兩處發現鱷蜥的蹤跡,2004年的調查認為全世界的野生鱷蜥加起來只有約950隻左右。
“從情況來推測,單是林洲頂這一個地方的野生鱷蜥數量就可能有1000隻。也就是說,這裡的發現,很可能使全世界的野外鱷蜥總數至少翻一倍,而且光是這裡的鱷蜥可能就要占世界鱷蜥總數的一半左右。”
經過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及多方研究人員的鑑定,當地有關部門立刻著手展開救護工作。保護區在已救護的250多隻鱷蜥中,還發現了約50隻鱷蜥“準媽媽”。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些鱷蜥“準媽媽”能夠順利產下小鱷蜥,該區域的鱷蜥數量還將有大幅增長。
不僅如此,這還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首次在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發現的鱷蜥種群,分布在熱帶的鱷蜥種群,林洲頂的鱷蜥與其他地區的鱷蜥相比可能會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

物種保護

據林洲頂自然保護區管理所所長韋平介紹,由於發現鱷蜥的緣故,茂名市政府於2007年1月18日批准設立林洲頂市級自然保護區,4月23日被廣東省政府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據稱該保護區地處西江流域一級支流羅定江的源頭,鱷蜥一般棲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溝谷中,要求周圍的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水流不是很急、水質無污染,有一定的洄流處。喜歡晨昏活動,白天則在細枝上熟睡。其體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便於隱蔽。它們在氣溫低於17或高於30攝氏度時基本不活動,而在25℃時活動最為活躍。由於它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故具有“重要的水源指示作用”。在林洲頂能存活這么多鱷蜥,從一個方面也證明了當地水質很好。
鱷蜥它有‘活化石’之稱,比我們的國寶熊貓還要珍貴,被稱作‘爬行動物中的熊貓’因為它是中國特有、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的物種,在分類上為獨科、獨屬、獨種。早在1989年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員國大會的提議案中就被列入附錄;1988年我國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6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將其列為瀕危等級。因此,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動物,其科研價值之高,就不言而喻了。
信宜鱷蜥發現後,自然保護區管理所已經自己投入32萬元建起了一個占地6000平方米的救護與繁育中心,現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之前救護回來的300條(因有些自然死亡,實際只有250多條)和剛自然繁殖出來的150多條幼蜥已從場部一樓的臨時安置點遷入了新居。
信宜鱷蜥救護與繁育中心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和技術問題。在資金上,按保護規模,每個月購買食物和水電支出要6萬-8萬元,在技術上,有‘專家不專’的情況。由於很少接觸鱷蜥,對於鱷蜥的很多生活生長情況也沒摸清楚,比如,單體鱷蜥的壽命究竟有多長?一條雄鱷蜥究竟最多能配多少條雌鱷蜥?等等。這些問題專家們也還沒搞清楚,所以很多時候還得靠去觀察、去摸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