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皮影

保定皮影

(河北)保定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地方民間藝術。主要分兩種:老虎調和涿州影。老虎調風格粗獷、奔放、樸實,與當地語言結合緊密;板式有平調、慢板、叫腔、幫腔等,伴奏只有大鑼、大鈸、堂鼓、大鼓等。涿州影用語較為講究,文學性較強,而且通俗易懂,可謂雅俗共賞;主要板式有二板、頭板、琴腔、還魂調,曲牌有“三趕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定皮影
  • 地區:保定
  • 類型:地方民間藝術
  • 著名曲牌:三趕七
簡介,影響,

簡介

保定皮影是傳統地方戲劇之一。保定市流行兩種皮影戲即“老虎調”、“涿州影”。兩種皮影大致都產生於明代,興於清代,衰於民國初年。
老虎調曾流傳保定全區,保南多於保北。唱腔無伴奏由演員乾唱(本嗓演唱),風格粗獷、奔放、樸實,與當地語言結合緊密。音樂結構是板腔體與曲牌體的綜合形式。板式有平調、慢板、叫腔、幫腔等,伴奏只有大鑼、大鈸、堂鼓、大鼓等。行當分得較細,如“生”又分老生、小生、娃娃生;“旦”又分為老旦、小旦;“淨”分淨角(武花臉)和大生(文花臉)。劇目多連台本戲,如《四名山》、《中華會》、《七妖傳》、《混元盒》等。
保定皮影
涿州影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演出時使用的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等,並有伴奏音樂,武樂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二板、頭板、琴腔、還魂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淨、醜,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劇目主要為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如《西遊記》、《白蛇傳》、《三國演義》、《大英節烈》等。用語較為講究,文學性較強,而且通俗易懂,可謂雅俗共賞,在北京演出時有“書演成卷,文盼皮影”之稱。涿州影人最獨特之處是旦角頭像從腦門到鼻尖為一條直線,其他地方的影人是一條弧線。

影響

在中國皮影歷史上,還有著涿州光彩的一頁。提起中國皮影史,是不能沒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證,現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遼寧一帶的皮影的來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稱之為“涿州影”。“涿州影”傳入北京,有人說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節,毛澤東觀看了皮影戲寓言故事《鶴與龜》和《鷸蚌相爭》。2005年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的舉辦說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項內容的皮影戲不會無聲地湮沒在歷史中,它將再現生機。同時,“涿州影”作為涿州歷史上一個亮點,也理應拂去蒙塵,發出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