俍

左右江及紅水河流域是俍人他們主要的聚居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俍
  • 鄭碼:NSXO
  • 筆畫數:9
  • 部首:亻
解釋,俍人、俍兵、俍民,名稱的來源,注釋,古籍解釋,

解釋

liáng
(1) ㄌㄧㄤˊ
(2) 善,擅長。
(3) 鄭碼:NSXO,U:4FCD,GBK:825A,五筆:WYVE,
(4) 筆畫數:9,部首:亻,筆順編號:324511534
liáng
〈形〉
(1) 善;擅長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者。——《莊子
(2) 行走緩慢 如:俍倡(行走緩慢的樣子);俍傍(走路不穩,跌跌撞撞)

俍人、俍兵、俍民

在我國正史及地方志中,有許多關於俍民、俍兵、俍田的記載,較早見於明朝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四月國子監生封澄的奏摺中。他說:“廣西大藤峽、淥水、橫石等山,藤縣太平等鄉,徭僮嘯聚虜掠,甚為民害,乞選良將,多調官兵,俍兵攻滅之”①
俍人、俍兵、俍民最活躍的年代是從明嘉靖中至清初的大約兩百多年間。這時期,他們約占廣西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明史》載: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部議,“廣西一省。俍人居其半,其二徭人,其三居民”。《世宗嘉靖實錄》卷一一二也有相同的記載。清雍正《廣西通志》諸蠻篇也載:“安平土州,西接交趾,舊為莫夷蠶食,今存者四十四村,皆俍人”。《粵西偶記》載:“俚人者,粵西諸郡,處處有之”。可見俍地即前之駱越烏滸俚僚地 俍即駱越,烏滸、俚僚的後繼族稱。

名稱的來源

俍人名稱從何而來?有人說:“其人性良,故名俍”②,俍者,良也:也有人說:“饕餮血食,腥穢狼籍,因以狼名”③;還有人說,因為“獵山而食,臥惟籍草,狼籍居室中,是名俍也”④。第一種說法頗為近似,因為許多文獻都談到俍人“俗淳”、“朴馴”、“奉約唯謹”⑤,且有“大良”之名稱。不過,少數民族的名稱僅從漢字意義方面去理解,往往不能得其真義。第二、三種說法純屬望文生義,是污衊少數民族而任意曲解,是毫無事實根據的。其實,“俍”的名稱,是來源於壯、布依語的“la:no”或“ha:kI”字。因此,要了解這個字的含義,不能從漢文中揣測,而必須從壯、布依語的含意方面去探索。有的壯族地區稱當官的人為Pu4‘ha:k7,稱漢族為Pu4 kwn1‘,意思,是當官的人。羅甸、望謨地區布依族則稱漢族為Pu4 ha::h7,也包含有當官的人的意思。可知“郎”或叫“俍”是壯、布依語“Ha:k7”字不很準確的音譯,意為官人。
明代以前分布於廣西左右江溪洞的“僚人”(壯、布依、侗’佬等族的前稱)也稱呼村中之有勢力者為“郎火”⑥。這些“郎火”逐步擴大統治權力,父終子繼,成為土官。 “郎”,即是土官、酋長、頭人的總稱。由此可知,“俍人”、“俍民”、“俍兵”,就是人們用壯族人對“土官”、“酋長”、“頭人”的稱呼來稱呼其眾人。猶如人們用漢族歷史上的國號“漢”、“唐”來稱呼其眾人為“漢人”,“唐人”一樣。筒言之,所謂“俍”就是土官,“俍人”或“俍民”,就是土官統治下的居民,“俍兵”就是土官統治下的“兵丁”、“俍目”就是替土官辦事的頭目,“俍田”就是屬於土官所占有的山地。(參見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注釋

注① 《憲宗成化實錄》卷四。
② 桂平縣誌》卷三十——。
③清乾隆《柳州縣誌》卷二。
④《興業縣誌》風俗篇。
⑤《廣西通志》,《粵西偶記》。
⑥參見《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炎徽紀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良。《莊子·庚桑楚》工乎天而俍乎人者,惟全人能之。
《廣韻》盧黨切,音朗。俍偒,長貌。
《集韻》郞宕切,音浪。良工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