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民戰爭

俄國農民戰爭

俄國農民領袖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俄國歷史上四次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最後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農奴制統治,對沙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軍事上也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這次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還在於它發展了俄國先進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革命的世界觀,哺育俄國革命的先行者亞·尼·拉吉舍夫和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客觀上對俄國的社會發展起了進步作用,推動了俄國歷史的前進。

基本介紹

  • 名稱:俄國農民戰爭
  • 地點:俄國境內
  • 時間:1773年9月17日
  • 參戰方:俄國農民起義軍,沙俄封建統治者
  • 結果:沙俄封建統治者勝利
戰爭背景,戰爭階段,戰爭評析,

戰爭背景

18世紀後半期,俄國農民領袖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俄國歷史上四次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最後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農奴制統治,對沙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軍事上也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18世紀後半期,俄國已從昔日的“彼得盛世”巔峰開始衰敗。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全俄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日趨形成。行將崩潰的、專橫的封建農奴制不斷加強對農奴的壓迫,地主階級加劇了對農民的剝削統治,連綿不斷的戰爭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這一切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激起了廣大勞苦大眾的強烈不滿,俄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僅1762—1772年,起義就達160次以上。此外,非俄羅斯各族人民的災難更加深重。他們的土地、草場、林場統統被地主、工廠主、修道院霸占,而且要繳納各種貢稅,服各種勞役,如同奴隸一般。壓迫越重,反抗越強烈。非俄羅斯各族人民的起義具有更廣泛的性質。整個沙俄帝國堆滿了乾草,隨時都有可能燃起熊熊的起義烈火。時勢造英雄。農民起義領袖斯傑潘·拉辛和康德拉季·布拉文出
生地的頓河畔培養了傑出的農民領袖葉·伊·普加喬夫。這位頓河哥薩克人利用廣大勞動人民“對沙皇的樸素的宗法式的信仰”,自詡為彼得三世,是勞苦大眾期待的“好沙皇”,於1773年9月17日,聚集一支80人的當地哥薩克隊伍起義。普加喬夫領導的俄國農民戰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作戰地域在雅伊克河和巴什基里亞一帶,起義參加者是當地哥薩克人、巴什基里亞人、韃靼人和烏拉爾工廠的工人;第二階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作戰地域在烏拉爾中部和卡馬河一帶,起義參加者主要是烏拉爾工廠工人、哥薩克人和巴什基里亞人;第三階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作戰地域是伏爾加河中下游,起義主力軍是農民。
俄國農民戰爭俄國農民戰爭

戰爭階段

第一階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
1773年9月17日,普加喬夫假冒“彼得三世”發布第一個詔書,宣布給雅伊克哥薩克人、韃靼人和加爾梅克人以自由和特權,許諾他們將得到“河流、土地、草地、賞金、豬、狗和糧食”。9月18日,起義軍抵近雅伊克鎮。該鎮設防堅固,重兵防守,普加喬夫遂放棄強攻,溯雅伊克河而上,直逼俄羅斯東南部的主要行政與軍事戰略中心——奧倫堡。9月21日,起義軍占領了位於奧倫堡和雅伊克交通線上的伊列茨克鎮。接著,奧倫堡西部的要塞紛紛落入起義軍手中。起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當地哥薩克人、韃靼人、哈薩克人、加爾梅克人、逃亡士兵和烏拉爾廠礦工人紛紛參加起義軍。到1774年初,起義軍已有3萬人;3月,發展到5萬人,86門火炮。1773年10月4日,起義軍占領了奧倫堡附近的別爾達村。10月5日,起義軍開始了持續約6個月之久的奧倫堡圍攻戰。奧倫堡要塞內有10個五角堡、2個半棱堡,守軍3000人,大炮70門,易守難攻。起義軍久攻不下,雙方成對峙局面。普加喬夫採取封鎖城市的措施,意圖迫敵就範。當寒冬臘月來臨時,攻城仍未果,普加喬夫帶領起義軍主力在別爾達休整,留少數部隊繼續監視奧倫堡守軍的動態。奧倫堡被圍困後,沙皇政府派軍解圍。此時的起義軍只顧圍攻奧倫堡和雅伊克,放棄向伏爾加河流域的進軍,失去了更多人民的支持,喪失了大塊戰略基地,為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贏得了動員兵力的時間。沙皇政府在用地方部隊解圍失利後,遂於1773年12月派遣亞·伊·比比科夫上將率領討伐軍(共約6500人,30門火炮)前去鎮壓起義軍。政府軍憑藉優勢兵力,扭轉了被動局面,連續取勝。戰至1774年初,政府軍連克數鎮,直逼奧倫堡。起義軍節節敗退,直到布祖盧克鎮失守後,普加喬夫才決定從奧倫堡附近撤出部分兵力,以圖阻止政府軍的推進,然而,為時已晚。1774年3月22日,起義軍主力在塔季謝瓦要塞附近的總決戰中失利,約2000人陣亡,4000人受傷被俘,火炮全部損失。在這之後的幾次交戰中,起義軍接連失利,普加喬夫身邊的將領許多被俘。4月1日,起義軍又在薩克馬臘鎮慘遭失敗,普加喬夫率領一支500人的隊伍殺出重圍,隱藏在烏拉爾深山叢林之中。第一階段以起義軍的失敗而告終。
第二階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
1774年4月,普加喬夫在烏拉爾各廠礦和巴什基里亞招募新軍,以重整旗鼓再戰。起義軍主力很快增加到5000人,遂於5月5日攻占了馬格尼特要塞,隨即溯雅伊克河而上,於5月19日攻下特羅伊茨克要塞。5月21日,政府軍在特羅伊茨克要塞擊敗起義軍主力部隊,普加喬夫被迫撤到烏拉爾草原地區。1774年6月中旬,起義軍前進到伏爾加河,6月17日,占領了克拉斯諾烏菲姆斯克。6月21日,起義軍攻打奧薩,打開通往喀山的通路。在巴什基里亞人的幫助下,起義軍渡過卡馬河,相繼連克數鎮,直逼喀山。此時,起義軍主力已增加到8000人,沿途又有7000人投奔起義軍。喀山城內,政府軍主力被抽調到巴什基里亞和烏拉爾,防務空虛,普加喬夫乘勢兵臨喀山城下,於7月12日,攻占喀山外城,但設防堅固的內城久攻不下。沙皇政府及時派援兵接應,經過阿爾斯克原野的激戰,於7月15日擊潰起義軍。起義軍慘敗,陣亡2000人,受傷和被俘數千人,火炮和彈藥喪失殆盡。為擺脫追擊,普加喬夫帶領一支小部隊逃抵伏爾加河上游。
第三階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
普加喬夫抵達伏爾加河流域,當地廣大農民紛紛加入起義軍,很快農民起義運動席捲伏爾加河流域多數地區並向莫斯科省邊界蔓延,直接威脅莫斯科,嚴重震撼了沙皇政府。然而,普加喬夫放棄了向莫斯科的進軍,離開了農民運動規模最大的地區轉而南進,以圖在頓河得到哥薩克補充後再向俄羅斯中心地區進軍。7月19日,起義軍占領喀山西部的齊維爾斯克,7月20日,占領庫爾梅什,隨後連克阿拉特爾、薩蘭斯克、奔薩、彼得羅夫斯克、薩拉托夫等地。8月21日,起義軍主力進抵察里津。此時,起義軍已擴大到1萬餘人。但是,形勢發生了對起義軍不利的根本變化。1774年7月10日,俄土(耳其)雙方簽訂了《庫楚克—凱納吉和約》。葉卡特琳娜二世得以從俄土戰場抽出重兵,以鎮壓農民起義,並任命亞·瓦·蘇沃洛夫為政府軍總指揮。從8月22日起,普加喬夫開始攻打察里津,戰鬥一直延續到8月25日。這一天,在察里津以南75公里的薩爾尼科夫漁站附近,普加喬夫的1萬餘人的主力軍遭到致命的一擊,起義軍陣亡2000人,被俘6000,許多重要將領被俘。普加喬夫帶領一支200雅伊克哥薩克人的隊伍退到伏爾加河左岸草原,途中,雅伊克哥薩克首領背叛普加喬夫。普加喬夫被他們押解給政府軍並送往莫斯科。1775年1月10日,普加喬夫等人在莫斯科被處死。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以失敗而告終。這場震撼沙俄統治的農民戰爭,席捲了俄國東南60餘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地域,其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反沙俄統治旗幟之鮮明,是俄國曆次農民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這次農民戰爭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對沙俄專橫的封建農奴制不可破除的信念產生了動搖,加速了封建農奴制的崩潰。這次農民戰爭之所以失敗,其主要原因在於農民起義的自發性、地方局限性、地域分散性和缺乏組織性、紀律性。起義軍缺乏統一的戰略計畫,與獨立起義地區的聯繫薄弱,主力部隊同其他各部隊、各部隊之間缺乏協調,尤其在第三階段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第三階段,普加喬夫犯了一個放棄向莫斯科進軍的致命的戰略性錯誤,這充分說明起義領導者缺乏戰略指導和明確的鬥爭綱領。這次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被壓迫的人民民眾表現出的非凡的英勇氣概和果敢精神,普加喬夫傑出的軍事組織才能永載史冊。這次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還在於它發展了俄國先進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革命的世界觀,哺育俄國革命的先行者亞·尼·拉吉舍夫和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客觀上對俄國的社會發展起了進步作用,推動了俄國歷史的前進。
普加喬夫畫像普加喬夫畫像

戰爭評析

普加喬夫領導的這場震撼沙俄統治的農民戰爭,席捲了俄國東南60餘萬平方公里的
廣闊地域,其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反沙俄統治旗幟之鮮明,是俄國曆次農民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這次農民戰爭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對沙俄專橫的封建農奴制不可破除的信念產生了動搖,加速了封建農奴制的崩潰。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無論在力量、團結、階級劃分、組成成份和覺悟程度方面,還是在社會口號的明確程度和階級鬥爭的激烈程度方面,均超過以前的所有農民戰爭。人民獲得了進行革命鬥爭的經驗,被壓迫的人民民眾表現出的非凡的英勇氣概和果敢精神,普加喬夫傑出的軍事組織才能永載史冊。
彼得堡冬宮彼得堡冬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