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鈺鑫(河南省作家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筆名楊岩,生於貴州黔西,長在太行山下。從事文學創作30餘年,發表、出版各類作品近千萬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鈺鑫
  • 別名:楊岩
  • 國籍:中國
  • 代表作品:《大路歌》、《樓蘭古國》等
人物簡介,寫作作品,戲劇作品,影視作品,畫作《歸》賞析,釋《歸》。,賞《歸》。,析《歸》。,聆《歸》。,

人物簡介

侯鈺鑫,筆名楊岩,生於貴州黔西,長在太行山下。從事文學創作30餘年,發表、出版各類作品近千萬字。現供職於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河南省作家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72年以來,出版、發表中短篇小說50多部(集);報告文學20多部(篇);散文30多部(集),其中《金光燦爛的路》選入中學課本;戲劇10多部;影視作品百餘部(集),其中《石頭世界》解說詞選為廣播學院教材;長篇小說18部,其中好字系列《好風好雨》《好爹好娘》《好家好園》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寫作作品

長篇小說
《大路歌》、《樓蘭古國》、《白蓮遺恨》、《冒險家與他的情人》、《挽秋》、《好風好雨》、《太行山下繪新圖》、《中原有芳草》、《中國女傑劉志華》等。最新力作——《大師的背影》,已經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戲劇作品

戲劇
《山水情》、《三月桃花雪》、《京華夢》等。

影視作品

《雲端高路》、《彎彎香木河》、《石頭世界》、《好家好園》《好爹好娘》等。

畫作《歸》賞析

鈺鑫先生畫作《歸》賞析 張方明
此前,在好友健家中客廳的中堂親睹過先生的畫作《黃河日出》。依稀記得畫面中無垠的長河遼遠空曠,一派雄渾與蒼涼。
早年只曉得先生攻於寫作,多部作品聞名遐邇。根據先生原創小說改編,在輝縣選景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好爹好娘》曾在央視一套熱播,掀起了軒然大波。不日,小說版《好爹好娘》竟在各大書店一度脫銷。彼時,方真切體會到“洛陽紙貴”。也正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先生,並仰慕先生才學,私底下仔細咀嚼先生作品,在先生滿卷的墨香中汲取文化營養,感悟先生高潔。
不久前,健又得一本《侯鈺鑫書畫作品》,裡面蒐集了先生早年間的書畫。恕方明薄聞,打開一看更為之驚嘆,此前我更不知道先生在書畫方面竟也有這等神工造詣!
欣然賞罷,最喜歡《歸》一幅。此幅名為《歸》的畫作,先生集畫、詩、樂為一體,或虛或實、或濃或淡、或乾或濕、或動或靜、或明或暗、或隱或顯、或輕或重、或疏或密,儘先生之性、之靈、之情、之思、之工慨然於尺素之間,是乃藝之大境,美之大境也。現針對《歸》略析一二。

釋《歸》。

古往今來,羈旅他鄉的遊子大多無論飄零何地,鄉情、鄉音、鄉景、鄉人始終是心底永遠抹之不去的痕。自有了華夏文明,就有了“思鄉”、“羈旅”類的文學作品。先賢們或詩或畫,或書或歌,抒不完思鄉情愫,表不盡鄉土情結。侯先生隻身鄭州,遙望共城,梁園雖好,終不是家,加之年愈蒼而情愈切,雖晝夜筆耕,不無疲倦,但思鄉之情必如汩汩清泉,永不枯竭。記得健曾經說過,侯先生遠在鄭州,薪水不低,條件也不差,但是餐茶素淡,衣著簡樸,自己的花銷更是儉省有數。每每隆冬時節,先生還念念不忘輝縣老家的蔓菁,說喝玉米糊糊,裡面漲上蔓菁越喝越有味道。僅於此,先生之思鄉情愫,可窺之一斑。故,先生懷鄉情,蘸鄉情,書鄉情,畫鄉情,表鄉情,自不用言,而《歸》更是先生思鄉情結的真切體現。

賞《歸》。

從畫的角度來欣賞《歸》:天濃水淡,天暗水明,白日當空,群雁循日而掠,而雁在著墨上更深、更冷,取黑色。同取黑色的還有江邊的大部分蘆葦,蓊鬱蔥蘢間疏密可見、層次可現,而葦葉的一些微小局部著淡墨,此乃從光學角度為之,至於葦群左上之清白葦絮周圍與大部分葦葉周圍,著或深或淺的黃色,此乃或濃或淡暮色所致。近觀葦群顯而易見,遠觀天水隱而緲杳,但雁群是“歸”的媒介和載體,故著墨與近處葦群相同。故竊以為先生之《歸》不是平面而畫,是乃立體為之。

析《歸》。

從詩的角度來分析《歸》:選材共“天、江、日、雁、葦”五意象,均為實筆,顯而可見,但仔細觀察揣摩,應該還有“西風”、“雁叫”兩意象,是乃虛筆。大背景是蒼天漫江一線間,在這樣的情境中抒發出的鄉情更少了幾分婉約纏綿,多了幾分大氣磅礴。領頭雁最高,其餘逐次,在雁體的工筆上,先生畫得更像“箭鏃”,取“歸心似箭”之意。雁群自右下向左上,一派盎然與生機,此隱指積極樂觀之人生態度,思鄉而不悲鄉。觀葦群的姿態,尤其左上團團葦絮又似搖搖欲墜,可判此乃風向所為。“北雁南飛”,雁頭所指,定是南向,根據蘆葦姿態來判定,必西風所使。雁陣“歸心似箭”,必有“雁叫”,故,隱匿之意象“西風”、“雁叫”自然而成,達“虛實結合”。另,從雁陣與葦群姿態不難看出畫面之“動”,而落日、蒼天、闊水是為靜,達“動靜結合”。上已述“雁”是“歸”的載體。“雁”更是作者化身,托“雁”表“歸”,達“托物言志”。此三種訣法常見於詩中,故拙以為先生之《歸》是乃詩之幻化、詩之精髓。怎奈方明於詩,知之淺陋,不敢和先生之畫。

聆《歸》。

從樂的角度來欣賞《歸》:選器應有大小提琴、箏、西洋鼓、鋼琴、雙簧管等。大提琴沉鬱、纏綿,宜烘托蒼茫暮色、天水一線的遼遠與深邃;小提琴歡快、昂揚,特別是頓音、顫音,宜渲染雁群憑空而上之盎然;箏淙淙如清泉,更宜表達悱惻繾綣之鄉思;西洋鼓沉悶陰鬱,更適合表現西風凜冽之狀;鋼琴節奏明快、清朗,更宜於江水奔流之特寫;雙簧管幽遠、寧靜,更適合葦群的飄搖、波光的攢動。若畫中諸意象與諸多樂器結合,定不失為一曲高雅、美妙之交響樂。
綜上所述:《歸》給人視覺、聽覺上的美,給人精神層面的無盡享受。謹以此為之文,多是心得,不到之處,諒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