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

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

《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是近代史專家茅海建教授的學術隨筆集。從不同角度記錄了作者近二十年的習史、治學、思考的人生旅程。文章分四輯。讀者可以觸摸到這位嚴肅治學的教授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熾熱深沉的情感。茅海建:1954年生於上海,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

基本介紹

  • 書名: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300頁
  • 開本:32
  • 作者:茅海健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4827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依然如舊的月色:學術隨筆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茅海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兼職教授。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師從陳旭麓教授。曾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1995)、《戊戌變法史事考》(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2009)等。

圖書目錄

自序
陳師旭麓先生忌日二十周年
悼念黃彰健先生
附:黃彰健先生2009年8月13日來信
追思衛藤瀋吉先生
記朱維錚先生
記何芳川先生
附:記王天有先生
中國近代政治史面對的挑戰及其思考
中美關係的起源及其影響
一早期中美民間關係
二中美《望廈條約》的簽訂
三留美學童與排華法案
四對抗中的互相利用
歷史地看待歷史——讀陶文釗著《中美關係史1911—1950》
不同的聲音——讀楊奎松著《中間地帶的革命》
一革命理論的悖難
二毛澤東的策略
三理論闡釋與史實描述
京都大學的“共同研究”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自序
《苦命天子:鹹豐帝奕靜》導言
《戊戌變法史事考》自序
附:新版後記
《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自序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自序
《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自序
《天朝的崩潰》的出版
也談近代湖湘文化
一近代中國文化的區域結構
二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國的作用與地位
三毛澤東:勝利與悲劇
龔自珍和他的時代
一家世、生平與才華
二傳統意識下的危機感
三社會精英與時代要求的差距
清末帝王教科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各類《講義》
一《講義》的產生背景與收藏情況
二周自齊與他的《外交講義》
三《講義》展現的歷史及其思想價值
“醇親王府檔案”中的雞零狗碎
一免跪拜的上諭
二選單
三分期付款購買《大英百科全書》
四兩封沒有來由的家信
康有為的房師與同文館的考卷
一餘誠格的稟帖與房師、座師
二光緒九年京師同文館年終大考考卷
張之洞的別敬、禮物與貢品——晚清上流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一別敬及其他
二送王公大臣的禮物
三送外國政要和機構的禮物
四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報效與貢品
五給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光緒帝的貢品及送行在軍機處的禮物
六慈禧太后六十七歲生日貢品
七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貢品與慶典
八光緒三十年年貢及以後的貢品
九簡短的結語

序言

這本小書里陳放著一些自以為比較隨意或論旨不那么學術化的文字,是我們這個行業中經常被看作學問不大、價值不怎么高的篇什,也是我平時有意去少寫的那類作品。
在一個比較嚴格的學術環境中,學者們努力去遵循學術的規範,學術論文與著作當然有其特定寫作體例和言說方式。寫多了,文字自然是嚴謹,換個說法又叫做枯燥。專業的讀者可能會欣賞,非專業的讀者必定會頭大。我這幾十年所寫的那幾百萬字,大多是“有腔有調有規範”——學歷史的人,年齡自然陡長,年輕時便做出一付老相,說話老腔老調的。而自己很少有空閒的時候,平靜的心情,去寫那些讓人在空閒的時候、平靜的心情中也能看看的文字。只有等到真的年老了,反覺得應該輕鬆一點,自然隨和,才是讀書人本來的生活態度。由此及彼,從我而擴大到“我們”這個學術團體,大多都會有點我的這種毛病。“我們”已經很長時間不會去觀察江河的潮汐、夕陽的西下、枝上的萌芽,不會那么注意神秘無常的天意及其帶來的驚訝。“我們”已經習慣於每天打卡機式的不變程式的勞作,習慣於符合學術規範的思維與書寫,習慣於應付各式各樣不合理或合理的對個人教學與研究的指數性規定。或許,“我們”真應該輕聲地自問,又有多長多長的時間,沒有看見天上的流星……
人一時間會有許多想法,大多沒有記錄下來,記錄下來的,有的會變,有的不變。陳放在這本小書中的絕大多數文字,寫作時並沒有認真的計畫,也缺乏整體的謀篇布局,或僅是一些內心的感受,頭腦一熱便寫了下來,或流露出許多真性情。此次編輯舊稿,我又發現,這些文字中的許多想法,當時就沒有去深思,事後也沒有去反思,比較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淺薄,尤其是“湖湘文化”與“龔自珍”兩篇。這些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不應變動,不需加以粉飾。由此,我僅是做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或將當時編輯的刪改再改了回來),或為敘述完整而增補了一些史料,或為閱讀方便而添加了一些章節的小標題。路是這樣子走了過來,保留著當年的彎彎曲曲,方才顯得人生的自然。還有一些文字,目前看來還不便於結集,只能等待將來。
儘管自以為這本小書里的文字(姑且容我冒稱為“學術隨筆集”)已經相對輕鬆,但話也要說回來,對於我這種長期在學術規範中生活生長生存的人,讀者似也不必抱有太大的希望。這本小書中一些文字的論旨或寫作方式,仍然是半學術的,或是純學術的,仍然有可能會讓一些讀者感到頭大——“真是教書教慣了,什麼時候都毀人不倦”。
最後,還需要說一下這本小書的書名。我最初編集時頭腦中隨即閃現的題目,叫做((那些人與那些事)),相對於本書的內容,尚屬貼題且文意自然。但到臨了,才突然發現,“這些”、“那些”的,已是眼下的流行詞語,已有多人使用當作書名或者篇名,可見我孤陋寡聞,不抬頭看路。既然是撞車了,自應改個書名,創造出一點“水流雲在”的意境。然也不知為什麼,一直也想不出個合意的題目來。夜深人靜,月亮一次次飄出雲層,讓我忽然有了一陣陣輕微的感動——回想起十年前也是在東京的那個夜晚,月光鋪床的景色,引出了第二天的悲愴陳辭。如同智者所言,你寫的“那些人與那些事”不過就是些故人舊事。歲月如風,情景不再。那么,在這個千變萬化的近代中國與當代世界,還有什麼是恆久不變、又可讓讀書人心常相守的?或許就有這眼面前依然如舊的月色——多少年,多少地,多少人,所享有的,應該是同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