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鳳寺

來鳳寺

古名龍鳳神祠,始建於南詔時期,祀南詔王蒙世隆。明代增建殿宇,易名來鳳寺,成為佛教寺院。清代,寶貨行建祖師殿,屠宰行建桓侯廟,寺院規模擴大。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光緒五年重修,為騰衝著名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來鳳寺
  • 著名景點:來鳳寺
  • 古名:龍鳳神祠
  • 始建於:南詔時期
  • 歷史: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光緒五年重修
簡介,來鳳寺,金剛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觀音閣,張桓侯廟,來鳳寺,

簡介

崇禎年間,屠宰行於來鳳寺大殿東南側建“桓侯廟”,祀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奉為宗師。清道光元年(1821年),寶貨行於桓侯廟東側建祖師殿,奉春秋時獻玉璞於楚厲王、武王而遭胼足的楚國人卞和為宗師,尊為白玉真人,對其頂禮膜拜,每年農曆六月初十至十三舉行慶誕活動。
清鹹豐年間來鳳寺各殿宇毀於戰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重修,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騰衝寶貨行重建白玉祖師殿。1944年騰衝返攻戰役中,寺院遭到炸損,戰後有所修繕。文革中受到破壞,1982年騰衝政府投資在來鳳寺建“來鳳公園”,除維修各殿宇外,新辟迴廊、水池、天梯、並建騰衝明代古城微縮景觀建築。1989年11月恢復寺院並為騰衝佛教所在地。

來鳳寺

座南向北,建築由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觀音閣及張桓侯廟、白玉祖師殿等組成。占地面積10646平方米。
來鳳寺來鳳寺
山麓有林蔭道通往寺院,道路迂迴曲折,穿行於濃密的樹林之中,寺院月台下砌築有970級石階,稱為天梯。沿石階拾級而上,登上一月台,為進寺院的過渡空間,由月台前行,又登上寺山門前高大月台,月台石欄回護,一對大石獅雄居月台之上。
山門與金剛殿為一體,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面闊三間長12.5米,進深8.25米。山門檐下懸“來鳳古剎”木匾,兩側塑哼哈二將。金剛殿兩側神台上分別塑四大天王,中間北麵塑彌勒佛像,南麵塑護法神韋托像。

金剛殿

南為大雄寶殿,兩殿之間為院心,院內花木扶疏,古梅、古紫薇生機盎然。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面闊5間長17米,進深14.5米,殿四周設廊,梁檐柱枋施彩繪,殿內佛壇上塑三世佛。殿西側廂房5間長22.5米,進深5.7米,為客堂及僧舍。

大雄寶殿

後為玉佛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面闊三間長12.5米,進深7.5米。
天梯、月台、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均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構成該寺院的中心建築。

觀音閣

中軸線西側前為觀音閣,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開間長10.7米,進深10.25米。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後為土主廟,今已不存,其址於1982年建明代騰衝城微縮城樓景。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式抬梁建築,面闊一間長6.25米,進深6.25米,四周為城牆圍護。

觀音閣

南側為水池,小城樓南側為迴廊,長42.5米,寬3.7米,為1982年所建。
中軸線東側前為一幢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二層樓房,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0.75米,為寺院附屬建築,建於1982年,後為張桓侯廟。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光緒七年屠行人等復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三層開間,面闊11.14米,進深7.13米,格子門4扇。公元2002年維修。中間設水池、假山、小廳,為1982年所建。

張桓侯廟

張桓侯廟東側為祖師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3開間長15米,進深9.25米,神台上塑白玉真人卞和像。殿建於高台基之上,殿前有廊,石欄圍護。殿右側為廂樓,面闊7間長33.75米。祖師殿前為戲台,坐北向南,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面闊3間長10.75米,進深6.75米,戲樓後有長7.5米,寬19.25米的月台,月台上有石欄圍護。祖師殿與戲樓之間為院心。

來鳳寺

來鳳寺各殿宇及附屬建築保存現狀完好。寺院圍牆內為核心保護範圍,圍牆外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2003年騰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來鳳山抗日作戰遺址:
位於縣城南來鳳山頂,方圓一平方公里多。日軍櫻陣地、梅陣地、松陣地、成合陣地的交通壕、坑道、機槍陣地、散兵坑及炮兵掩避部等遺蹟尚存。
1944年7月,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三面包圍騰衝城。來鳳山是接近騰衝城唯一制高點。易守難攻,日軍占據騰城之後,將來鳳山構築成堅固據點。7月17日至29日,遠征軍一一六師、三六師、預備第二師等部隊,在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戰鬥機、轟炸機協同下,對來鳳山發起攻擊,經半月激戰,全殲來鳳山日軍守敵,完成了對騰衝城內日軍四面包圍的態勢。來鳳山抗日作戰遺址於1988年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