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香囊

佩香囊

節日習俗,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佩香囊
  • 類型:節日習俗
  • 相關節日端午節
  • 意義:避邪驅瘟、襟頭點綴
  • 別名:佩香包,佩香袋,佩香囊
基本信息,出處,解釋,佩帶講究,製作方式,相關傳說,

基本信息

出處

古代服飾習俗。香囊,亦稱“容臭”。俗稱“香袋”。是一種裝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鮮明的絲織物縫製。青少年男女佩戴於身,取其芬芳,並作為裝飾。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亦有繫於麻帳或為輦上的。
佩香囊佩香囊
《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衿纓皆佩容臭。”鄭玄註:“容臭,香物也。”
古詩《為焦促卿妻作》:“紅羅復頭號帳,四角垂香囊。”三國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鹹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寶步輦,四面綴五色香囊。囊中貯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
《紅樓夢》第十七回:“[黛玉]生氣回房,將前日寶玉囑咐他沒做完的香袋兒,拿起剪子來就鉸。”

解釋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囊頗有講究。
佩香囊佩香囊
江南部分地方,"佩香囊"的習俗,內裝香料,送給戀人,以示忠貞之心。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所謂香囊,就是將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雄黃、冰片樟腦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髮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研究表明,這些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可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藥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慾。經常將香囊放在衣兜、枕旁,可預防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腦膜炎麻疹等傳染病的發生。

佩帶講究

香囊,以錦製作,也稱“錦囊”或“錦香袋”。一般繫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也有的繫於床帳或車輦上。三國魏朝繁欽在《定情》中詩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輦綴五色香囊,每出遊芬香滿路。由於奇特香料多來自外國的貢品,朝廷還把香囊作為賞賜之物。佩帶香囊之俗,也在民間盛行。“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棕子、插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
2009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2009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
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製作方式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朮、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香袋有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囊體的製作
香囊囊體可採用單面絨布等布面材料,囊體可根據需要作成多種造形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動物、卡通人物等。
留香緩釋劑的充填
囊體縫製好後,即可向裡面充填留香緩釋劑由高分子聚合物或普通矽膠和填料配製而成。高分子聚合物可採用丙烯酸聚合物、澱粉聚合物等材料;填料可選用硅藻土白炭黑等。高分子聚合物和真烊比例為5:1。留香緩釋劑的填充量約為囊體體積的1/3,裝好留香緩釋劑後,將香囊口縫合好,用塑膠袋或精美紙盒包裝後即為成品。
加香方法
選擇自己喜歡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釋,再把香囊浸泡在稀釋的液體中,待其充分吸收後,取出晾乾即可。還有一種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在稀釋的液體中,待其充分吸收後,取出晾乾即可。還有一種方法是先把香囊在清水中浸泡1-2小時後,取出香囊體將香水的原液直接噴灑在香囊上面,充分吸收後即可。

相關傳說

在山西鄉村,不論豐年欠歲,貧富之家,端午節孩子們的香袋、長命線、艾葉虎是非做不可的。一個小小的香袋為什麼能這樣牽動人心,千年不絕?傳說古時候,每年的四、五月間各種蟲害、瘟疫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訪民情,治理瘟害。神仙發現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懲惡護善,掏出五色香袋對善良的人說:每年五月初五,你們同家裡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門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從那以後凡是帶香袋的大人小孩,蟲害見了便逃之夭夭,而沒有香袋的惡人們不免被蟲害毒疫毒死了。
傳說難免有神秘的迷信色彩,但只要冷靜地分析,其中不無科學道理。《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都記載有艾葉茗含芳香油,可用來殺蟲,防止病害,亦可用作調香原料。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採集作藥用,制灸條治病。山西的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際,蟲害復生,時疫流行。此時人們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間藝人用香袋包藥佩帶,既治病除臭驅蟲散濁,薰香去汗味,又是人們盼望孩子們健康平安心愿的表露,為孩子們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來小巧玲瓏,香爽周身,真是一舉多得。山西鄉村的香袋是用棉織布和絲線繡製成各種精巧玲瓏的小布包,裝上雄黃、蒼木、艾等中藥。其中有的繡製成“五毒”形象的蛇、蠍子壁虎、千爪蟲、疥蛤蟆,還有虎、雞等動物形象的香袋;有的縫繡成瓜果蔬菜,花鳥草蟲。最複雜的是“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個較大的老虎腳下吊著五種毒蟲,意為踩死毒害,消毒免災。用五彩絲垂金錫錢鎖掛於嬰兒胸前,纏紙帛,折菱角,綴於兒童腰間,把孩子裝扮得漂亮可愛,既有香潔避穢的功能,又是兒童們隨手可抓的玩具。孩子們把香袋作為端午的耍貨,同布虎枕、小石獅一樣,集裝飾、實用、戲耍於一身。
佩香囊佩香囊
從山西民間香袋玩具的藝術特色來看,晉北的粗獷大方,厚實質樸,誇張變形,感情深沉;晉南的精工巧秀,形象逼真,情趣生動;晉中的色彩艷麗,紋樣雅致。這些種類繁多的香袋藝術,反映了三晉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體現著我們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不少在海外的僑胞至今仍對家鄉的香袋難以忘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