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夫斯納

佩夫斯納

佩夫斯納生於奧廖爾,1902-1909年在基輔接受專業藝術教育,後進入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但3個月後就被校方勸退。與許多年輕的俄國前衛藝術家一樣,他在莫洛佐夫和史庫金的藝術收藏中看到了令他激動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作品。隨後他於1909、1911和1913年三度前往巴黎,與畢卡索、喬治布拉克等立體主義畫家交往,並在藝術風格上受到很大影響,開始探索抽象繪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佩夫斯納
  • 外文名:Antoine-Pevsner
  • 出生地:奧廖爾
  • 職業構成主義藝術家。
人物生平,創作背景,構成,絕對,

人物生平

佩夫斯納Antoine-Pevsner(1886—1962)構成主義藝術家。
佩夫斯納生於奧廖爾,1902-1909年在基輔接受專業藝術教育,後進入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但3個月後就被校方勸退。與許多年輕的俄國前衛藝術家一樣,他在他在莫洛佐夫和史庫金的藝術收藏中看到了令他激動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作品。隨後他於1909、1911和1913年三度前往巴黎,與畢卡索,喬治布拉克等立體主義畫家交往,並在藝術風格上受到很大影響,開始探索抽象繪畫。
1915年間,他和弟弟賈伯(Gabo)住在挪威,共同從事構成主義創作。倆人於十月革命期間回到俄國,佩夫斯納一度和馬列維奇塔特林等人一起在莫斯科美術學院任教。受塔特林等人的影響,他們開始也贊成藝術應服務於社會的思想,認為藝術應具有實際的意義。賈伯還做了一些迎合特定需要的建築方案。可是不久,他們對實用藝術主張產生不滿,從而轉向對藝術純粹性的探索。由於政治原因,佩夫斯納和弟弟賈伯於1922-23年先後離開俄國來到柏林。佩夫斯納在柏林於馬賽爾·杜尚有過一次重要的交流。以後他們從繪畫轉向構成雕塑。1923年他回到巴黎並一直定居與此,直到去世。

創作背景

構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俄羅斯一些青年藝術家在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的影響下,積極探索工業時代的藝術語言,他們頌揚機器的特徵。認為藝術表現不應依賴於油畫顏料、畫布、大理石等傳統材料,而應取決於塑膠鋼鐵玻璃等現代材料,藝術的形式也應是抽象的幾何形式。
構成主義一詞最初出現在加波和佩夫斯納1920年所發表的《現實主義宣言》中,而實際上,構成主義藝術早在1913年就隨著塔特林的“繪畫浮雕”——抽象幾何結構而在俄國產生了。塔特林的“繪畫浮雕”是1913年從畢卡索(以鐵皮、木板、紙片等實物材料所作的拼貼作品)那裡得到啟發的,但塔特林的“構成”作品則徹底拋棄了客觀物象,而完全以抽象形式出現。
構成主義接受了立體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傳統雕塑的加和減變成組構和結合,同時也吸收了絕對主義的幾何抽象理念,焊接的技法被廣泛使用。甚至運用到懸掛物和浮雕構成物,對現代雕塑有決定性影響 。
塔特林悉心實驗,用真實的物體安排在真實的空間裡,每種材料都清晰地顯示著各自的質感。它們組合在一起,彼此呼應和聯繫,產生節奏和意味,構成了一個與客觀自然毫無瓜葛的獨立的藝術世界。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藝術語言,創造出空間中形體的新秩序。
立體主義的分解與重構,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一個流派。代表人物是畢卡索。立體主義藝術的中心是如何使用二維的平面展現三維的形態。對構成主義的影響,主要在於雕塑領域,藝術的重點是空間裡的動感,而不是量感;對材料的重新組合。
而未來主義對速度之美的追求和展現,號召掃蕩一切傳統藝術、創建能與機器時代的生活節奏相合拍的全新藝術形式。對構成主義的影響,主要是抽象的、動感的表現形式。

絕對

絕對主義藝術家馬列維奇,是俄國構成主義的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探索藝術造型最單純的元素,用正方形、三角形、十字形之類簡單的形式作畫,並自稱為絕對主義。他認為“極力解放具象藝術中的形式,我在正方塊的形式中尋求一處避難的空間。” “當我想離開自己生活、工作過的並且曾信以為真的理想世界之時,恐懼就會降臨。”
馬列維奇是第一位創作純粹幾何圖形的抽象畫家,長久以來藝術一直支離破碎地與諸多非藝術因素交織混雜在一起,而無法獲得真正的純粹造型。他把繪畫從一切多餘的及完全不相干的雜質中解放出來,在畫中尋找一種最樸素的元素。這一元素就是黑色的方塊。
“我們所鐘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
方塊:感情,
白底:超越此感情的空間
構成主義大致可分為兩股潮流
其一以塔特林和羅德欽柯為代表,主張藝術走實用的道路,設計傾向於實用功利作用,並為政治服務;
其二以佩夫斯納和賈伯為代表,強調藝術的自由與獨立,追求藝術形式的純粹性,不願為政治目的服務。
兩股潮流曾於1917年在莫斯科匯合,但由於觀念分歧而於1920年分道揚鑣。
構成主義代表人物:列捷西斯基、塔特林、佩夫斯納、羅欽柯、斯登伯兄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