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清戲

佤族清戲

佤族清戲屬高腔系統,男女不同台,角色有類似生、、淨、末的區分。用一種叫“紅藥”的染料彩臉,顯示人物身份

佤族清戲是騰衝縣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族文藝之一,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佤族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佤族清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35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雲南省騰衝縣
劇種簡史,表演特徵,傳統劇目,傳承意義,

劇種簡史

騰衝縣荷花鄉甘蔗寨,一個人不過數百的佤族村寨,卻因奇蹟般地保存並流傳下了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珍貴劇種——佤族清戲而名動一時。
早在明末清初,湖北人源於古老的青陽腔,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戲曲,被稱為清戲,又叫做湖北高腔,曾流傳在襄陽荊州黃岡等地,成為頗具影響的地方劇種。明代是騰衝社會發生巨變,漢文化在邊地成為主流的時代。先進的漢文化猶如新鮮的血液,沿著古道的脈管流向邊地,使學習漢文化成為時尚,騰衝成了邊地家喻戶曉的禮儀之邦。清雍正以後,騰衝進入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期,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文化流向騰衝匯聚,向緬甸延伸,以騰衝為樞紐的內外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地處古道要衝的甘蔗寨,以它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恰當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騰越至緬甸南線古道上商旅、馬幫、軍伍必宿的驛站。居民日漸增加,村中古道兩旁,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店鋪。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還有11家經營馬店、旅館、飲食和日用雜貨的店鋪正常營業,其中最大的一家馬店,甚至可以容納上百匹騾馬。與此同時,甘蔗寨也興起了辦學之風,在佤族中培養出了一代代初具漢文化知識並傾心於漢文化的村寨文人,而過往的商賈軍民中,也給甘蔗寨帶來了內地的雅俗文化,其中就有熟悉清戲的戲曲藝人,這樣,清戲就在甘蔗寨傳播開來,久而久之,逐漸演化為佤族清戲。
據專家考證,清戲傳入甘蔗寨的時間,約為清代鹹豐年間或之前。清同治年間,甘蔗寨佤族頭人李如楷力倡發揚光大,積極加以組織排練,並親扮角色,使清戲在村中常演不衰,還到周邊漢族村寨演出。這是佤族清戲的繁盛時期,培養了一批骨幹藝人。此後,時盛時衰。解放初期,省、地文化部門進行民間戲曲普查時,曾做過專門調查記錄。1958-1964年曾演過數場。1984年,縣文化部門對清戲加以發掘整理,培訓演員,參加縣文藝調演,並參加了同年地區文藝調演,被譽為“珍貴的民族劇種”。中國戲曲研究院專家亦深入甘蔗寨,為佤族清戲錄音錄像,將其正式列入中國少數民族劇種之一。
過去,佤族清戲一般在春節期間走村串寨巡迴演出,興盛時“燈友”(演員)可成百,20世紀20年代後漸趨衰微幾至滅絕。1984年,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的侗族清戲終得重見天日,並一舉登上了雲南省農民文藝調演的大雅之堂,從而受到省內外戲曲界的熱切關注。這“枯木逢春”的經歷,也許正應了佤族清戲的一句唱詞:
一條天河九個灣,
九個灣前九個灘。
佤族清戲能“活”下來,的確是個奇蹟。

表演特徵

表演時,台上有角色,幕後有幫腔,樂隊也有一定規模。甘蔗寨流傳下來的劇目有《姜姑刁嫂》、《蘆林相會》、《安安送米》、《越牆成仙》等數十折。其聲腔有大漢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及清江引、下山虎、小桃紅、柳葉青、哭相思等“九腔十三板”。
佤族清戲,之所以稱為清戲主要是因為“清唱”,是因為人物上場時往往要先念引子或念詩,然後再唱或道白;沒有複雜的身段,台上的做功均是依據演員對劇情的理解而發揮;演唱時,敲擊小勾鑼、小釵伴奏,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鏘齊鏘齊鏘鏘齊……”之類的鑼釵點隔開,烘托節奏氣氛,大鼓、大鈸、大鑼等都是後來添加以顯粗獷雄渾。當地藝人一般稱武場為“打家事”,文場稱為“鋸弦子”。角色有生、旦、末、醜之分,古時不化妝,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化妝,角色穿戴不一,服飾分衣、褶、蟒、靠,頭飾有盔、冠、巾、帽,還有髯口、靴、面具等;行頭不太講究,多為在普通布料上貼上一些用紙剪的飛禽走獸之類簡單圖案。

傳統劇目

如今,佤族清戲流傳下來的常演劇目有《姜姑刁嫂》、《逐趕龐氏》、《蘆林相會》、《安安送米》、《回朝繳旨》、《加封韓愈》、《文龍辭妻》、《鐘離點化》、《越牆成仙》、《湘子度妻》等,這些劇目均取材於漢族民間故事《三孝記》和《白鶴傳》。聲腔有“九腔十三板”,九腔為大漢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蒼胡腔、土子腔。十三板為清江引、浪淘沙、山坡羊、下山虎、一枝花、滴滴金、步步嬌、駐雲飛、小桃紅、倒垂簾、菜花黃、柳葉青、哭相思。這些曲調演唱時腔板穿插變換,一唱眾幫,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既善敘事,又極抒情,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佤族清戲的劇目故事感人,情節生動,文辭優美,人物性格鮮明。

傳承意義

佤族清戲的唱腔至今基本沒有變化,仍保留著它傳入時原生態的形態,是一份珍貴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騰衝縣對佤族清戲先後做了大量的調查、發掘和整理工作,取到相應的效果。在進行收集、整理、研究的同時,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爭取經費和設備,支持甘蔗寨村及佤族清戲表演隊搞好傳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自2004年以來,縣文化館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中,全面、深入地對佤族清戲進行調研,形成系統的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經騰衝縣的積極申報和省、市兩級的支持和轉報,2008年6月,佤族清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李家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