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引種

作物引種是從異地引進作物種子、苗木等種質材料,供農業生產、作物育種或種質資源研究用的技術。作物引種後對新的環境條件能否適應,取決於物種或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和新地區與原產地環境條件差異的大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物引種
  • 外文名:Introduced crops
  • 適應條件:物種本身的遺傳特性等
  • 注意事項:氣候條件等
概況
從異地引進作物種子、苗木等種質材料,供農業生產、作物育種或種質資源研究用的技術。作物引種後對新的環境條件能否適應,取決於物種或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和新地區與原產地環境條件差異的大小。有的作物引種後需要經歷一段過程才能逐漸適應,稱為馴化。人類將野生植物馴化為栽培植物就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從外國或他地區引種,早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開拓作物種質資源以改良作物品種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有的是通過引種,發展本地原來沒有的新作物。如馬鈴薯原產南美,16世紀中葉由西班牙引入歐洲,現已成為世界上十分普遍的糧食作物和蔬菜。有的是通過試種、篩選、鑑定,從引入的作物中選擇優良品種。如國際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國際稻36號,引入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後對這些國家的水稻增產起了很大作用。有的則是為了引進新性狀、新基因供育種利用。如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將日本小麥品種農林10號的半矮稈基因導入墨西哥小麥雜交後代,選育出一大批稈矮、抗倒伏的豐產春性小麥品種;日本引入中國的溫州密柑作為基礎材料,選育出許多柑橘良種,都是顯著的例子。
引種的一般原則是作物原產地和引入地之間應具有生態條件或氣候條件的某種相似性。生存於同一環境條件下的植物群體常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屬性,如對光照和溫度的要求,對不利環境條件的適應性、生育期的長短大體近似等,成為一個生態型。因而當引入地與原產地自然條件如緯度、海拔、日照、氣溫、雨量分布等相似時,一般生育期和經濟性狀變化不大,引種較易獲得成功。原產南方的喜溫短日照作物水稻,北移至低溫長日照環境時,表現為生育期延長、抽穗推遲,其中晚稻品種常不能抽穗;而南移遇高溫短日照環境時,則生育期縮短,營養體生長不良,以致櫱少、穗粒變小,產量銳減。喜冷涼長日照作物的冬小麥南移至冬季暖和的環境時,常因不能滿足其苗期對低溫的要求而匍伏不起,或受短日影響而延遲拔節、抽穗,不能及時成熟;北移則又因北方嚴寒而不能安全越冬。但如選擇適當的品種類型,引種仍有成功可能。當地區間生態環境差異較大時,可用種子繁殖的幼齡種苗或幼齡雜種材料加強培育管理,並逐步遷移種植,接受風土鍛鍊,使其在新環境中逐漸適應。這種風土馴化方法在林木、果樹引種中常被套用。
引種時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結合生產需要和育種目標,有目的有計畫地進行。所引入的物種或品種、類型可較多,而每個樣品(種子、苗木)的數量可較少,並須嚴格檢疫,防止病、蟲、草害傳入。為了儘快確定引入材料的利用價值,須建立引種觀察圃網點,進行較全面的鑑定評價,並注意蒐集包括該物種起源中心或變異類型較多的地區以及該作物主產區的情報,以便採取適當的培育措施,提高引種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