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寺(貴州省烏當區佛山寺)

佛山寺(貴州省烏當區佛山寺)

佛山寺 位於烏當區下壩鄉宋二寨和尚坡下的佛山寺,原名川主廟,又名川子廟,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文化大革命”後重修。佛山寺的建築風格奇妙獨特,保留了清晰的歷史模樣。對研究烏當的歷史以及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山寺
  • 地址:貴州省烏當區下壩鄉
  • 原名:川子廟
  • 創建時間:康熙四十三年
  • 重修時間:“文化大革命”後
佛山寺 位於烏當區下壩鄉宋二寨和尚坡下的佛山寺,原名川主廟,又名川子廟,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距今304年,是明清時代四川移民後人修建的寺廟。
歷史上,佛山寺曾歷經多次整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修,在寺中大殿樑上繪有佛教圖案和梵文,並懸有“閬苑名區”石匾,上方鐫刻有陰陽圖。同治八年(1869)增修老觀音殿,又稱配殿。光緒十年(1884)維修川主大殿,又在老觀音殿一側增修一個新觀音殿。民國時期,曾以100石的價格將佛山寺賣給紅十字會。解放後,屢因政治運動衝擊,佛山寺廟中菩薩無人看管而遭毀損,寺廟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壞,一度曾改為糧食倉庫。佛山寺現存的大佛殿、觀音殿、川主殿、寺門、膳房、廂房等,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後修復的。
佛山寺在烏當歷史上很有影響,在一座寺廟中佛、道合一,其包含的多元文化特點很有代表性。其寺廟建築群經歷康熙、同治、光緒等不同時期,房屋結構、式樣、石刻、木雕等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在寺後山上,葬有歷代僧侶(下轉第64頁)(上接第58頁)主持,現存最早的一座石墳,是嘉慶六年(1801)所葬的第38代主持之墳。至今仍存20多座和尚墳在寺的左側山上,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是清鹹豐元年(1851)所立的第41代主持妙岱鐘和尚之墓。
佛山寺的建築風格奇妙獨特,保留了清晰的歷史模樣。大門上方,鐫刻有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封神榜》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形象逼真。川主大殿保存較為完整,大殿前後共有16根直徑為45厘米的杉木柱子,每根柱子下的石柱礎上,均刻有不同的花紋。川主殿和觀音殿均有吊花、木刻窗花和門花。大殿大門的兩個柱基石最為獨特,由雕刻精緻、造形極為獨特的一對雌雄石獅支撐。雄獅口含寶珠,仰面朝天,腳踏圓寶,甚是威武;雌獅口含寶珠,腳護幼獅,惟妙惟肖。
在佛山寺中,原來還有巡撫銜雲南礦務大臣唐炯於光緒二十年(1894)所題的抱柱楹聯,可謂人氣盛旺。
佛山寺廟的興衰,見證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發展進程,對研究烏當的歷史以及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