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法師

佛化法師,法名如幻,字佛化,俗家姓林名甫,他是福建泉州南安縣人,清季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生於南安縣灌口的農村。幼年以家庭貧窮故,入村塾讀書數年,年齡稍長,即以操舟為業。後來因在鄉間看傀儡劇戲,演出《目連救母》故事,忽有所感,激發了他學道之心。清季鹹豐、同治年間,閩南佛法十分衰微,他有心出家,而無處問道。鹹豐七年,佛化年二十四歲,聞知本邑城南存真堂的升虛老居士,茹素禮佛,通達佛法。佛化求道心切,貿然登門求教。升虛老居士見他質樸誠實,心存好感,乃應允收他為門下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化法師
  • 法名:如幻
  • :佛化
  • 俗家姓名:林名甫
個人簡介,研經學教,高人指點,發起組織,所讀書目,

個人簡介

升虛老居士深通禪理,熟讀儒書,尤精《易經》。於佛化拜在他門下後,乃謂佛化曰∶「諸佛三昧,以靜慮得入,由定生慧,方能解脫,此間城東有雪山,聊可寄足,你可到那裡安身,以後每十日負薪來此一次,聆法一宿。佛化依命而行,在城東雪山築一茅篷居之,日以念佛為業。如是三年,妄心雖有漸息之功,而仍不識本來面目。後來升虛老居士邀他同游梅山,至朱子祠,指朱子神像打機鋒語曰∶「道者如是如是。」佛化即頷之。自是稍有所悟,於諸事理,略無疑滯,又過年余,升虛老居士囑之曰∶「汝既如是向道,宜向山邊林下,韜晦數年,時至花香,方成法器。
鹹豐十年,佛化行腳到漳州,漳浦大帽山絕頂有一天湖庵,他即寄居庵中修持,並以力耕自給。天湖景物幽美,高峰聳拔,有如仙苑,佛化山居修行,頗有進益。這時正是「洪楊之亂」的後期,同治三年,洪秀全部將李世賢,率領太平軍犯漳州,清兵與之力戰。是役波及漳屬七縣,軍民死傷甚眾。兵燹之後,白骨偏野,無人收拾。佛化惻然心傷,興起無緣大慈之念,乃檢集枯骨,擇地而瘞之。

研經學教

他在大帽山頂,前後住了十一年。到同治十年,移居到南靖城外的寶樹岩。閩南習俗,以岩稱寺,寶樹岩其實就是寶樹寺。他在寺中研經學教,道行益深;數年之後,以障緣生起,離開寶樹岩。光緒四年,覓得海澄華圃龍池岩,寄居在寺中的棲賢樓。此時他年已四十八歲,以居士身聚徒講學。最初依他受學的,是南安縣居士名能輝者來投,能輝傾心慕道,禮佛化為師,師弟相契道合,佛化以修持所悟,或喻以燈光,或喻以鏡明,或揚其眉,或指其趣,演作偈語以開示之。積久成篇,名曰《密契真源》,文詞古樸,意在言外,禪法易理,融為一味,能輝依佛化修學數年,漸能領悟。
佛化在龍池岩安居九年,道譽漸聞四方,問道者眾。他自思∶宗門以師承為重,昔三峰漢月藏禪師無師自悟,不敢自是,特至天童寺乞密雲悟公為之印證。因懍於古人謂「威音以後,不許無師」之訓,自知以居士身不能住持佛法,荷擔如來家業,乃有投師剃度,現比丘身的意願。此際又因弟子能輝之勸請,遂決心尋訪名師,如法剃染。這時漳州佛乘和尚,在南山寺開堂說法,道俗所宗。佛化慕其道風,於光緒十二年春,率著入室弟子能輝,詣南山寺參謁佛乘和尚,至誠禮請,欲依和尚剃度。
此時佛化年已五十三歲,佛乘和尚以他年齒已尊,且苦學潛修有年,德高望重,乃在他先師有情和尚像前,代師收徒,為之剃度,二人成為同門師兄弟。佛乘為其取法名如幻,號佛化,為南山崇福寺臨濟宗喝雲堂法系。越日,能輝亦依佛化老人落髮剃度,法號喜敏,為佛化老人座下之上首弟子。同年之間,佛化老人即與喜敏同赴福州,於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

高人指點

圓戒之後,在回歸漳州途中,經過南安洪瀨楊梅山雪峰寺,見其地山林深秀,水石清涼,詢問之下,得知此處乃唐代真覺禪師義存之父母先塋白馬墳的所在;同時也是雲門、法眼二宗開山的勝地。清初高僧、著有《瘦松集》的如幻超弘禪師,曾予以重興的道場。佛化老人頗有在此終老之志,回到漳州後,暫居南山寺,輔助佛乘和尚綱維寺務,如此數年。光緒十六年秋,南安鄉紳多人,仰慕佛化老人道行,一行人到漳州南山寺,禮請他住持楊梅山雪峰寺。佛化以與己之宿願相合,遂欣然應請,率領弟子喜敏等,到楊梅山入主法席。時雪峰寺山門寥落,殿宇傾頹,金容剝落,一片荒涼。佛化深為傷感,遂效百丈家風,倡導農禪,與門下徒眾,慘澹經營。雖常住淡薄,生涯清苦,而求法問道者,相望於途。老人對於懇求剃染,列於門牆者,皆命高足喜敏度之。
光緒二十年,監寺喜松和尚,及常住喜靜、轉初、轉華等,先後到海內外向善信勸募,廣集淨財。並得到兩序大眾同心協力,致力中興,於是佛殿僧舍,次第修復,一切尊像亦先後重塑,由此宗風大振,衲子往投者相望於途,在雪峰寺全盛時期,常住眾逾千人。老人每遇有高德來山,延請宣講經論,而自預講席,以結法緣。
雪峰寺田產無多,且土地磽薄,僅能種植山芋與茶園,是以寺中二時齋粥,至為清淡,而來寺者不以為苦。常住家風,日間出坡耕作,夜間禪誦之餘,老人即集眾於僧堂,開講禪法,清規肅穆,聞于海內,近代閩南宗門之成為法器者,多受過佛化老人的毒辣鉗錘。流風遺澤,至今未泯。

發起組織

光緒三十年,老人應廈門廣善堂之請,率領弟子到廈門,啟建水陸法會。其間道俗環繞,不分晝夜,法會之盛,前所未有。老人善說法要,每有開示,皆以了悟為宗。他年輕時雖讀書無多,而登堂說法,機辯縱橫,稱性而談,言簡理盡。法會圓滿之後,當地隱士劉培元,飽餐老人法味,遂發心學佛,終身奉行。宣統三年,廈門南普陀寺堂頭喜參和尚,以老病不堪任事,老人受請繼主法席。前後三年,雖年事已高,而二時禪誦無缺。故山門清淨,海眾安和,南普陀道風日盛,佛化老人與有力也。
民國肇造(一九一二年),寧波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即八指頭陀釋寄禪)發起組織「中華佛教總會」,各省聞風競設分會。閩南四眾公推轉初,雲果二師上省聯絡,經省佛教分會開會同意,設定漳泉汀龍水分會於泉州承天寺。分會籌設完成,諸山公推佛化老人為首屆會長,並設辦事處於廈門南普陀寺及漳州南山寺。民國元年,為老人七十九歲壽辰,承天寺住持及兩序大眾請就雪峰寺開壇傳戒,為老人慶祝壽誕。
戒壇請得江浙參學歸來的會泉法師為開堂,兼理戒壇一切事宜。並請得轉初、轉解二師為陪堂,為之襄助。戒壇歷時十八天,四眾求戒者,來自泉邵五邑及永春,德化、莆田、仙遊、閩侯、永定、龍溪、海澄各縣,凡四百八十一人。戒期之盛,為閩南近代前所稀有。戒期圓滿之後,老人自知大用將息,化緣已盡,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歲次癸丑的十月初八日,偶示微疾,圓寂於雪峰寺丈室。世壽八十,僧臘、戒臘均二十七夏,弟子等為建塔于慧泉古剎之西側。

所讀書目

老人滅後二年,其出家之前,為早年投依的弟子能輝開示之《密契真源》,由其法孫轉輝倡緣付梓,劉培元居士為之作序,虎溪法孫會泉(印月)撰跋流通。讀此書,可窺知老人大悟前見道之一斑。佛化老人器宇軒昂,具大人相,門庭高峻,力追古德之風。日坐丈室,唯以鍛鍊衲僧為事。平居少登堂普說,故無語錄行世。唯於農務之暇,就田頭樹下為衲僧開示,諄諄訓誨,命自生悟。座下多英衲,皆勉以真參實究,毋以文字障塞智眼。他門下的弟子,有喜敏、喜松、喜靜、喜宗、喜光、喜經、喜諒、喜慧、喜廣等;再傳弟子有轉輝、轉初、轉道、轉逢、轉華、轉塵、轉解、轉物、轉岸、轉然、轉武、轉敬、轉應、轉法;曾孫有瑞等、瑞持、瑞進,以及知名德僧會泉、會機、性願、定賢、廣成、本來、本瑩、本能、福安、德海等,皆曾親近承事,終身服膺。
近世閩南佛教,碩德輩出,道風遠播,實皆沐雪峰佛化老人的教化遺澤。他對近代閩南佛教的影響,可說是既深且遠。後來海外弘法諸大德,臨濟派下「寂、照、普、通」諸字輩,都間接受到老人的教化,源遠流長,可謂盛矣。
圓瑛法師曾題佛化老和尚像贊雲∶
深究萬殊歸一本,韜光匿彩少人知。
忽然悟徹無生理,講易談禪世所師。
可謂善狀老人之遺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