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雲

余西雲

余西雲,中國湖南臨湘人,1964年出生,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作品有《巴史-三峽以考古為證》,《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武漢大學世界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西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臨湘
  • 出生日期:1964年生
  • 代表作品:《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 職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
人物經歷,科研方向,主要貢獻,科研項目,主要著作,代表論文,

人物經歷

1964年生於湖南臨湘。1983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7年起隨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起在武漢大學考古專業任教。

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教學方向為田野考古、先秦考古、文化人類學。

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過湖北巴東楠木園(2000~2003年)、河南淅川馬嶺(2007~2010年)等一系列重要的田野考古發掘項目。在中原地區、長江中游、三峽地區的文化序列與譜系等基礎研究和新石器化、文明探源、社會發展階段性等前沿課題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聚落考古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進展;在考古學理論方面有重要收穫,是能動理論的創導者。

科研項目

湖北巴東楠木園遺址發掘,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2000~2005)
河南淅川魏營墓地發掘,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2006至今)
《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湖北省文物局,(2006~2010)
鄭州西山仰韶城址聚落形態研究,科技部國家支撐計畫《中華文明探源(二)》,(2007~2008)
河南淅川馬嶺遺址發掘,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2007至今)
湖北鄖縣店子河遺址發掘,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2008至今)
河北元氏南白樓墓地發掘,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2009至今)
湖北鄖縣庹家洲遺址發掘,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2011至今)

主要著作

專著《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科學出版社,2010年)、《西陰文化:中國文明的濫觴》(科學出版社,2006年);主編考古發掘報告《巴東楠木園》(科學出版社,2006年);主持翻譯《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獲評“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合著《永遠的三峽—文物世紀大搶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

代表論文

1.《能動性: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中國文物報》2011年9月2日。
2.《從群落到帝國》,《三峽古代聚落形態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3.《河南淅川馬嶺遺址聚落考古的探索》,《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
4.《長江中游及周邊地區幾類新石器早期文化的譜系與年代》,《新果集—慶祝林沄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
5.《三峽庫區先秦時期的文化變遷》,《2003年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
6.《湖北江陵朱家台遺址1991年的發掘》,《考古學報》1996年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