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背影

余秋雨的背影

余秋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本書分為“面向先哲的洗禮”、“尋找文化的靈魂”和“為余秋雨辯護”三個部分,論述了余秋雨的文學生涯。

基本介紹

  • 書名:余秋雨的背影
  • 作者: 楊長勛
  • 類別:人物傳記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0.10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目錄,自序,

作者簡介

楊長勛(1963.10—2006.1),廣西田林縣人,1985年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曾任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曾任廣西藝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社科部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駱越詩潮》、《文化的意象》、《藝術的群落》、《話語的邊緣》、《藝術學》、《余秋雨的背影》等。
余秋雨的背影余秋雨的背影

目錄

自序我為什麼寫余秋雨
上篇面向先哲的洗禮
餘姚文化的傳遞
一、河姆渡人的後裔
二、餘姚的余氏人家
三、窮鄉僻壤的童年
四、健全人格的萌芽
秋風秋雨的人生
一、少年秋雨的經歷
二、特殊年代的掙扎
三、無法迴避的糾纏
四、重情重義的人生
基本不變的身份
一、投考上戲的緣起
二、教師身份的確立
三、院長任期的改革
四、基本不變的身份
面向先哲的洗禮
一、面向先哲的洗禮
二、文化態度的選擇
文化理論的成果
一、戲劇理論的歷史
二、戲劇審美的心理
三、中國戲劇的源流
四、藝術創造的工程
中篇尋找文化的靈魂
走出書齋的雙腳
文化苦旅的驚喜
尋找遠年的靈魂
文明碎片的光澤
生命之鄉的供奉
一個特殊的版本
一座散文的奇峰
散文格局的突進
國際比較的觀念
城市意識的關懷
……

自序

我為什麼寫余秋雨
我是先讀到余秋雨的《藝術創造工程》,然後才返回去讀他的《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和《中國戲劇文化史述》的。
80年代的前5年,我在念大學,1年預科4年中文。這5年的經驗是雜亂地啃了很多書,從《西遊記》讀到《魯迅全集》,甚至別人進入新潮的觀念年的時候,我還在面對著幾十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發獃。那幾年,包括9個寒暑假我都沒有回過家。母校的相思湖畔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這種雜亂的廣泛,使我至今未能在一個領域走到當代的前沿,但這又使我在整體知識結構上遠遠超過很多現在已經走紅的人。
而那5年的教訓,是把太多的時間用在翻讀很多層次不高的書籍上,把太多的時間用在很多層次不高的課題上。因此,這5年雖然發表了一些文章,還在離校以前出版了一本近20萬字的書,但今天想來,不論是雜亂讀的,還是雜亂寫的,整體層次都不高。我現在常把這個教訓告訴我的學生,大學這幾年寶貴的時間,一定要花在經典著作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將來到底能走多遠。
大學畢業的最初幾年,不太順,先在遠郊的一所職工學校,接著在市內的一所子弟學校跟小學生和國中生打交道。這幾年雖然做不成什麼像樣的事,但是有收穫,業餘時間讀了很多的書。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讀到了余秋雨的《藝術創造工程》。這時我並不知道余秋雨是何許人。有一天,我獨自一人去市里最大的書店,在書架上看到《藝術創造工程》,被這個書名吸引,翻翻便買了回來。一口氣讀下來, 留下三點深刻的印象。一是第一次讀到口子開得這么小的藝術理論著作。這類著作大多有大而不深的毛病,《藝術創造工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成功的範例。二是那么多經典作品被余秋雨激活在《藝術創造工程》里,他把經典作品闡釋得那么精彩,那么合理又合情。三是那么多剛剛誕生不久的各類藝術作品,也被余秋雨溶解在《藝術創造工程》里,記得不久前剛剛在巴金主編的《收穫》雜誌上讀到陳敦德的《九萬牛山》,沒隔多久便在《藝術創造工程》里讀到余秋雨對該作的闡釋引證。可見,余秋雨熟悉經典,又關注當代。
讀完《藝術創造工程》,便到處找余秋雨更早的三部史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和《中國戲劇文化史述》。還是回到相思湖畔,在母校借到了這幾本書。有幾個月時間,白天跟國中生和小學生打交道,晚上則安靜地讀著余秋雨的這些大部頭。這一次誠懇而仔細的閱讀,對我產生了重要的觸動和影響,使我從雜亂而寬泛的閱讀慢慢走向有選擇有層次的閱讀,使我從單一的文學領域逐漸地延伸到整個藝術領域和文化領域。我藏書的目錄開始變化,讀書的計畫開始變化,寫作的內容也開始變化。當然,這前後我讀得較多的還有羅素、朱光潛、李澤厚、劉再復、王元化等人的著作。
幾乎就在讀余秋雨史論著作的同時,又陸續從余秋雨在《收穫》雜誌上開設的“文化苦旅”專欄上讀到的系列散文。不僅是“文化苦旅”這個欄目名稱令人回味無究,而且他的散文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也使我感到目耳一新。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