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浚

余德浚

余德浚,1908年2月1日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紹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德浚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08年2月1日
  • 逝世日期:1986年7月14日
  • 畢業院校: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雲南茶花及其園藝品種》、《雲南的茶花》
  • 職稱:園藝學家、植物分類學家
  • 學位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
余德浚院士
余德浚院士余德浚院士
園藝學家、植物分類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俞德浚於1908年2月1日出生於北京一個商人家庭,祖籍是浙江紹興。曾祖父攜全家由浙江省紹興遷居北京,是個封建大家庭,後來逐漸沒落。俞德浚的父親俞士榮是晚清秀才,以經商為主。母親早逝,父親對他管教甚嚴。俞德浚自幼刻苦讀書,10歲之前接受私塾教育,1918年考入京師公立第22國小,1923年畢業;同年考入北平市立師範學校,讀高中時在該校史地博物部受兩位留日歸國老師的影響,對生物學產生興趣;1928年,高中畢業考入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生物系。在大學期間,父親逝世,家庭破落,俞德浚上學的費用發生困難,只得在一些中學兼課,獲得報酬,維持學業。儘管如此,學習成績還是非常優秀,深得老師胡先的賞識。1931年畢業後,俞德浚留校擔任胡先的助教。同時,在胡先任所長的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植物部做植物分類學研究工作。1932年,靜生生物調查所接受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的資助,合作進行四川植物採集工作,俞德浚被派任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部主任,具體負責與哈佛大學的合作任務,率隊在四川西部進行了3年的調查採集工作,1934年返回北平。1935年,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特刊》創刊號發表了“四川省雷馬峨屏調查記”一文,詳細記述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土壤、氣候、植被和風土民情等。1937年,靜生生物調查所又接受英國皇家植物園和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的委託,採集雲南高山植物種子,俞德浚又接受任務赴雲南考查採集,1939年完成任務。
“七七事變”爆發後,北平淪陷,靜生生物調查所遷往雲南,與雲南有關單位成立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39年至1947年,俞德浚任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起任副所長2年,並先後兼任雲南大學生物系和農學院講師、副教授職務。此間,他開展了薔薇科、蘭科、秋海棠科、山茶科植物的研究,發表了“中國薔薇科植物研究”、“中國蘭科植物研究”、“中國西南各省秋海棠科名錄”、“雲南農林植物資源”、“雲南經濟植物概論”、“中國的植物資源”等論文。當時科學研究單位經費緊張,為維持生計,需要開拓生產性課題。他和秦仁昌、陳煥鏞等在調查研究雲南野生植物資源的同時,引種了來自國內外的許多菸草栽培品種,這項工作為發展雲南烤菸生產提供了種質。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陳封懷先生推薦,俞德浚獲英國皇家植物園的資助,於1947年至1950年,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做客籍研究員。在那裡他看到這兩個植物園收集的5萬種世界各國的植物中,很多種類來自中國西南部。中國的杜鵑、百合、櫻草,以及眾多的花卉、灌木都在英國土地上茁壯生長。在英期間,他積極吸收兩個植物園在植物引種研究工作和栽培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根據資料和活植物整理編寫了《中國西南各省秋海棠屬植物名錄》和《中國新秋海棠科植物》。1950年,他發表了“雲南茶花及其園藝品種”一文,受到園藝界好評,還被吸收為國際茶花協會會員。
1950年,俞德浚從英國回到祖國北京,時值靜生生物調查所和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俞德浚被聘為研究員。1953年,植物分類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他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和北京植物園的建園工作。
為開發利用植物資源,北京地區迫切需要建立一處既有美麗觀景,又有科學內容的現代植物園。1954年,俞德浚和孫可群、吳應祥、黎盛臣、董保華等10位研究人員,上書黨中央、毛主席,建議建立北京植物園,報告很快得到批覆。隨即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市農林局和首都園林界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建園規劃委員會,俞德浚任主任委員。他率領大家先後到紫竹院、圓明園、十三陵、小湯山、金山、大覺寺、溫泉、香山等地,考察了當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氣象、地形、地貌,進行比較,並結合首都建設香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最後將園址選定在香山腳下臥佛寺,建立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使香山這個著名風景區增加了科學內容。俞德浚任北京植物園主任,建園期間,他常常住在北京植物園單身宿舍里,白天工作,早晚和同志們共同翻譯出版了《蘇聯植物園》等圖書資料。此間,俞德浚還編著出版了《植物園工作手冊》,這是一本我國現代植物園建設的重要參考資料。為加快植物園的建設,北京植物園與國內外許多植物園建立了業務聯繫和種苗交換活動。邀請蘇聯科學院植物園專家來華考察,俞德浚陪訪並派員到蘇聯學習。他參加各業務組,制訂選題計畫,制訂建立展區規劃。創辦《植物引種馴化集刊》,報導全國各植物園建園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中國植物園》大型畫冊。審查出版了《溫室工作手冊》等一批圖書。為中國植物園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俞德浚堅持辦園的原則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植物園,它的任務是側重於科學研究工作,要適應工農業生產需要,提供各種植物的種質資源,要成為經濟植物的引種基地。科研工作要注意發掘我國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引進國內外重要的經濟植物,通過選種、育種、培育新品種,豐富栽培植物種類;通過引種馴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遺傳變異和適應性等;植物園作為稀有、珍貴和瀕危植物的轉地保護基地,要重視當地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和保存;植物園的建設既要有科學內容,又要有園林藝術外貌。要重視普及植物科學知識,為中小學生認識自然提供便利,激發他們熱愛祖國一草一木的熱情;鼓勵大學生到植物園教學實習,認識活的植物種質,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能及時建立科研或生產課題作準備。要創造植物研究的必要條件,如溫室、標本室、化驗室及圖書館等。建設植物園和其他任何事業一樣,人才是關鍵的因素。自建園之初,俞德浚就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要求青年科技人員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田間實驗,他經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植物園的研究人員必須過好栽培技術關。”在建園最初的10多年裡,他堅持每年春秋兩次,會同有關專題組的科研人員,帶上定植圖和植物名錄,深入到植物園各試驗地、溫室,對全園3700多種、上萬號植物進行全面檢查,株株過目,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他要求植物園的引種材料必須做到六有:一有引種年代、來源和編號及產地記錄;二有正確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學名;三有種植圖和名牌;四有完整的物候記錄;五有詳細的生物學特性記載和分析資料;六有照片、種子標本、臘葉標本和栽培技術資料。儘管北京植物園的發展道路並不平坦,可以說是走過了創建、發展、破壞、重建、又發展的道路。幾十年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在植物學研究、農林生產、普及科學知識、易地植物保護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大批成果。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中1966年之前已建立了園林植物展覽區,其中包括了2600多平方米的展覽溫室,展出熱帶、亞熱帶植物,還有牡丹園、月季園、宿根花卉區和樹木園等。經濟植物展區包括中草藥區、果樹漿果區、油料、維生素植物區和芳香、澱粉植物區等。為了大力推動植物園事業的發展,俞德浚還發表了一些論著,除前已提及的之外,還有“世界各國植物園概況”、“中國的植物園”、“中國植物園三十年的成就”、“植物園在發展現代植物科學中應起的作用”、“美國的園林建設事業”、“植物的引種馴化和培育”、“引種馴化為農業增產服務”、“從栽培植物起源展望植物引種的前景”等。他還多次到廬山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武漢植物園、杭州植物園、桂林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海南植物園等處,參加各園的建園規劃和園址選擇等工作,共同探討辦好我國植物園的有關問題,為我國植物園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薔薇科植物是包括124屬3300餘種的一個大科,中國是薔薇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已定名的大約有51個屬近1000種。俞德浚和他的學生陸玲娣、谷翠芝、李朝鑾等用了20多年時間,對我國薔薇科植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訂證了薔薇科植物的中文、拉丁文名稱,整理和鑑定了全國近30萬份植物標本,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種子、苗木進行栽培,觀察記載。從植物形態、演化和分類位置上,對薔薇屬、龍芽草屬、地榆屬、委陵菜屬、蘋果屬、梨屬、子木屬等的分類系統作了詳細探討,先後發表了幾十個新種。為編寫《中國植物志》中薔薇科專著,俞德浚赴野外考察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他認為,每一個地區的植被和經濟植物資源情況,需要多次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地點的採集考察,才能摸清家底,掌握相對可靠的資料。例如,太行山區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山區之一,其原生植被多數地區不復存在,然而在1980年,俞德浚和他的學生李朝鑾等在整理薔薇科植物標本時,發現了一種開白色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修武、林縣境內海拔600—1500米山地,一般生長在陰坡疏林下或峭壁岩縫中,經過研究鑑定,確定為薔薇科植物中的一個新屬——太行花屬。它是薔薇科草本仙女木族原始二倍體植物,屬古老的殘遺種,在闡明薔薇科某些類群的起源和演化方面有重要價值,後來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儘管太行花的原始標本和野外記錄都很詳細,但俞德浚還是要親自前往採集地點,進行詳細的調查觀察,掌握第一手材料,進而完成其分類位置和定名,將其寫入《中國植物志》薔薇科中。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還進行了太行花引種栽培試驗,培育的苗木分送到全國8個植物園試種,作為地被和早春花卉得到推廣利用。《中國植物志》36、37、38卷記述了已發現的中國全部薔薇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學術價值,為開發利用這些植物奠定了基礎。如許多園藝工作者通過《中國植物志》查找到了刺梨、金櫻子、尖刺薔薇、彎刺薔薇、峨嵋薔薇、傘房薔薇、川滇薔薇、華西薔薇、扁刺薔薇、大葉薔薇等,套用於園林綠化、雜交育種和加工生產多維保健飲料、果汁、汽酒、果酒等,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俞德浚十分重視植物種質資源的研究。他在長期野外植物採集、鑑定研究中,發現我國果樹種質資源要比已知的豐富得多。早在1954年,他就和果樹專家沈雋等分別考察了山西中北部、陝西關中地區、甘肅蘭州等地的梨、杏品種資源;在北京郊區各縣並在河北定縣、昌黎、盧龍,以及山東膠東地區分別考察了蘋果、海棠、梨、杏等品種資源;到江南考察了柑桔等熱帶果樹。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國果樹分類學》專著,由於“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出版。這是一部研究、開發利用我國果樹資源的重要著作。榮獲1982年全國優秀科技著作一等獎。日本果樹專家曾多次訪問作者並函購此書。
俞德浚在野生花卉資源考察和開發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處滇西的高黎貢山區有大量的茶花資源,紅、白、粉色的茶花,似彤雲、如彩霞,一樹萬花,處處紅雲繽紛的壯麗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一邊考察記載,一邊收集資料,於20世紀50年代初寫出的《雲南茶花及其園藝品種》、《雲南的茶花》、《雲南山茶花圖志》等著作受到國際花卉界的高度評價或全文轉載。
俞德浚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植物科學事業,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虛懷若谷。他工作中一貫顧全大局,克己讓人,任勞任怨。他平易近人,團結同志,特別關心青年一代的成長,被學生和周圍同志視為良師益友。
1986年7月14日他離開了人世。他留下的遺言是:“不進行遺體告別,不舉行追悼活動,遺體交醫院作病理解剖。”充分表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1986年7月23日下午,數百名植物學工作者,懷著敬仰和悲痛的心情,將他的骨灰安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水生展覽區北側。鑲嵌在假山石里的大理石板上,銘刻著《1908~1986北京植物園奠基人俞德浚教授》字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