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開蔭

何開蔭 男,1935年8月出生,安徽天長市人。高級農藝師,安徽大學兼職教授,兼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為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開蔭
  • 出生地:安徽天長市
  • 出生日期:1935年8月
  • 畢業院校北京農業大學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何開蔭 男。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無黨派。高級農藝師,安徽大學兼職教授,兼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為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

個人經歷

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無黨派。高級農藝師,安徽大學兼職教授,兼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為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在三江平原墾荒生產16年,從事農業科研8年,又從事農業巨觀管理和政策研究16年,曾取得多項科研成果,部級農牧漁業技術改進成果,優秀科技成果,戰略研究社會科學成果和優秀論文一、二等獎10項,參加編撰《中國山區經濟學》或獨立撰寫《生態農業知識》等專著多部,共發表各種論文百餘篇。1979年起,積極推行農村大包乾,1985年起研究深化農村改革,設計試行了“第二次大包乾——農業稅費大包乾”,取得顯著成效;“完善和發展農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政策研究”已獲得國家科委軟科學研究成果證書,並收入“八五”軟科學成果彙編,中結了近十年來的發展經驗與教訓,針對社會主義計畫向市場經濟轉軌期間農村經濟所產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分別進行對策研究,並提出農業稅費制度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突破口。論文先在內部刊物發表,各大通訊社、報刊均有報導或摘要轉載,獲中央領導多次批示。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組織專家鑑定,認為這是農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可能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突破口。李嵐清、姜春雲、陳俊生、王郁昭等領導同志考察後給予充分肯定並高度評價。此外,還發表過不少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技術論文。如《發展畜牧業不能單靠“糧食轉化”》(《人民日報》1985年9.12第5版),《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反彈琵琶”》(《農業經濟問題》1986年第二期),《農村第二步改革出路何在——突破口:實行耕地的永久承包制和長期使用權;關鍵措施:加強雙層經營,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區域規模商品經濟》(《經濟研究參考資料》1989年第6期),《靠政策,靠科學,推動農業生產再上新台階》,《解決賣糧難的關鍵在於發展飼料生產》,《農業稅費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以及《生物遺傳因子表達的生理條件——玉米多穗研究》,《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根本措施》,《徹底解決糧食購銷體制問題必須進行農、財、糧、價、稅、費聯動的綜合配套改革》等等;新華社曾據此編髮《國內動態清樣》近20期,多篇文章觀點均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與讚賞。“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中外名人研究中心”已將其“作為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人士選編入《世界名人錄》。”現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建議已為中央採納,在全國進行試點,並確定安徽省全省試點,將作為中國農村第三次重大改革在全國逐步推開,“中國改革報”譽之為“農村稅費改革第一人”。
何開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